李玫瑾教授:孩子小時候符合3個「特徵」,長大後情商令父母堪憂

2020-09-24 宋媽說育兒

著名作家大仲馬說:煩惱與憂傷,成就與無用,往往只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或許就是情商所決定的。

對於事情本身來說,沒有好壞之分,認為它是好的,你就能從中吸取教訓;若認為它是壞的,那「絕望」就會湧上心頭。所以,情商對每個人的成長來說,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李玫瑾教授是我國犯罪心理學的「頂尖人物」,她從多年的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符合這3個「特徵」,那他長大後的情商,可能會令父母擔憂。

一、「牢騷太盛防腸斷腸」,抱怨是情商的「致命傷」

李玫瑾教授曾坦言:情商低的孩子,有個「致命傷」,就是愛抱怨,對於抱怨的劣勢,古今中外名人,無一不贊同,特別是那句「牢騷太盛防腸斷腸,風物長宜放眼量。」

意思是說,一個人特別愛發牢騷、愛抱怨,不僅有害身體健康,以後難成大事,何不將眼光放長遠,這樣反而更容易心胸寬廣。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有繁重的學業負擔壓在身上,自然少不了抱怨,但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心態,和孩子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將時間線拉長,這樣孩子更容易看淡此時的壓力和挫折

二、「暴躁讓人遊走在成長的兩極」,壞脾氣是情商的「後遺症」

在維吾爾族盛傳著一句名言:一個脾氣暴躁的人,他的智慧永遠停留在明天。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那他很難看清事物的本質,猜透人心的真實。

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經常性地脾氣暴躁,不知該如何控制,那父母就要警惕了,脾氣暴躁的人不僅情商低,而且也會給自己的成長留下「後遺症」。

作為父母,需要學會平復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理智面對當下的事情,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亂發脾氣,撒嬌任性。

長此以往,孩子的人生會形成「惡性循環」,一遇到不開心,就要發脾氣,一發脾氣,就不能解決問題,到最後,變成了一事無成。

當然,孩子的壞脾氣也可能是父母嬌慣而成,這時,就需要父母進行自我反思了,看看是不是教育出現了問題。

三、「說話一針見血,直戳他人傷痛」,惡語相向是情商的「阻礙」

很多父母自認為孩子很聰明,總是能戳到他人的痛點,說話一針見血,但這真的是聰明嗎?

傅首爾曾在網絡平臺中寫道:她之前說話總是一針見血,直逼他人的痛楚,但這並不是智慧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是一種自卑低情商的表象而真正智慧的人,是能看到他人的優秀,讚美他人的長處。

聽完這句話的父母,是否應該明白,如果孩子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又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孩子總是對他人惡語相向,那他的情商著實令人堪憂,而這也將成為他前進道路上的一大「阻礙」。

孩子的情商決定了他未來是否能夠走得更遠,所以,父母需要予以更多的關注和培養,在《兒童情緒繪本》中,作者提到:孩子的情商將指引他一生的方向,未來的他們能否認清自我,善待他人,都將成為孩子未來的財富。

當然,孩子的情商培養不是一蹴而就,延時滿足,厚積薄發才是正確的道路,當孩子在培養情商的道路中受挫時,家長不要責備,而是要及時予以鼓勵。而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的提升也不能停止,「終身成長」應該是每個人的未來發現。

相關焦點

  •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情商不高
    然而在絕大多數父母的眼裡,成績就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但實際上"智商"並不能體現孩子的全部,"情商"才是決定孩子的高度。很多時候,優異的學習成績可以通過不斷努力來獲得,而高情商卻是先天決定的,有些孩子從小開始就表現出了超乎同齡人的情商。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情商和智商,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一個人長大後是否有作為,和其情商與智商的高低分不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戈爾曼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智商僅佔20%,80%靠情商」。環顧四周,不難發現:情商高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會讓人感覺很舒服,如沐春風;而情商低的人,開口說話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
  • 李玫瑾:孩子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證明情商高,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現在的生活條件這麼好,孩子吃的、用的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正常孩子基本上智力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但是當孩子進入社會之後,能否吃得開,那就要看一個人的情商了,而從小情商就高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差不了。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而情商高的孩子小時候就會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 李玫瑾:小時候有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不高,你家孩子中幾條
    她的每場講座都很火爆,深受廣大父母的認可,既能一針見血的點出親子矛盾,又能給出合理化的建議。曾經在一場關於孩子情商的講座中,她提出了一個觀點:現代社會,情商跟智商同等重要,孩子小時候有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肯定不會高。
  • 李玫瑾教授坦言:長大後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大多是這樣長大的
    在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萌媽經驗說V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畢竟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更受歡迎,李女士在教育孩子時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長大之後情商如何,其實跟小時候的表現有關,一般來說情商不高的人,大多是這樣長大的。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關注到小孩子的一些很細微的小行為,但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堅持認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不加以注意,長大後的孩子多半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這3種特徵
    李玫瑾教授是有關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專家,最近在網上看到李玫瑾的一段教育視頻,內容是關於孩子情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這3種特徵。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這3種特徵。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這3種特徵喜歡埋怨有很多孩子喜歡抱怨,在平時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若是失敗了,就會打開「抱怨模式」,一個勁地抱怨這個沒做好, 那個沒做對,就不知道從自己的身上找毛病,將全部的責任都推卸給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情商都很低。
  • 李教授坦言:長大後情商不高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種行為
    李教授坦言:長大後情商都不高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種行為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分優秀,將來成龍成鳳,不單單是智商方面,我們也更希望孩子擁有很高的情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社會上過得順風順水。可是近期作為教育專家的李教授卻發現了自己孩子情商方面的一個難題。
  • 李玫瑾:從小有這4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孩子在3-6歲是情商和智商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這個時期內,如果孩子有這4種表現,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對孩子嚴加管教,否則,孩子長大後的情商不會太高。4個特徵分別是什麼。而如果孩子一旦有這種壞習慣,就代表他內心深處已經覺得這是一種正確的情緒宣洩方式,如果任由他這樣的話,孩子長大步入社會後,將會嘗到許多苦頭。
  • 李玫瑾:對於情商低的孩子,小時候就像這樣長大,太真實了
    著名教育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的情商是受父母影響的,對於情商低的孩子,小時候就像這樣長大。大多數低情商的孩子都在這些家庭中長大一,父母情緒激動,難以控制如果你的父母像兩隻豌豆一樣憤怒,易怒經常因為一件小事而生氣,他們會讓他們的孩子以一種微妙的方式表現,並發展他們的情感易怒的性格。。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大家肯定都聽說過李玫瑾教授,她一直在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是這方面的教授,除此之外,李玫瑾教授在育兒領域也極為突出,很多家長們無法解決的育兒難題,被李玫瑾教授一句話就解決了。李玫瑾教授說了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不能百依百順,很多例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輕鬆地就解決了父母們教育孩子的大難題,足可以見李玫瑾教授在育兒方面的造詣。
  •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問題」,長大以後情商堪憂,要儘早改正
    低取決於孩子早期的心理狀態,這句話不僅僅是我說的,而且也有李玫瑾教授的佐證。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心理表現有滯後性質,成年後情商高不高,完全在於早年的心理撫養。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情商低的人是沒有辦法管理一批智商高的人的,智商高的人是很難管的,你管理他們就得靠情商。——馬雲那我們該如何發現孩子的情商問題呢?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到哪去
    孩子吃飯時父母不僅要操心孩子食量的問題,還要操心孩子的用餐習慣,因為孩子年紀小時不好好吃飯,長大後也會在餐桌上「沒規矩」。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形成良好的用餐習慣,殊不知孩子的「規矩」是要從小養成的。
  • 李教授坦言:長大後情商都不高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種表現
    李教授坦言:兒時的幾個行為表現,看出你長大後的情商高低 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分優秀,將來成龍成鳳,不單單是智商方面,我們也更希望孩子擁有很高的情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社會上過得順風順水。
  • 李玫瑾教授:這4個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長大後情商高,做事也棒
    我們身邊的父母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高情商,但是真正培養起孩子來時卻經常不得要領。不僅是外國學者提出過情商很重要的建議,備受中國父母推崇的李玫瑾教授也曾告訴大家,在4個方面上父母管孩子時要多使勁,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情商高,做事情也乾淨利落。
  • 李玫瑾教授:這4個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長大後情商高,做事也棒
    不僅是外國學者提出過情商很重要的建議,備受中國父母推崇的李玫瑾教授也曾告訴大家,在4個方面上父母管孩子時要多使勁,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情商高,做事情也乾淨利落。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表達,父母就不應該再一味地容許孩子用過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因此有些家長對孩子總是很縱容,甚至自家的孩子那些小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是可愛又聰明的表現,所以對孩子的行為不僅不加以教導,還會誇讚。孩子小不懂事,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模仿別人,或者隨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果父母不制止反而大力誇讚的行為無疑是加深孩子的這種意識,等他們長大後,再想改過來就難了。
  • 李玫瑾:孩子小時有4種「特徵」,長大後情商不高,家長及時糾正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聰明又情商高,對孩子情商的培養越來越重視。但李玫瑾老師也說:人的心理表現往往具有滯後性,成年後的情商高低,其實與早年的心理撫養密切相關,而孩子的心理成長具有幾個關鍵期,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在我國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所出息、有所成就。 不過也總有很多人質疑,孩子有沒有出息,還要20幾年後次啊能知道,現在教育孩子能說明什麼?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人,基本小時候都有這幾種表現
    但不是每個人的情商都高,畢竟情商這種東西是需要從小養成的,否則長大再想培養就晚了,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視頻情商低的人,基本小時候都有這幾種表現。」如何判斷一個孩子的情商高低?其實你可以從他小時候的舉動當中看出來,因為有些東西是隱藏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