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大仲馬說:煩惱與憂傷,成就與無用,往往只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或許就是情商所決定的。
對於事情本身來說,沒有好壞之分,認為它是好的,你就能從中吸取教訓;若認為它是壞的,那「絕望」就會湧上心頭。所以,情商對每個人的成長來說,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李玫瑾教授是我國犯罪心理學的「頂尖人物」,她從多年的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符合這3個「特徵」,那他長大後的情商,可能會令父母擔憂。
李玫瑾教授曾坦言:情商低的孩子,有個「致命傷」,就是愛抱怨,對於抱怨的劣勢,古今中外名人,無一不贊同,特別是那句「牢騷太盛防腸斷腸,風物長宜放眼量。」
意思是說,一個人特別愛發牢騷、愛抱怨,不僅有害身體健康,以後難成大事,何不將眼光放長遠,這樣反而更容易心胸寬廣。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有繁重的學業負擔壓在身上,自然少不了抱怨,但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心態,和孩子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將時間線拉長,這樣孩子更容易看淡此時的壓力和挫折。
在維吾爾族盛傳著一句名言:一個脾氣暴躁的人,他的智慧永遠停留在明天。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那他很難看清事物的本質,猜透人心的真實。
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經常性地脾氣暴躁,不知該如何控制,那父母就要警惕了,脾氣暴躁的人不僅情商低,而且也會給自己的成長留下「後遺症」。
作為父母,需要學會平復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理智面對當下的事情,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亂發脾氣,撒嬌任性。
長此以往,孩子的人生會形成「惡性循環」,一遇到不開心,就要發脾氣,一發脾氣,就不能解決問題,到最後,變成了一事無成。
當然,孩子的壞脾氣也可能是父母嬌慣而成,這時,就需要父母進行自我反思了,看看是不是教育出現了問題。
很多父母自認為孩子很聰明,總是能戳到他人的痛點,說話一針見血,但這真的是聰明嗎?
傅首爾曾在網絡平臺中寫道:她之前說話總是一針見血,直逼他人的痛楚,但這並不是智慧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是一種自卑低情商的表象。而真正智慧的人,是能看到他人的優秀,讚美他人的長處。
聽完這句話的父母,是否應該明白,如果孩子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又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孩子總是對他人惡語相向,那他的情商著實令人堪憂,而這也將成為他前進道路上的一大「阻礙」。
孩子的情商決定了他未來是否能夠走得更遠,所以,父母需要予以更多的關注和培養,在《兒童情緒繪本》中,作者提到:孩子的情商將指引他一生的方向,未來的他們能否認清自我,善待他人,都將成為孩子未來的財富。
當然,孩子的情商培養不是一蹴而就,延時滿足,厚積薄發才是正確的道路,當孩子在培養情商的道路中受挫時,家長不要責備,而是要及時予以鼓勵。而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的提升也不能停止,「終身成長」應該是每個人的未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