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體土地徵收中,被徵收人擁有這些法律救濟權

2020-10-15 徵地拆遷案例

集體土地徵收是指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通過法定程序,將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徵為國有的行為。土地徵收方案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徵地補償登記。

而在此徵收過程中,被徵地的農民可以享有哪些法律救濟權呢?請看徵地律師接下來的內容:

首先,擁有「補償標準爭議權」

大家都知道集體土地在徵收時會對有相對應的徵地補償標準,也就是年產值標準、倍數標準和地上附著物與青苗補償的標準。而所謂的「補償標準爭議權」也就是對於被徵地農民在對徵地補償標準有爭議時可以通過申請協調、裁決的方式來爭取提高補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三款規定: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准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徵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徵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準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徵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關於依法做好徵地補償安置爭議行政複議工作的通知》中要求:

「被徵地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對有關市、縣人民政府批准的徵地補償、安置方案不服要求裁決的,應當依照行政複議法律、法規的規定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提出申請。」

《徵用土地公告辦法》第十五條

「因未按照依法批准的徵用土地方案和徵地補償、安置方案進行補償、安置引發爭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裁決。並且徵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爭議權」的行使分為兩個程序:

一、向市縣級人民政府申請協調;

二、協調機關協調不成,向徵地批准機關申請裁決。

但是在實踐操作中一般都是由實施徵地的市、縣級人民政府的上級政府裁決。

其次,便是對徵地批准文件的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權

徵地批准文件下達後,被徵地農民如果認為徵地批准行為侵犯了享有的各項權利,有權對批准行為依照法律程序提出行政複議或者行政訴訟。

法律依據:

《行政複議法》第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複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在此,需要律師特別提醒的是:被徵收人自公告之日起60日內有權依法對批准行為提出行政複議。

如大家有企業拆遷、廠房拆遷、個人住房拆遷、集體土地徵收、違章建築訴訟等方面的疑問,可以私信聯繫我,提供免費諮詢!點擊文章尾部「了解更多」免費諮詢我們,我們將為您帶來最專業的法律幫助。

相關焦點

  • 集體土地被徵收,這些事情要了解
    文|王科丹編輯|王書博導讀:律師經常接到當事人的諮詢:我沒有收到土地徵收的通知或者我沒有籤訂徵收補償協議,但我的土地被不明侵佔了,我應該怎麼辦?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集體土地徵收中的那些事。土地徵收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並給予被徵地農民合理補償和進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為。
  • 誰有權利批准和決定,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的徵收
    現在我國的土地分為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什麼是集體土地呢?集體土地,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也稱作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土地,一般指的是農村土地或者城市周邊郊區的土地,什麼是國有土地?說通俗一點,就是城市裡的土地,因為兩種土地性質有所不同,在遇到土地徵收時,徵收程序也是不同,自然而然,補償也是有很大差異,除了這些,還應該了解,哪些部門可以批准徵收。
  • 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的徵收,誰才有權利批准和決定?
    現在我國的土地分為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什麼是集體土地呢?集體土地,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也稱作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土地,一般指的是農村土地或者城市周邊郊區的土地,什麼是國有土地?說通俗一點,就是城市裡的土地,因為兩種土地性質有所不同,在遇到土地徵收時,徵收程序也是不同,自然而然,補償也是有很大差異,除了這些,還應該了解,哪些部門可以批准徵收。
  • 集體土地按國有土地徵收?法院:違法
    1994年8月,政府給沙先生的父親頒發了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2002年6月,政府又為其父親頒發了房屋權證,該房屋權證記載房屋建築面積為兩百多平。2017年3月,徵收方作出《xx縣2017年棚戶區改造項目房屋徵收公告》,對包括沙先生在內的居民住戶房屋土地徵收並公告。  該《公告》中明確了徵收範圍 、補償方式以及被徵收人有權申請行政複議或是提起行政訴訟等事項。
  • 最高法閻巍:土地管理法修改對集體土地徵收行政訴訟案件的影響
    這些程序的引入,通過構建預徵收制度,廢棄了集體土地徵收由政府單方面決定的做法,使得徵收行為成為一種通過公共參與的管理模式對集體土地進行開發利用的活動。這一改變,將集體土地徵收從單純的行政權領域,推入了公私權力(利)交匯的領域,而這就從理論上為引入司法審查來保護私權利預設了合理性。此外,從實際操作層面看,這些程序是否依法完成,直接決定了徵地批准行為的合法性。
  • 集體土地?國有土地?徵收中混為一談必定違法
    既然委託人房屋所在地的土地性質為集體土地,那麼就應依據法律規定按照集體土地徵收程序實施房屋徵收。徵收集體土地上房屋的前提應該是先將該房屋所處的集體土地轉徵為國有,嚴格遵循《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H省土地管理條例》相關規定進行。
  • 劉可心律師: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拆遷進程中,何為聽證?
    在農村集體土地徵收和房屋拆遷進程中,其徵收程序報審之初,區縣級國土主管部門應告知被徵收人與被拆遷人對作出預公告內的補償標準、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會的權利。那麼,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拆遷進程中,何為聽證?在什麼環境下被徵收人和被拆遷人有聽證的權利呢?今天,劉可心律師為大家講解一下,希望您有所了解。
  • 集體土地未按程序徵收,法院: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2019年11月,縣主管部門及鎮相關部門組織多人,將原告合法擁有的2組集體承包地及地上種植小麥強行毀壞,給祁某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阻撓國家建設徵收土地的,由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 徵收中的「拆遷凍結」是什麼?如何影響被徵收人的權益?
    京言律師團隊在此提示各位讀者朋友,這種情況被稱為「拆遷凍結」,無論是集體土地徵收還是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都可能會涉及拆遷凍結。在拆遷凍結的期限內,被徵收人最好不要違反徵收公告或其他相關文件中確定的禁止性行為及相關活動,否則可能要承擔因自身行為所帶來的法律風險及後續通過法律手段爭取合理補償的不利影響。被徵收人因被徵收房屋而有相關糾紛及疑難問題亟待解決的,最好通過及時委託律師採取法律程序處理。
  • 房屋土地在被徵收時,你知道自己都有哪些基本權利嗎?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第四條規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在規定時間內協商選定;在規定時間內協商不成的,由房屋徵收部門通過組織被徵收人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投票決定,或者採取搖號、抽籤等隨機方式確定。
  • 徵地拆遷維權中,如何分辨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確定土地性質有什麼...
    當中師律師接到一些徵地拆遷維權者的諮詢電話時,通常會問對方這樣一個問題:您家的房屋是在國有土地上還是集體土地上呢?實踐中,這個看似並不十分複雜的問題確實難住了部分被徵收人。那麼,當面臨徵收項目時,被徵收人究竟該如何分辨自己房屋所在的土地性質呢?
  • 市、縣人民政府才是集體土地徵收與補償安置的法定行政主體
    集體土地徵收亂象在地方上屢禁不止,徵收雙方的法律常識缺位、徵收部門的亂作為是導致管理混亂的主要因素。在被徵收人的眼中,似乎各個主體都可以進來摻和一腳:最基層的村委會可以來談徵收補償問題,上一級的鎮政府、街道辦也來給被徵收人做工作,而房屋張貼的徵收土地公告又是市政府作出的,房屋上張貼的限期交出土地等法律文書又是城市管理執法局張貼的。那麼,被徵收人遇到違法徵地拆遷,是否能追究一個主要負責主體,讓維權工作更有指向性?
  • 徵收決定應該由誰作出?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有本質的區別
    徵收決定應該由誰作出?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有本質的區別!企業租賃土地房屋被徵收應當怎麼辦?企業租賃的土地房屋被徵收能不能撤銷徵收決定?下面先通過一個案例來了解下。,對房屋只有使用權,因此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的規定被徵收人只能是產權人,以此為由,就認為該市場不具有複議的主體資格,予以駁回。
  • 租賃集體土地上建廠房,面臨徵收會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這類案件是屬於在集體土地上,通過租賃村裡面的土地建設了廠房,現在面臨徵收,那麼涉及哪些法律問題呢?集體土地建設廠房也是在特殊的背景下產生的現象,各地也是非常普遍的。那麼,在這個案件中,企業主所在的周邊地區,是大量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廠房建設的都比較久。
  • 浩碩律師|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徵收和集體土地的拆遷有什麼區別?
    一、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屬於國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的土地包括:(一)城市市區的土地;(二)農村和城市郊區中已經依法沒收、徵收、徵購為國有的土地;(三)國家依法徵用的土地;(四)依法不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灘涂及其他土地;(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的,原屬於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
  • 集體土地變更為國有土地,如何補償,法律依據是什麼?
    近幾年楹庭律師接到諸多的類似案例,比如企業的土地多年前屬於集體土地,後來被徵收為國有土地,但沒有補償,後來遇到拆遷,那麼拆遷的時候應當按照什麼標準補償呢?有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都有哪些,是如何規定的等等。路永強律師為大家做了相關法律法規的梳理。
  • 2020年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的這些變化,農民不可不知
    對於廣大被徵收人而言,這些變化都與自身的合法權益息息相關。那麼,我們應該具體留意哪些變化呢?本文,在明律師事務所的李順華律師團隊將結合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為您做一個簡單的梳理。這一基本原則的確立對於廣大被徵收人來說可以算得上一根定海神針,它也將是農村土地徵收補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參考標準。
  • 企業徵收,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在法律上有什麼不同?
    說到企業拆遷,分為國有土地上的企業拆遷和集體土地上的企業拆遷。關於國有土地上的企業拆遷,首先我們要來分析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上的企業拆遷有什麼相同點和區別。為什麼要區分,有什麼意義呢?下面北京楹庭董國女律師分享一個山西太原的案例,通過案例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
  • 相關部門不公開房屋拆遷相關信息,被徵收人是否有權查看相關文件
    在現實生活當中,經常碰到這種類似情況:被徵收人在不知情,房屋就被一紙通知,要拆遷的情況,因此,在徵地拆遷過程中,作為被徵收人,我們是否有權查看相關的徵地拆遷文件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徵地拆遷的主要程序是:(一)在徵地報批前,當地政府應向被徵收人公告徵地的相關事項,並對徵地範圍內的相關財產的權屬和物理狀況進行調查登記,請被徵收人確認;(二)徵地決定作出後,當地政府應向被徵收人公告徵地決定;(三)徵地補償方案確定後,還應向被徵收人公告徵地補償方案。
  • 徵收方為了降低補償經常使用的騙局,一定要小心這些徵收陷阱
    一、沒有徵收文件國有土地的房屋和集體土地的房屋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事實上,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徵收,需要市、縣級行政機關作出征收決定;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徵收需要國務院或省級行政機關作出征收決定。有關文件規定,徵地時應當主動向公眾公布。但是,在實際徵收中,一些地方行政機關沒有主動披露這些文件,甚至有些地方在沒有有關部門批准的情況下開始就開始實施徵收,如果沒有有關部門批准,就屬於非法拆遷,"不公告,不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