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廳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廳,作為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最大的一個展廳,也是最受歡迎的展廳。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最小的竊蛋龍,亞洲體腔最大的黃河巨龍,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霸王龍,還有「萌萌噠」銀郊中國肯氏獸。
巨大的劍龍頭部非常小,腦容量甚至比小狗還小,只有一個核桃般大小。因此科學家認為它們是一種很笨的恐龍。有些古生物學 家猜測,劍龍應該有兩個大腦:一個在它那小小的腦袋裡,另一個則在它的臀部,頭上的那個大腦是「主腦」,臀部那個是「副腦」。兩個大腦相互配合,才使劍龍能夠適應複雜的生存環境。真正的腦子長到屁股上了啊~
長毛的恐龍--中華龍鳥
長毛的恐龍中華龍鳥 左側為成年個體 右側為幼年個體
中華龍鳥生活在距今1.4億年的早白堊紀,1996年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其化石。因發現其全身覆蓋著原始絨毛,對其是恐龍還有鳥類有過不同的看法,後經過研究證實為一種小型食肉恐龍。中華龍鳥是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渡型動物。
鎮館之寶--「路易貝貝」
這是一塊充滿傳奇的恐龍蛋化石,它的傳奇從9000萬年前的某天開始。一頭小恐龍用盡全身的力氣,突破厚厚的蛋殼來到了這世上。在它身邊,它的兄弟姐妹們還在蛋中未能孵化出來。突然,不知名的危險來臨了,將這剛剛來到世上的小生命埋在了厚厚的圖層之下。
滄海桑田,一晃9000萬年過去了。1993年的某天,一位農民在河南西峽縣的一個山坡上發現了這窩恐龍蛋,一頭小恐龍的骨骼,捲曲著躺在其中。這組恐龍蛋化石被出售給美國化石經銷商,1996年這窩恐龍蛋化石登上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研究人員為這頭恐龍寶寶取名為「路易貝貝」,以紀念對這窩恐龍蛋化石進行拍照的攝影師。
2001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館長潘傑夫博士將其買下,收藏於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2013年12月19日,被捐贈給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路易貝貝」才結束了18年的漂泊之旅,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但是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研究人員,「路易貝貝」到底是哪一類恐龍呢?後經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和卡爾加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Darla Zelenitsky等科學家確定, 這種恐龍為一種全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具推測,「路易貝貝」成年後的體重可達3噸多。經過研究科學家們正式將這種恐龍命名為「中華貝貝龍」(Beibeilong sinensis)。
本期的恐龍介紹就到此結束了,如果喜歡,請關注我們:網芯漫步,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