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三次重大影響

2020-12-18 新湖南

湖湘文化是地域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大歷史的影響下,在中華文化規律的支配下,沿著中華文明的方向向前發展。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湖湘文化對中華文化也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歷史上有三次,周敦頤時期、王船山時期和曾國藩時期,湖湘文化返本開新,開拓創新,回答了中國面臨的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與時俱進。

「屈賈之鄉」與楚漢文化

在先秦和兩漢時期,湖南相對偏遠和落後,人口比較少,沒有形成獨立的行政區,湖南文化只是楚文化和漢文化的一部分。湖南本土當時沒有出現重量級的文化代表人物,我們把屈原和賈誼當作湖湘文化的奠基者和代表,把湖南稱作「屈賈之鄉」。曾國藩在《湖南文徵·序》一文中,把屈原當成湖南人文的始祖。兩漢董仲舒「獨尊儒術」,對湖南的影響不大;賈誼對湖南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也沒有形成氣候。況且,由於經學的引導,漢學對儒學本身的發展作用有限。

由於當時偏遠的位置和潮溼的氣候,秦漢以來,湖南成為朝廷流放貶謫官員和士人的目的地。屈原、賈誼開了個頭,也為湖湘文化的形成開了個頭。唐宋時期,由於貶謫或其他原因到湖南的人越來越多,數百位知名的文化人和官員到了湖南。他們的精神和文字,成為湖南寶貴的精神財富。湖南近代學者李肖聃創造了一個詞,叫做「流寓文化」。柳宗元、劉禹錫、王昌齡、秦觀、滕子京等等,以及杜甫、李白、韓愈、朱熹和一大批到湖南的為官者和旅行者,包括一些大書法家,都成了「流寓」湖南的文化人。以至於範仲淹說,「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陸遊說,「不到瀟湘豈有詩」。毫無疑問,「流寓文化」客觀上大大加強了湖南與全國文化的交流。

道家文化作為楚漢文化基因,與湖南本土的「蠻」文化一道,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李澤厚先生說中國文化有一個「巫傳統」,根源在湖南、湖北,「楚辭」傳承了巫文化的大量信息。「巫」即「道」,楚地為道文化之根。歷史上有一種說法「亡秦必楚」,劉項皆為楚人,老莊亦是楚人,所以亡秦是楚。影響深遠的楚文化是通過漢文化、道文化到湘文化的脈絡延續下去的。到了隋唐,佛學盛行,湖南跟全國一樣,出現了佛家發展的興盛時代。長沙、南嶽建設了大量寺院,禪宗對兩湖、兩廣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佛的流傳成為後來「理學」沉澱於湖湘的土壤,道佛思想成為湖南與中原和全國聯繫的紐帶。後來的周敦頤也證明了這一點。

「吾道南來」與「道南正脈」

宋朝時期,湖湘文化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從魏晉南北朝到安史之亂、五代十國,中國北部和西部的不安定因素使得經濟文化中心向東南傾斜,到了宋朝,邊疆防禦不力,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地襲擾,經濟文化重心南移,長期戰爭和動蕩引發民族文化焦慮,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碰撞,激發了河南、陝西、湖南和福建等地的文化反思,濂洛關閩諸學派興起,開闢了儒學的新階段。文化資源轉移到南方,湖湘文化得到發展的機遇,湖南加入了這場歷史性變革,對中華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經歷了幾百年動蕩不安,國家和人民迫切要求安定;儒、佛、道三種文化長期並存,彼此競爭,儒家文化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佛道關注個人的生命狀態和精神安頓,吸引了眾多精英和民眾,儒家更注重群體和整體,也就是「家」和「國」,關切「天下」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既要融合吸收佛道思想,又要沿著華夏自古以來的正道前行,如何進行文化方向的理性選擇,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創新,歷史的課題擺在了唐宋思想家的面前。從唐朝韓愈、李翱開始,理學之光已經來到了地平線。北宋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湖南人,一個「些小」縣吏周敦頤,破除了中國千年之暗,讓中華文明柳暗花明,讓「理學」的旭日躍出了地平線。

周敦頤吸收了佛道的精華,給儒學裝上了哲學的車輪,讓孔孟之道古老的價值和秩序體系有了宇宙論、人生論的基礎,儒學看起來不再是道德倫理觀念的集合,而是豐富堅實的哲學體系,由於回應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使儒學主導地位得以建立,儒學不僅僅可以在行為上遵循,而且可以在意義上信仰,從此中國士大夫的生命和精神有了皈依和安頓。

這個升級和成長很快顯示出它的生命力,不僅為統治者所青睞,也為廣大士子所接受,儒學從根本上符合中國農耕社會家國倫理的要求,理學對佛道的包容與融合,滿足了精英和普通百姓的生命關切,廣大人民也能接受,所以成為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湖湘學派開創者胡宏盛讚周敦頤「綿聖傳於不墜,振道統於中興」,上承洙泗,下啟洛閩,是一個「連接」兩頭的關鍵性人物。清人黃百家則指出:「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

在周敦頤以前,從屈賈開始,一直到唐朝,將近千年的時間,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襁褓中的一個孱弱的嬰兒,直到周敦頤出現,湖湘文化傳承發展了中華文化的「正脈」,一躍成為中華文明的「長子」。理學的產生,不是周敦頤一個人的功勞,也不僅僅是湖南的貢獻,那是一個群體,那是一個時代,那是一個運動,一個文明的升華。濂溪的「破暗」,二程的「吾道南來」,「湖湘學派」的興起,一直到張栻、朱熹、張載,多麼強大的陣容!那些思想巨人都和湖南關聯在一起,理學風雲際會於湖南。「湘學」也開始了自己文脈的整理和學術的傳承。

這個時候,湖南的書院文化開始崛起,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全國四大書院湖南佔了兩家。嶽麓書院,公元976年開始,弦歌不絕,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年學府;而且由於嶽麓書院的帶頭作用,湖南各道府州縣書院,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並迅速連成網絡,成為理學在湖南學術研究和傳播體系,成為湖南的教育體系,形成了理學濃厚的氛圍和深厚的積澱,湖南成了中國理學重鎮和義理之鄉。所以後來人說,「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並不完全是湘人自誇。湖湘文化後來居上,幾乎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處在同一個高度和同一條軌道上。

「攬道學之始終」與「別開生面」

明朝為了抵禦蒙古,朱棣遷都北京,政治軍事的重心逐漸向北移動,廣大北方的安頓和復興,使南北發展相對平衡,湖南的地位下降。明清時期,沿海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各省,工商業發展起來,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市民文化興起。從明朝開始,天主教的影響,不僅到了東南沿海,也到了北京,衝擊著古老中國的傳統文化。明朝中葉以後,王陽明的心學興起,思想出現了多元多樣的苗頭。

湖湘學術在明朝比較沉悶,僅有李東陽的茶陵詩派在全國產生一定影響。看起來湖南學術似乎有些保守,有些孤獨,其實這個「保守」正是對「道南正脈」的堅守,對理學的堅持和創新。湖南讀書人群體深耕細作,宋元埋下的理學種子在湖南成長為參天大樹,日後成為中華學術的棟梁。三百年湖湘理學厚積薄發,孕育了明清之際的王船山思想。後來,譚嗣同說王船山:「萬物昭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

明朝為什麼會亡?有人從文化上追究原因。宋元明幾百年裡,中國是在理學之光籠罩之下度過的。明朝統治者強化了皇權專制的同時,強化了專制主義的文化政策,強化了理學的壟斷地位,導致理學僵化虛空。明成化年間,實行「八股取士」,理學與科舉結合,禁錮知識分子;從方孝孺開始的慘烈的文字獄和剪除功臣運動,讓明朝官吏走向虛偽和腐敗。強調「內聖外王」的理學,不僅日益疲乏無力,而且成為裝飾諂媚的工具。王陽明的出現是對理學的調整。他強調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的力量。「心學」解放了心靈,也為隨心所欲開了方便之門,客觀上削弱了理學的約束性,所以有人把明王朝的崩潰歸咎於「心學」。朱熹和王陽明都拿官員沒有辦法,吏治是明王朝崩潰的基本原因。

明清之際,天崩地裂,國破家亡。思想家力圖找出理學存在的問題。王船山說「六經責我開生面」,就是這個意思。他滿懷孤憤,披肝瀝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著述四十年,經史子集,返本開新,讓儒學、儒家文化別開生面。如果說周敦頤解決了宇宙論、人生論、天道人道的問題,那麼王船山進一步解決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問題。他的認識論方面,把世界的物質性、客觀性,放在優先的地位,釜底抽薪地對朱熹和王陽明做出批判,這個批判讓思想從空中回到地面上,回到現實生活中,是真正的「別開生面」。在方法論上,他強調「變」,他幾十年研讀、解讀《周易》,不斷地對《周易》進行思考闡發;他看到世界在變,中國在變,人在變,他提出「趨時更化」,不僅僅要與時俱進,而且「道隨器變」,要與時代一起變化。在認識論與方法論的關係上,他強調「經世致用」,堅持認識論與方法論統一,理論與實際統一,人生與事功統一。他帶有唯物和辯證傾向的思想,已經觸到了現代哲學思想的真諦,他跟西方的那些思想家,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遙相呼應,成為中國近代思想的先驅;在此基礎上他產生了民主、民權的思想,平等、均權的思想。最重要的是,王船山的民族氣節和民族思想,給了轉型應變的華夏民族以強大的思想武器,這個武器在近代歷史轉型中發揮了巨大威力。湖湘文化再一次與中華文化同頻共振。王船山的哲學,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歷史性的總結,也對後來中國的思想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

如果說周敦頤和王船山,有什麼共同點的話,就是他們返本開新、守正開新。返本也好,守正也好,都是堅持,都是堅守。他們堅守了中國文化的正道、正脈;他們「開新」、創新,勇敢地發起了思想的變革,推動中華文明前進。兩個湖南人,周敦頤和王船山,相隔六七百年,一個是理學的開山祖,一個是理學的總結者,似乎在證明湖南在理學發展史上的地位,郭嵩燾說:「蓋濂溪周子,與吾夫子,相去七百載,屹立相望。攬道學之始終,亙湖湘而有光。」揭示了周敦頤和王船山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這一觀點得到了當代學術界的公認。

湖湘理學與近代變革

19世紀中葉,世界和中國發生劇變。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激化了中外矛盾和內部矛盾。這個劇變是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展現出來的。太平天國進入湖南,給了曾國藩和湘軍一根阿基米德的「槓桿」。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王朝,擁有扭轉乾坤的功勞。勝利後急流勇退,不居功不自傲,勢力、實力、聲名不可阻擋。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興將帥,什九湖湘」,數百名高級文人和軍事將領構成的龐大湘軍集團,佔據省部各路要津,後又衍生出淮軍集團,互相呼應,影響朝局,貫穿晚清。

我們回首晚清七十年,尋找在黑暗中舉起火把開拓前進的人,似乎不是政治上站在最高處的政治家。不是嘉慶、道光、鹹豐、同治、慈禧、光緒,而是曾左胡彭率領的一群湘籍士人。美國漢學家芮瑪麗評價晚清「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

晚清歷史轉變的關鍵人物曾國藩是他們的代表。時人曾經評價,曾國藩以學術立身,深諳理學原道和經世學問,心懷濟世救時、勤王衛道的志向,有修齊治平、建功立業的準備,有內聖外王、追比聖賢的抱負,勇於實踐和獨創,艱苦卓絕、逆勢而行,沒有他就沒有湘軍。曾國藩憑什麼創造歷史奇蹟呢?曾國藩和湘軍取勝的法寶是那個在湖湘大地上盤桓了七百年的「理學」幽靈。

「湖湘理學」有四層意思,第一層,它是理學,從「六經」開始,孔孟程朱的道學傳統得到繼承。湘軍倡導「忠義血性」,以「仁」「禮」治軍,湘軍集團也是一個理學的學術群體;「理學」武裝的湘軍,成為一支有文化有信仰的軍隊。第二層意思,它是理學的湖湘闡述,即所謂「道南正脈」。從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胡宏到王船山,既區別於程朱,又不同於陸王,湖湘理學更重視宇宙的物質性,「氣本論」強調實有、存在,形成了經世致用的特色,湖湘理學也可以叫「經世理學」。「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成為湖湘理學的精髓。第三層,湖湘理學海納百川,兼收並蓄,與時俱進,敢為人先,大膽創新。魏源「今文經學」的變革思想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針;曾國藩堅持理學,化解儒學內部紛爭,一致對外;曾國藩冷眼向洋,容納西學,學習西方,在千年大變局中,力推中華文化轉型。他在洋務運動,以及軍事、外交方面多有創新。曾國藩將「經濟」從「義理」中獨立出來,把義理、辭章、考據三個純學問改造擴展為聯繫實際等四個學問,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學術意義,是他學術創新的重要體現,從此「經世致用」在學術和思想上獨立起來。曾國藩對王船山思想的大力實踐與弘揚,對近代中國的學術和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第四層,湖湘理學蘊藏了湘人的文化基因。湖南歷史上的戰爭、移民、蠻族、流寓、宗教文化,都對湖南人的個性有深刻的影響;湖南人那種「心憂天下」的情懷,敢為人先的膽識,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拼搏霸蠻的個性,使得湘學具有獨立自主、兼收並蓄、追求變革、求實務實的學術品格。

曾國藩是湖湘理學的代表,以往我們注意到曾國藩的事功,對於他的學問研究不夠。他戎馬倥傯,封疆大吏,日理萬機,沒有時間寫作大部頭學術著作,所以在學術上似乎說不起話。其實有兩點可以為他辯解:第一,他留下的文字,包括奏摺和書札千百萬字,其中有非常豐富新鮮重要的從實踐中總結的思想,學術分量並不比長篇巨著輕;第二,他對理學的更大的貢獻是他實踐了湖湘理學、發展了湖湘理學、弘揚了湖湘理學。「實踐」在儒學、包括理學中叫「功夫論」,本身就是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國藩幾十年的豐富實踐,就是理學的成就,是高於純粹書院的學問的。當我們讀到毛澤東曾經推崇的他的《經史百家雜鈔》和他編輯的《十八家詩鈔》時,我們面對的就是一個學者、一個理學家。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事功,證明了理學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明的正道,只要堅持經世致用,理學是可以指導變革、引領前行的。

近代歷史上湘人的表現證明,湖湘理學是貫穿近代中國堅守與創新的思想武器。曾國藩和湘軍集團登上歷史舞臺,是中國近代史的轉變樞紐。發起「洋務運動」,推動中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實施,機器大工業和對外開放由此起步,中法戰爭、收復新疆、戊戌維新、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或為發起者,或為推動者,湖南人在近代歷次保衛國家的戰爭中,重大歷史變革中,居功至偉,光芒四射,湖湘理學在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選自《新湘評論》)

相關焦點

  • 湖湘文化的現代使命: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湖湘文化發展史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時期:楚漢、宋明、清末民初。在這三個歷史時期中的湖湘文化之所以成就高、貢獻大,就在於它們能夠充分表達中國文化發展及主體性建構的要求。湖湘文化在當代有何意義、如何發展的問題,仍然是上述主要問題的繼續。如何在汲收西方現代性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仍然是當代中國人面臨的重大文化問題。
  • 洞庭湖,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雖然愛國主義在不同時代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卻依然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內涵和基石。    洞庭湖的人文歷史,不但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旋律,同時也具有豐富多彩的,與普通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如二妃傳說、孟姜女、範蠡和西施、柳毅與小龍女、劉海與狐仙等,或人或神,彰顯出湖區民眾的喜怒哀樂的外表與內心價值世界。這些神話人物也對湖湘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湖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湖湘文化的市州拼圖
    李躍龍隨著傳統文化的興起,近年來,地域文化越來越被學術界重視。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張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道統,又有鮮明的三湘地域特徵和湖湘文化個性,與中華文化存在著一種部分與整體、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的關係。
  • 鄭佳明做客思賢講壇 解讀湖湘文化與毛澤東思想
    這句話道出了湖南人對近代史的深刻影響。湖南人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離不開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究竟有哪些精神特質,近代湖南五大人才群體又如何劃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湖湘文化有哪些關係?  3月23日下午,思賢講壇第三期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
  • 打造湖湘文化交流品牌 胡新聞當選為長沙市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6月15日,長沙市湖湘文化交流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毛澤東文學院舉行。) 會議回顧了長沙市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成立以來所取得成績,聽取、審議通過了《長沙市湖湘文化交流協會章程(修訂草案)》,選舉產生了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監事會。
  • 讓世界更好領略湖湘文化獨特魅力
    湖湘文化底蘊深厚、綿綿不絕,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具有「一帶一部」區位優勢、省會長沙又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湖南,應抓住重要歷史發展機遇,大力助推湖湘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更好領略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
  • 《湘水》:為湖湘文化的傳承發展推波助瀾
    這本探討地域文化的刊物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湘水》是一本湖南人文叢刊,以「發掘湖南人文歷史,闡揚湖南人文精神」為宗旨,迄今已經出刊五輯。每輯《湘水》都聚焦湖南的一個文化地標或文化人物,邀約海內外碩學鴻儒和青年才俊撰文,是湘學研究和交流的全國性平臺,為湖南歷史文化的研討和宣傳推廣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以茶為媒,他要讓世界更了解湖湘文化
    他親手泡上一壺自家的「湖湘名士」黑茶,並向客人介紹起這款茶背後那些叱吒風雲的湖湘傑出名人。雖然來自福建安溪茶鄉,但在紮根湖南12年後,林金筆對底蘊深厚的湖湘文化欽佩不已。2018年,他萌發了一個想法,決心以茶為媒,讓世界從了解湘茶開始,認識湖南,認識湖南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 「我要把黑茶融入更多的湖湘文化,讓世界更了解黑茶、喜愛黑茶。」他說。
  • 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舉辦2020「舞動湖湘」迎春群眾文藝聯歡會
    為了歌頌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取得的非凡成果,抒發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奮進的豪邁情懷,展示湖湘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迎接新年的到來,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於2020年1月6日下午在省會長沙市琴島歌舞廳舉行了
  • 湖南化工職院舉行「傳湖湘 育未來」手繪湖湘文化作品展
    紅網時刻株洲11月9日訊(通訊員 瞿曉潔 劉學琴 陳丹)11月9日,由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中華傳統美德研究院與耘夢文學社共同主辦的「傳湖湘 育未來——手繪湖湘文化作品展」在圖書館一樓大廳正式展出。這也是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為即將步入職場的學子們準備的一份別樣「嫁妝」,惟願化院學子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 湖湘文化交流協會積極挖掘推介本土酒文化
    紅網時刻7月10日訊(通訊員 石清鳳 記者 張英)7月9日上午,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酒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組織該研究會部分組成單位考察湖南本土酒企並召開研討會,為本土酒企發展和湖湘酒文化挖掘推介獻計獻策。
  • 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有聲語言表演藝術委員會成立
    華聲在線5月24日訊(通訊員 陳淇 記者 劉玉鋒)5月23日下午,在充滿湖湘文化韻味的崇賢館文化傳播公司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有聲語言表演藝術委員會宣布成立。省政府原副省長、湖湘文化交流協會總顧問唐之享為有聲語言表演藝術委員會成立授牌。
  • 「紅方人物」陽盛海:讓湖湘文化交流更有「湘味」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湖南地靈人傑,縱觀中國歷史,在政治、經濟、哲學、文化和科學領域人才輩出,因此古人發出「惟楚有才」的感慨,「湖湘文化」也成為非常具有區域性特點的文化形態。在湖南實施開放崛起戰略、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對於提升湖南文化發展的開放性與多元化、擴大湖湘文化產生了重要作用。這其中,湖湘文化交流協會功不可沒。
  • 「湖湘大學堂」走進第一師範 王世明暢談中華文化與奮鬥精神
    華聲在線11月8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彭藝)由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共同主辦的「湖湘大學堂·名家講壇」活動昨天下午在湖南第一師範學院舉行。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長王世明應邀作題為「奮鬥精神、人格涵養與傳統文化」的主旨演講。
  • 湖湘文化大家族添新成員 有聲語言藝術委員會成立授牌
    5月23日下午,在長沙市崇賢館文化傳播公司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有聲語言表演藝術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湖湘文化交流協會總顧問唐之享出席並授牌。授牌儀式由湖湘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湘舟主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陽盛海發表講話。陽盛海對有聲語言表演藝術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希望這門藝術「為傳承弘揚湖湘文化、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 湖湘文化交流協會酒文化研究會在屈原酒業召開酒文化考察研討會
    湖湘文化交流協會酒文化研究會在屈原酒業召開酒文化考察研討會今天上午,暴雨剛剛停息,陽光初照的汨羅江畔的屈原酒業有限公司熱鬧非凡,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酒文化研究會組織該研究的部分組成單位在這裡舉行酒文化考察研討會議。
  • 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之旅 用腳步感受大陸的溫度
    特別是晚清時期,1萬多湖湘子弟渡海赴臺,與臺灣同胞同仇敵愾,抗法抗日,共御外侮,用生命捍衛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用鮮血維護臺灣和平與安寧,譜寫了一曲曲悲壯之歌。臺灣民眾專門在苗慄縣修建了一座軍民廟祭祀湘軍英靈,後改稱「昭忠廟」,成為湘臺兩地同胞骨肉情深的歷史見證。
  • 【中華文化】重大信號:中國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意見》提出的「三個迫切需要」,警人深思,體現了文化觀上的深遠憂患意識。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成為時代的強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還遠未結束」。
  • 湘煤集團牽手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智」助三王村脫貧攻堅
    6月10日至12日,湘煤集團策劃並組織湖湘文化交流協會專家深入湘煤扶貧聯繫點——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就文化扶貧、智力扶貧展開深度調研。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原巡視員、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陽盛海等省內知名文史專家學者組成的調研組,在湘煤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楊潔陪同下,圍繞三王村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傳統藝術、紅色基因和旅遊資源的挖掘保護和整理開發,通過實地察看、走訪座談、查閱資料等形式,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察了解。
  • 科技助力文化高飛——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紀實之三
    瀏陽煙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湖湘文化的名片,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再次點亮星城,驚豔世界! 無獨有偶。4月15日,在首屆湖南文創設計大賽上,作品長沙釉——燈,將千年銅官窯殘片與運用3D數位技術列印的燈罩結合,讓古代的文物件與現代的科技件渾然一體,成為可用的燈具,實現了文化遺產的再定義與再生,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