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習律32 邊塞詩人岑參七律並非所長 這次為何勝過了杜甫王維

2020-12-15 老街味道

說到岑參(約715-770),我們比較熟悉他的古體詩,例如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千古名句人人能背誦: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不過,作為進士出身的詩人,他的律詩自然也差不了。格律詩是那個時代詩人的基本功,而岑參傳世的三百多首詩中一多半是格律詩。

按照慣例,還是先簡單了解一下岑參的生平。

一、岑參其人

岑參祖上門第非常高貴,其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時的宰相,伯祖岑長倩是唐高宗的宰相。可惜岑長倩因為得罪了武則天被殺,五子同時被賜死。

但是岑家的另一支依然強悍,岑參的伯父岑羲是唐睿宗的宰相。可是岑羲因為站錯了隊,依附於太平公主,最後也不得善終。713年(開元元年)七月,唐玄宗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黨羽,岑羲伏誅。 岑氏親族被流徙的有數十人。

岑參的父親也受到了牽連,被貶夔州雲安丞,後來還好,轉為仙、晉二州的刺史。但是他在岑參童年時就去世了。

岑參從小跟著哥哥學習,長大以後,飽讀詩書的岑參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求仕的道路。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後,二十歲的岑參來到長安,但是七年以後,岑參才進士及第。

據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

參,南陽人,文本之後。天寶三年趙嶽榜第二人及第。

岑參成績不錯,以第一甲第二人登進士第,之後是三年的守選期。

天寶六載(747年)春季,守選期滿的岑參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並創作了一首《初授官題高冠草堂》自嘲。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只緣五鬥米,辜負一漁竿。

高冠草堂位於長安西部的高冠峪,岑參到長安後,因城內居之不易,曾在此隱居耕讀十載。

一命不是一條命的意思,是指最低等的官職。周代官秩為九命,一命最低。

首聯說我三十歲才得到這個芝麻官,求仕的志向幾乎快給消磨盡了。頷聯說, 我並不是一個富二代,哪裡敢嫌棄這個小官呢。

前兩聯都是寫情,頸聯寫景,澗水淹沒了山路,山花盛開於藥欄。

尾聯又是抒情:只緣五鬥米,辜負一漁竿。嘴上說著不要不要,行動上卻是真香真香。

岑參在長安城作了兩年芝麻官後,749年跟著高仙芝出塞 ,赴安西擔任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在著名的怛羅斯之戰中一敗塗地,岑參也跟著回到了長安。

三年以後,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加入了封常清的幕府,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再次出塞。

第二年,安史之亂爆發, 岑參遂自北庭追隨到鳳翔,杜甫在這之前九死一生從長安逃到了鳳翔,」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杜甫被唐肅宗授予左拾遺。

岑參在杜甫等人的推薦下,被唐肅宗授為右補闕。 岑參這期間寫過一首《寄左省杜拾遺》贈給好友杜甫: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聽上去似乎是風涼話,不知道唐肅宗聽到後會怎麼想。宋朝黃徹《溪詩話》評價說:

岑參《寄杜拾遺》云:「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退之《贈崔補闕》云:「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皆謬承荀卿「有所從,無諫諍」之語,遂使阿諛軒佞用以藉口。以是知凡造意立言,不可不預為天下後世慮。

黃徹認為,岑參和韓愈未必是諷刺,或許真心想奉承一下皇帝,都是化用《荀子》的「有所從,無諫諍」。可是這種表達卻被後來阿諛奉承的奸佞之臣所利用。所以黃徹說,詩人作詩(或者大人物的一言一行)要注意,不能不考慮對於後人的影響。

杜甫回贈的詩明顯忠厚老實得多,《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君隨丞相後,我往日華東。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介紹:

《職林》云:『補闕、拾遺,武后垂拱中置二人,以掌供奉諷諫。自開元後,尤為清選。左右補闕各二人,供奉各一人,左右拾遺亦然。左屬門下,右屬中書。』

當時杜甫為左拾遺,岑參有右補闕。所以:分曹限紫微、罷朝歸不同。

杜甫後來因房琯之事觸怒了唐肅宗,「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喪失了前途。此後杜甫辭去華州的職務,轉道去了成都。

而岑參狀況好得多,先後做過起居舍人、虢州長史、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虞部郎中等。約永泰元年(765年),岑參被貶為嘉州刺史,自長安前往成都。這一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離開了成都。

約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在成都去世,享年約五十二歲。第二年杜甫在漂泊中的小船上去世。

二、兩次出塞

岑參曾經兩度出塞,因邊塞詩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在盛唐時,岑參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也最突出。

1、第一次出塞 思鄉與感傷

天寶八載(749年),岑參跟隨高仙芝第一次出塞,赴安西充幕府掌書記。天寶十載(751年)初,岑參自邊地歸京 。

這期間的作品描寫絕域的蒼茫景色為重心,因常有思鄉之情,所以多見愁苦感傷。這一階段的作品大約有三十首左右。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是一首仄韻的七言古體絕句: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岑參將渺小的行人和悲涼的角聲置於蒼茫的天地之間。

《過酒泉憶杜陵別業》是一首五言律詩,寫出了行軍途中的思鄉之情:

昨夜宿祈連,今朝過酒泉。黃沙西際海,白草北連天。愁裡難消日,歸期尚隔年。陽關萬裡夢,知處杜陵田。

大家都讀過岑參的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特別喜歡寫梨花,在第一次出塞的詩中也幾次寫到梨花。

《河西春暮憶秦中》是一首拗體詩,有救拗處,有三平調處(梨花飛):

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歸。邊城細草出,客館梨花飛。別後鄉夢數,昨來家信稀。涼州三月半,猶未脫寒衣。

《登涼州尹臺寺》也是一首拗體詩: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開。因從老僧飯,更上夫人臺。清唱雲不去,彈弦風颯來。應須一倒載,還似山公回。

岑參第一次出塞的作品中,在寫景詩中融入了濃濃的思鄉情節,因此負能量似乎多了一點點。他第二次出塞時,作為一個」老兵「, 思想境界有了很大不同,添加了英雄豪放的氣度。

2、第二次出塞 巨大的突破

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跟隨封常清再次出塞。

這時期他的作品中除了描寫邊塞風光,還將山河之愛和民族之愛高度統一。這一時期的詩有四十多首,多反映其報國雄心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封常清大破播仙,凱旋歸來時岑參作《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

暮雨旌旗溼未乾,胡煙白草日光寒。昨夜將軍連曉戰,蕃軍只見馬空鞍。

在這些詩中,岑參大力描寫邊塞氣候的惡劣、生活的艱苦,反襯出邊疆將士的堅韌,和勝利的得之不易。

岑參的兩次出塞,其作品將西域景觀引入傳統詩歌之中,為寫景詩注入了新的元素;風格方面,岑參為傳統意義的寫景詩注入了英雄主義與愛國思想,這也是對於傳統山水詩的巨大突破。

三、岑參五律 詩家語的不同

前面提到的《河西春暮憶秦中》、《登涼州尹臺寺》都不是標準的五言律。作為進士出身的詩人,律詩是基本功,但是有不少唐人喜歡作這種半古半律的詩。

不過岑參以七言歌行見長,後人也多認為其古風強於律詩。

1、岑參古風強於近體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中評價:

高、岑一時不易上下。岑氣骨不如達夫遒上,而婉縟過之。《選》體時時入古、岑尤陡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為正宗。五言近體,高、岑俱不能佳;七言,岑稍濃厚。

王世貞認為,高適和岑參的五言律詩,都不是太強。

岑參常被提及的五言律,就是寫給杜甫的《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雖然前人有此評價,但是我們切不可小覷唐人。唐詩之所以好,不可人云亦云,須明白其妙在何處。下面我們欣賞一下他的另一首五律。

2、岑參的詩家語

這裡介紹一首岑參的《宿關西客舍寄東山嚴、許二山人》 :

雲送關西雨,風傳渭北秋。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灘上思嚴子,山中憶許由。蒼生今有望,飛詔下林丘。

這首詩關注一下頷聯和頸聯。四句看上去都是主謂賓的結構,但詩家語複雜些,這並不是簡單的主謂賓結構,而且二聯還有所不同。

灘上---思---嚴子,山中---憶---許由。看上去似乎是主謂賓,但灘上、山中是地點狀語,主語被省略掉了。應該是:灘上(人)思嚴子,山中(人)憶許由。

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這也不是簡單的主謂賓。詩人採用了倒裝法,應該是:客夢孤燈然,鄉愁寒杵搗。客人做夢時,孤燈在燃燒,思鄉的時候,窗外正傳來搗衣聲。

如果寫作」鄉愁寒杵搗,客夢孤(獨)燈然。「也可以前後略加修改做成一首詩,這就是另外一種味道了。

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記載了王安石關於詩家語的故事:

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雲: 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 ,閒制塵埃看畫牆。 荊公見之,甚嘆愛,為改作'奏賦《長揚》罷',且云:『詩家語,如此乃建』」

四、杜甫、王維、賈至、岑參 早朝七律鬥詩

岑參七律傳世甚少,但是評價卻挺高。

當年杜甫、王維、賈至、岑參四人赴早朝,賈至作七律一首,杜甫、王維、岑參同時唱和,岑參之作最受好評。四人詩作如下:

賈至銀燭燻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王維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杜甫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

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獨有鳳皇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楊萬裡《誠齋詩話》評價岑參詩最佳:

七言褒頌功德,如少陵、賈至諸人倡和《早朝大明宮》,乃為典雅重大。和此詩者,岑參云:「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最佳。

明唐汝詢《唐詩解》認為岑參、王維不相上下,賈至可以跟在後面,杜甫詩最差,可以迴避了:

賈、杜、岑、王詩併入選,然岑、王矯不相下,舍人則雁行,少陵當退舍。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 也認為,岑參第一,杜甫最差:

《和賈至舍人早朝》詩,究以岑參為第一。「花迎劍佩」、「柳拂旌旗」,何等華貴自然!摩詰「九天閶闌」一聯,失之廓落,少陵「九重春色醉仙桃」,更不妥矣。詩有一日短長,雖大手筆不免也。

結束語

岑參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以古風見長,以邊塞詩聞名,但是不可抹殺了其他風格的作品。例如蘇軾雖為豪放派詞人,但是他的婉約詞同樣數量眾多。

岑參的格律詩其實佔了多數,甚至有人說岑參的七絕僅僅略遜與李白、王昌齡而已。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七絕)王、李以外,岑嘉州獨推高步。唯去樂府意漸遠。

說到岑參的絕句,少不了要提到《逢入京使_》: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從《和賈至舍人早朝》可以看出,岑參的七言律也不可小視,可惜和李白七律一樣傳世太少。

結束時,老街按慣例用岑參《宿關西客舍》韻。作五律一首《國慶節登高》:

登臨清氣爽,高坐海天秋。雲舸觀浮沒,沙鷗羨自由。滄波繞蓬島,返景滿林丘。俊賞逢佳節,閒吟最解愁。

@老街味道

觀唐習律31 杜甫被尊為詩聖 為何在以詩賦取士的時代卻屢屢落第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對影不是二人麼 為什麼李白說三人

相關焦點

  • 武威故事|詩人王維在涼州
    詩人王維在涼州唐朝時期的武威,是西部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鑑於其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唐王朝在涼州設置了河西節度使,布駐重兵,用以抵擋吐蕃。大詩人王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737年出使河西,並駐留武威達一年之久,留下了一首首膾人口的詩篇,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對武威的深厚感情。當時的王維是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的。他一邊察訪軍情,一邊犒勞對吐蕃作戰有功的將卒。
  • 詩詞原創 老街味道觀唐絕句合集 第21-25 盛唐篇
    詩詞原創,老街味道觀唐絕句合集: 第21-25篇,以唐詩鑑賞辭典絕句篇為次序,一人一詩一唱和。本篇詩人為王維、李白、高適、崔顥、儲光曦5位。觀唐絕句21-原韻答王維 @老街味道一他鄉逢故知,殷勤問梅事。有信不及花,但詢歸計未?
  • 看重功名的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一生簡介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
  • 杜甫的一生與追求,同李白、王維等詩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杜甫(712~770年)的生平與李白有許多相似處,也有許多不相似的地方,這或者和他們的出身、經濟狀況有關,也和他們的主觀努力和價值取向有關。杜甫一生,走的是一條大詩人該走、能走而且極具價值的道路。但與李白、王維走的道路不同。
  • 文人並非都是文弱書生!唐代效力邊塞的詩人,豪情壯志與一絲哀愁
    在如此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流派的詩人,被稱之為「邊塞詩人」。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在這些「白塞詩人」中,有的是王孫貴胄,有的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也有的是名滿天下的文人墨客。所以,原本他們可以擁有高官厚祿,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是,他們並沒有為了能夠「一朝選在君王側」而煞費苦心的鑽營,也沒有貪圖「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隱士生活。
  •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編輯:王小盒    2017-09-28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王維的《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對此也表示同意:「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當朋友故人奔赴邊塞,詩人們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和鼓勵,希望他們在邊疆為國立功。戰爭不斷地進行,使人們關心邊塞,渴望了解邊塞,嚮往邊塞的生活,同時邊塞和內地的聯繫也增多,為人們出塞提供了條件。王昌齡、崔顥、王維、李白等詩人都曾涉足邊塞。還有一些詩人,希望通過出塞從軍的道路建功立業,如岑參、高適都曾投身幕府。
  • 詩詞朗讀:王維《使至塞上》
    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後即授典屬國官職。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
  • 古詩中的邊塞,如此雄奇壯美
    詩人們用絢麗多姿的筆調,將邊塞的異域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今天,就請大家隨悅讀君一起,通過古人的詩詞來領略邊塞的雄奇壯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雄渾壯闊中盡顯邊塞的孤寂與蒼茫使至塞上[唐]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 賞析王維《使至塞上》,最負盛名的邊塞詩,頸聯成千古絕唱
    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閱讀古詩——《使至塞上》,作者是王維。 王維,大夥都知道,唐朝著名大詩人,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在書法和繪畫上的造詣也是極高,後人稱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 【公基備考】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題目僅僅一個字,卻唯美至極!
    唐代最傑出的詩人,莫過於李白杜甫,而李白杜甫之外最傑出的詩人,歷來莫衷一是。但有詩家說: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摩詰,便是王維,還有一種說法: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雖說這些都是一家之言,但王維確實稱得上是唐代最超群的詩人之一。蘇東坡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邊塞四詩人」與「大李杜」指的是哪幾位詩人?
    岑參岑參: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是最早的廣泛描寫西域景色風光的詩人,真正地將西域景觀引入寫景詩的關照範疇,為中國傳統的寫景詩注入了新的描寫元素。高適高適:字仲武,號達夫,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
  • 盛唐邊塞詩人四大家都有誰,哪一位成就最高?
    儘管作者們並不是專門寫邊塞詩,由於此類詩篇的藝術感染力甚強,人們往往稱作者為邊塞詩人。邊塞詩的兩大巨擘分別是高適和岑參,擴展到四個的話,不妨加上王昌齡和李頎。當然,這個有不同版本,且不說它。唐玄宗天寶四年(745),高適與李白、杜甫相遇,結伴遊玩,飲酒賦詩,傳為千古佳話。高適年老後官位日隆,公務纏身,後期的詩作明顯不如前期。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朝的文人形象也大不同於唐以後的文人形象,我們讀唐詩感受到的是文人「白馬少年」的形象,在唐以後的作品裡,這種感受越來越少,文人形象變成了「文弱書生」。唐詩中的「邊塞詩」最能體現唐朝文人尚武的特質。邊塞詩是唐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唐詩》五萬餘首詩歌中有兩千多首是邊塞詩。
  • 常識積累:中國古代詩人別稱
    一 詩人別稱 1.詩仙——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
  • 【唐】杜甫《絕句》
    這一⻩一綠,這種色彩的搭配就能看出詩人的心情是很不錯的!那詩人心情要是不好的話,那可能就不是⻩鸝,也許就是烏鴉,翠柳呢那可能也不是翠柳,就是殘柳。兩個⻩鸝在翠柳上鳴叫,是他著意捕捉的。我們要明白啊,詩人寫詩首先是基於基本的事實在寫,但是詩人的主要任務不是紀實,不是像我們寫速寫、畫素描,把這棵樹畫下來,把這兩隻⻦畫下來。
  • 唐朝100餘位著名詩人年代排名- 初唐 盛唐 中唐晚唐劃分 皇帝列表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善於描寫塞外風光和徵戰生活。他的七絕《涼州詞》與五絕《登鸛雀樓》都是唐詩和中國詩史上的絕唱。27、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王維齊名,被稱為「王孟」。他的詩清淡幽遠,長於寫景。有《孟浩然集》。
  • 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中國古代詩人的別稱
    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作品有《春望》、《北徵》、《三吏》、《三別》等。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 唐代十大詩人都有誰?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元好問:「并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在日本,白居易是知名度最高的唐代詩人。4、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