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有60%的有父母都會幫助子女帶孩子。而剩下的很大一部分家庭,也會請其他親友或保姆幫助他們帶孩子。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都說媽媽是寶寶最親的人,但很多寶寶最親的人,其實是和他相處時間最長的人。
只和姥姥親的寶寶
田田去年生了寶寶,但是因為工作原因,她讓媽媽從老家過來幫她照顧寶寶。
平時都是姥姥帶寶寶,只有晚上和周末,田田才有時間陪孩子。時間長了,田田發現寶寶和自己一點不親,每次從姥姥那過來,寶寶都特別不樂意。
最讓田田傷心的是,寶寶竟然會推自己。難道真的是自己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讓自己和寶寶成了「陌生人」?
錯過3個嬰兒依戀期,親媽一樣也是「陌生人」
心理學專家鮑爾把嬰兒的依戀期分為3個階段。
1)0-7個月:初次依戀關係的建立
對於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尤其是寶寶出生的前兩個月,他們是沒有明確的親密關係的。但這時候的寶寶們,已經學會了用「哭」來和大人交流。
到了6、7個月後,寶寶已經能分辨出長期照顧自己的人了,但還沒有明確的喜好,處於跟誰都「不親」的狀態。
2)8個月-2歲:建立依戀關係關鍵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能認人了,並且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始有了「親密」的人。開始依賴一個特定的人,出現「客體永存」的概念。
這個時期可以說誰陪伴寶寶的時間多,誰就會贏得寶寶的「依賴」。即使媽媽抽出時間陪孩子,可能效果還是很一般。
對於寶寶來說你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玩伴,而一直照顧他的奶奶或姥姥,才是那個必不可少的人。
而且這個階段寶寶一般已經斷掉母乳了,所以想再建立親密關係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條件允許還是要花費一些時間陪伴寶寶。
3)2歲後:重新建立親密關係
在寶寶2歲時,寶寶會重新建立一次親密關係,對之前的依戀關係進行矯正。如果之前寶寶對你表現出疏遠,那麼這個時期媽媽們一定要抓住。
當寶寶重新矯正好親密關係後,就會進入一個「秩序敏感期」。
也就是說誰親誰疏,在寶寶心中有一個明確的排名,一旦排名被打破,孩子就會失去安全感,陷入不安焦躁的情緒。
上班沒時間的媽媽這樣做
很多媽媽也反映,雖然有心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但奈何情況不允許,每天上班,真的沒時間陪孩子。這時候就要用一下3種方法,挽回寶寶的愛了。
1)高效的陪伴
長期的陪伴並不等於高效的陪伴,下班後陪孩子,並不是看著他們玩玩具或者看動畫片,自己在一旁玩手機。
而是要和寶寶有溝通、交流,和他們一起玩,有參與的陪伴才更有效。特別是做遊戲很能獲得寶寶的好感。
2)溫柔地對待寶寶
我們在平時陪孩子的時間已經很少了,本就失去優勢。所以在陪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溫柔一些,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要耐心的指出。
不能直接對孩子冷臉、疾言厲色,平時多看一些育兒知識,幫助孩子調整不足。溫柔的陪伴會讓寶寶很快愛上你。
3)每天哄睡寶寶
對於人來說,睡覺是一個很具有安全感的事。對寶寶當然也是如此,所以儘量在晚上寶寶睡覺的時候,哄孩子睡覺,這樣也讓老人休息一下。
長期的哄寶寶睡覺,寶寶就會熟悉你的味道,對你出現依戀感,自然也就建立了「親密關係」。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