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母嬰育兒寶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媽媽本應該是天底下最疼愛自己孩子的人,有時卻會因為一些客觀原因,無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照顧他、呵護他。
而這個時候,孩子就有可能被照顧得更多的人「趁虛而入」,變得只親近別人,而不親近媽媽了。
「太難過了,孩子10個月只認保姆不認媽媽,我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我在瀏覽網頁時,發現有寶媽發了這樣一個問題,向網友們求助。
這位寶媽說,孩子出生以後,因為自己事務繁忙,沒有辦法親自帶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給月嫂和保姆帶。
她平時工作回來,除了完成一些家務,打掃打掃衛生,也會儘自己所能多陪陪孩子。儘管如此,孩子卻變得越來越親近保姆,而不願意和媽媽親近。
寶媽說,自己現在在孩子心裡,明顯排在保姆後面,孩子晚上睡覺也一定要保姆抱著,不然就睡不著。作為一個母親,她心裡十分不是滋味。
她還表示,保姆帶孩子其實也很偷懶,並不是全心全意對孩子好。她擔心一直讓保姆帶孩子,孩子將來就和她生分了,現在面對這種情況她也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12~18個月:孩子的安全依戀期
作為一個母親,我在看到這位媽媽的問題時,與她感同身受。
自己的孩子不和自己親近,卻要和別人親近,無論換做哪一個媽媽,心裡可能都無法接受。
這位寶媽甚至對保姆提出了質疑,認為保姆也沒有很認真地照顧孩子,憑什麼寶寶就跟她親,不跟自己親?
其實,寶寶會親近照顧自己的人,和他的「安全依戀期」有關。
有研究認為,兒童12~18月時,正處於與父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的寶寶開始逐步擁有自我意識及自我觀念,並且會對照顧自己的人產生興趣,會對「母親」這一角色產生需要和依戀。
如果家長能夠把握好這一時期,就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安全依戀關係」,並在隨後要迎來的「可怕的兩歲」佔據一定的主導權,有助於親子平穩度過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
抓住「安全依戀期」,家長做好這6點即可
既然抓住寶寶的「安全依戀期」如此重要,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和自己建立起情感紐帶呢?
1. 堅持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不僅能夠增強寶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幫助媽媽消耗熱量減輕體重,還能夠增加母子親密接觸的時間,增進親子關係。
在媽媽對寶寶進行母乳餵養的過程中,媽媽提供的乳汁和溫暖的懷抱,滿足了寶寶生存與情感的需求。
而在媽媽泌乳的過程中,催產素的釋放也會使媽媽產生滿足心理,加深了媽媽對寶寶的愛意。
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情感紐帶,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母乳餵養中建立了起來。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媽媽還是儘可能地選擇母乳餵養。
2. 增加與寶寶親密的肢體接觸
在寶寶出生後,醫生護士通常都會鼓勵媽媽儘快與寶寶進行皮膚接觸,這一護理方式也被稱為「袋鼠式護理」。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儘快熟悉媽媽的身體,幫助寶寶找到媽媽的乳頭,並學會怎麼去吮吸。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指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上面布滿了神經末梢。
當寶寶從子宮呼吸轉變成空氣呼吸時,一開始的呼吸是沒有規律的。而來自爸爸媽媽的撫摸能夠刺激寶寶,幫助寶寶的呼吸儘快變得規律。
3. 及時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
在照顧寶寶的時候,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注意做到及時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
寶寶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通常會用哭聲和肢體語言表達情緒。家長要注意分辨寶寶不同的表達方式代表的是什麼意思,要儘量滿足寶寶的需求。
這樣也能夠增強寶寶對父母的信賴感,增進親子關係。
4. 媽媽可與寶寶同睡
媽媽與寶寶同睡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給予寶寶充分的安全感。
有不少家長都在網上提到,自己即便沒時間帶孩子,也會儘量在晚上回去的時候陪孩子一起睡覺。
在寶寶的安全依戀期,和寶寶一起睡覺不僅能夠幫助父母更好地看護寶寶,還能夠給寶寶充分的安全感,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5. 與月嫂或保姆確立職責
當爸爸媽媽因為客觀因素無法照料寶寶,選擇聘請月嫂或保姆時,一定要注意和新加入的育兒成員明確職責,統一育兒觀念,避免出現育兒分歧,以至於不利於寶寶的成長。
爸爸媽媽要明確哪些事務是需要月嫂或保姆做的,哪些是只有父母才可以做的。在聘用月嫂的時候,家長也要注意審核月嫂或保姆的資質,避免上當受騙。
6. 交給時間
有的媽媽表示,自己確實因為客觀原因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只能交給別人照顧,以至於錯過了孩子的「安全依戀期」。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還能做些什麼呢?
有位網友就在網上留言稱,她小的時候一直是保姆照顧,據媽媽說自己當時除了保姆,和別人誰也不親近。
但是從她記事起,一直不辭辛勞悉心照料她的,就是她的親生父母。因此現在她再看到自己小時候和保姆親密的合影,記憶中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
只要父母不要長時間缺席孩子的成長,能夠儘早盡到自己身為父母的職責,給予孩子足夠多溫暖的愛,時間就能夠將孩子「還給」愛著他的父母。
【育兒寄語】
心愛的小寶貝不和自己親,卻和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更親密,媽媽會吃醋也是在所難免。
但只要媽媽調整心態,找對方法,加強對寶寶的照顧和與月嫂保姆的交流,就能夠儘可能地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啦~
各位寶爸寶媽有沒有經歷或聽說過類似的事情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關注我,每日獲取科學實用的育兒乾貨!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