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認保姆不認媽媽?家長需抓住「安全依戀期」,做好6點即可

2020-09-11 母嬰育兒寶

本文由母嬰育兒寶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媽媽本應該是天底下最疼愛自己孩子的人,有時卻會因為一些客觀原因,無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照顧他、呵護他。

而這個時候,孩子就有可能被照顧得更多的人「趁虛而入」,變得只親近別人,而不親近媽媽了。

「太難過了,孩子10個月只認保姆不認媽媽,我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我在瀏覽網頁時,發現有寶媽發了這樣一個問題,向網友們求助。

這位寶媽說,孩子出生以後,因為自己事務繁忙,沒有辦法親自帶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給月嫂和保姆帶。

她平時工作回來,除了完成一些家務,打掃打掃衛生,也會儘自己所能多陪陪孩子。儘管如此,孩子卻變得越來越親近保姆,而不願意和媽媽親近。

寶媽說,自己現在在孩子心裡,明顯排在保姆後面,孩子晚上睡覺也一定要保姆抱著,不然就睡不著。作為一個母親,她心裡十分不是滋味。

她還表示,保姆帶孩子其實也很偷懶,並不是全心全意對孩子好。她擔心一直讓保姆帶孩子,孩子將來就和她生分了,現在面對這種情況她也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12~18個月:孩子的安全依戀期

作為一個母親,我在看到這位媽媽的問題時,與她感同身受。

自己的孩子不和自己親近,卻要和別人親近,無論換做哪一個媽媽,心裡可能都無法接受。

這位寶媽甚至對保姆提出了質疑,認為保姆也沒有很認真地照顧孩子,憑什麼寶寶就跟她親,不跟自己親?

其實,寶寶會親近照顧自己的人,和他的「安全依戀期」有關。

有研究認為,兒童12~18月時,正處於與父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的寶寶開始逐步擁有自我意識及自我觀念,並且會對照顧自己的人產生興趣,會對「母親」這一角色產生需要和依戀。

如果家長能夠把握好這一時期,就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安全依戀關係」,並在隨後要迎來的「可怕的兩歲」佔據一定的主導權,有助於親子平穩度過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

抓住「安全依戀期」,家長做好這6點即可

既然抓住寶寶的「安全依戀期」如此重要,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和自己建立起情感紐帶呢?

1. 堅持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不僅能夠增強寶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幫助媽媽消耗熱量減輕體重,還能夠增加母子親密接觸的時間,增進親子關係。

在媽媽對寶寶進行母乳餵養的過程中,媽媽提供的乳汁和溫暖的懷抱,滿足了寶寶生存與情感的需求。

而在媽媽泌乳的過程中,催產素的釋放也會使媽媽產生滿足心理,加深了媽媽對寶寶的愛意。

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情感紐帶,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母乳餵養中建立了起來。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媽媽還是儘可能地選擇母乳餵養。

2. 增加與寶寶親密的肢體接觸

在寶寶出生後,醫生護士通常都會鼓勵媽媽儘快與寶寶進行皮膚接觸,這一護理方式也被稱為「袋鼠式護理」。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儘快熟悉媽媽的身體,幫助寶寶找到媽媽的乳頭,並學會怎麼去吮吸。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指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上面布滿了神經末梢。

當寶寶從子宮呼吸轉變成空氣呼吸時,一開始的呼吸是沒有規律的。而來自爸爸媽媽的撫摸能夠刺激寶寶,幫助寶寶的呼吸儘快變得規律。

3. 及時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

在照顧寶寶的時候,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注意做到及時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

寶寶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通常會用哭聲和肢體語言表達情緒。家長要注意分辨寶寶不同的表達方式代表的是什麼意思,要儘量滿足寶寶的需求。

這樣也能夠增強寶寶對父母的信賴感,增進親子關係。

4. 媽媽可與寶寶同睡

媽媽與寶寶同睡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給予寶寶充分的安全感。

有不少家長都在網上提到,自己即便沒時間帶孩子,也會儘量在晚上回去的時候陪孩子一起睡覺。

在寶寶的安全依戀期,和寶寶一起睡覺不僅能夠幫助父母更好地看護寶寶,還能夠給寶寶充分的安全感,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5. 與月嫂或保姆確立職責

當爸爸媽媽因為客觀因素無法照料寶寶,選擇聘請月嫂或保姆時,一定要注意和新加入的育兒成員明確職責,統一育兒觀念,避免出現育兒分歧,以至於不利於寶寶的成長。

爸爸媽媽要明確哪些事務是需要月嫂或保姆做的,哪些是只有父母才可以做的。在聘用月嫂的時候,家長也要注意審核月嫂或保姆的資質,避免上當受騙。

6. 交給時間

有的媽媽表示,自己確實因為客觀原因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只能交給別人照顧,以至於錯過了孩子的「安全依戀期」。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還能做些什麼呢?

有位網友就在網上留言稱,她小的時候一直是保姆照顧,據媽媽說自己當時除了保姆,和別人誰也不親近。

但是從她記事起,一直不辭辛勞悉心照料她的,就是她的親生父母。因此現在她再看到自己小時候和保姆親密的合影,記憶中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

只要父母不要長時間缺席孩子的成長,能夠儘早盡到自己身為父母的職責,給予孩子足夠多溫暖的愛,時間就能夠將孩子「還給」愛著他的父母。

【育兒寄語】

心愛的小寶貝不和自己親,卻和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更親密,媽媽會吃醋也是在所難免。

但只要媽媽調整心態,找對方法,加強對寶寶的照顧和與月嫂保姆的交流,就能夠儘可能地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啦~

各位寶爸寶媽有沒有經歷或聽說過類似的事情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關注我,每日獲取科學實用的育兒乾貨!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孩子只認保姆不認媽媽?家長需抓住「安全依戀期」,做好6點即可
    「太難過了,孩子10個月只認保姆不認媽媽,我該怎麼辦?」前段時間,我在瀏覽網頁時,發現有寶媽發了這樣一個問題,向網友們求助。這位寶媽說,孩子出生以後,因為自己事務繁忙,沒有辦法親自帶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給月嫂和保姆帶。
  • 孩子為什麼愛「黏」媽媽?珍惜依戀期,一生一次不要錯過
    媽媽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慢慢的有所改變。從前特別「黏」自己的孩子,現在開始與自己「疏離」。她們會認為這是由於自己的疏忽,才讓孩子有這樣的反應,是孩子不愛自己的表現。其實,孩子的行為雖讓媽媽心裡失落,但這是他們正常的心理反應。
  • 寶寶的最愛是媽媽?錯過3個嬰兒依戀期,親媽一樣也是「陌生人」
    據統計有60%的有父母都會幫助子女帶孩子。而剩下的很大一部分家庭,也會請其他親友或保姆幫助他們帶孩子。只和姥姥親的寶寶田田去年生了寶寶,但是因為工作原因,她讓媽媽從老家過來幫她照顧寶寶。平時都是姥姥帶寶寶,只有晚上和周末,田田才有時間陪孩子。時間長了,田田發現寶寶和自己一點不親,每次從姥姥那過來,寶寶都特別不樂意。
  • 寶寶最愛「粘」媽媽?錯過孩子的依戀期,親媽也照樣是「陌生人」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最愛在一起的人是媽媽,其實這不一定哦。但事實上,孩子出生後,如果媽媽沒有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那麼親媽也還是會照樣「生疏」的。其實,孩子出生後,會更願意和時刻總是在身邊的家長一起玩,並且會更依賴於能滿足自己需求的人。
  • 「媽媽,不要走」,當寶寶經常這樣表達時,說明已進入依戀期高峰
    導讀:「媽媽,不要走」,當寶寶經常這樣表達時,說明已進入依戀期高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不要走」,當寶寶經常這樣表達時,說明已進入依戀期高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才能避免寶寶只認媽媽?
    如果寶寶只認媽媽而不認其他人,這肯定會累壞媽媽。所以對於小寶寶「只認媽媽」的情況,我們不能聽之任之,尤其是年輕的爸爸,要學會體諒媽媽的辛苦,幫助媽媽度過產後的難關。 1、讓寶爸參與帶娃 當下,大部分國外的育兒專家的觀點比較統一,他們非常鼓勵寶爸參與到養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 誰帶孩子時間久孩子就和誰親?錯過這3個時期,孩子和媽媽不親近
    ,女性小小的身體都要默默的承受,可是,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還總和自己鬧,和自己不親近的話,真的會讓母親的心態炸裂,還會忍不住朝著孩子發火,而且,很多寶媽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帶孩子,所以孩子和自己不親近,不聽自己的話,還會覺得是不是誰抱孩子的次數多,抱的時間久,孩子就和誰親近呢?
  • 從「依戀期」到「獨立期」,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平穩度過?
    孩子在有幼兒的時候會經歷一段依戀期,而依戀的主要對象是媽媽。隨著孩子身心的發育,孩子需要進入到獨立期。如果是家人長期和孩子形影不離的生活在一起,這種頻繁的接觸會使孩子比較困難地過渡到獨立期。如果孩子和家長能夠建立比較穩定的依戀關係,他就比較容易和他人建立信任感,能夠更加友好的與人來往,因此,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和歡迎,也能使他更加的自信。隨著孩子的成長,如果一直和家人保持著依戀關係,那麼家人的過度寵愛容易導致他什麼都以自己為中心,比較自私。而家長在孩子生活裡的大包大攬,也會導致孩子過分依賴家人,毫無自理能力。因此,從依戀期到獨立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
  • 4個月寶寶認衣服不認媽?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孩子情感發育更好
    換人抱、換地方、拿玩具都不行,家人想了各種招,孩子一直還是哭。老人提醒是不是媽媽換睡衣孩子不適應,沒辦法,朋友換回衣服再試著抱時,孩子竟然慢慢的止住了哭聲。後來又試了幾次,發現媽媽一換衣服寶寶就哭。真的很奇怪,4個月的娃竟然認衣服不認媽媽!
  • 電梯門關上瞬間,保姆轉身暴揍孩子,請保姆帶娃,家長需謹慎
    這些保姆拿著照顧孩子的工資,卻趁著孩子父母不在家,仗著孩子小不會說話,背地裡做著傷害孩子的事。而孩子的父母,還想著要對保姆好點,以便保姆能對自己孩子多上點心,能好好照顧孩子。,請保姆帶娃,家長需謹慎!熟悉後,孩子一看就哭的不留孩子離開父母,見到陌生人,會哭是正常的。但若是保姆帶了一段時間後,孩子見到保姆還是會哭鬧、躲避,那家長就要注意了。孩子的情緒騙不了人,在不難受不餓的情況下,孩子見到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保姆,不僅不親近反而還哭鬧,這一狀態是不正常的,說明孩子不喜歡這個人。那究竟是為什麼不喜歡呢?這就需要家長自己去尋找答案了。
  • 孩子過度依賴媽媽不是好事,避免產生「戀母情結」,媽媽請重視
    寶寶喜歡依賴媽媽並不是一件錯事,但是在依賴依賴與獨立的平衡,媽媽需把握尺度與分寸問題,過度依賴容易讓孩子產生戀母情結,反而不利於寶寶成長,你知道嗎?一、0-6歲,幼兒的依賴關係構建很重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道:孩子一歲以前,甚至三歲之前,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無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快樂都和撫養人息息相關。認人是最早的情感現象,也叫依戀,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
  • 孩子的成才99%與媽媽有關,培養優秀孩子,媽媽要做好這5點!
    孩子的成才99%與媽媽有關,培養優秀孩子,媽媽要做好這5點!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媽媽這個角色,可以說,孩子長大後是否成才,是否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媽媽。因為在我們大部分家庭裡,跟孩子相處最久的就是媽媽,所以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媽媽的影響,孩子也在模仿媽媽的過程中逐漸成長,仔細觀察就是發現,孩子的某些性格和行為都暗藏媽媽的影子。
  • 李玫瑾:孩子到12歲後,家長要學會放手,不做「保姆式」媽媽!
    孩子在小學的時候,他做什麼家長都要管;到了中學之後,家長還要管學習,在12歲之前,家長做這些都沒有關係,但是孩子進入12歲後,父母們就應該懂得什麼叫做「邊界感」,不要什麼事情都為孩子做好,應該要懂得讓孩子獨立起來。
  • 媽媽是寶寶最親的人?錯過這三個「依戀期」親媽也能是陌生人
    只好說,下車咱們去姥姥家,孩子才停止哭泣。,寶寶卻不找你,那你當個「陌生人」其實嬰兒也有幾個階段的「依戀期」只要你把握好,寶寶最愛的還是你一、0~7個月:初次依戀關係建立對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尤其是剛出生的前兩個月,寶寶們是沒有明確的親密關係的,但是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可以用「哭」來跟大人們交流了。
  • 寶寶2歲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很重要,家長需做好孩子的「僕人」
    3、依賴型這種小孩被稱為「認生」,只認父母,有的甚至只要母親,當離開媽媽的懷抱時,就會驚恐不安,不知所措,嚎啕大哭,對所有的人都不信任,很難轉移注意力,對媽媽的執念超乎想像,只有媽媽在身邊才覺得安心。弄清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的性格才能更好的了解,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但每個孩子都是可以培養成對親子的安全依戀,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性格發展的更加完善,但孩子2歲前的安全感培養,至關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發展。
  • 寶寶最愛「粘」媽媽?多半到了「依戀期」,別讓寶寶成「陌生人」
    文/天意媽媽談育兒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媽媽幾乎是寸步不離的在寶寶的身邊,但是當寶寶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寶寶都會非常依戀媽媽,甚至會像一個樹懶一樣趴在媽媽的身上不下來,甚至會達到了「粘人」的程度。但是這樣的狀態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很多媽媽都會好奇,自己的孩子為何不像以前那樣「粘著」自己了,其實這多半是錯過了「依戀期」的原因。
  • 孩子親奶奶不親媽媽:最後悔的事就是沒有親手帶孩子
    我打聽了一下,聽到這樣一件真事:對面樓裡有個孩子出生了,因為父母工作忙,從孩子出生起的吃喝拉撒都是由保姆照顧,晚上也和保姆一起睡。等到孩子幾個月開始認人了,父母發現不對勁了,孩子只認保姆,不認爸爸媽媽,不讓爸爸媽媽抱,也不讓爸爸媽媽餵奶粉,保姆一走就拼命哭鬧,於是夫妻倆把保姆辭退了。保姆走了以後,孩子每天呆呆地都望著天空好長時間,看著特別可憐。
  • 三四歲的孩子黏媽媽怎麼辦?媽媽做好這三點,給孩子足夠安全感
    在這段時期內,孩子在心理上對媽媽的依賴感需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變得獨立,而這個過程中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是正常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依戀」。一般來說,孩子大概會有四個明顯的「依戀期」,分別出現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孩子的第一個生理「依戀」期會出現在8月齡-12月齡左右。
  • 三四歲的孩子黏媽媽怎麼辦?媽媽做好這三點,帶給孩子足夠安全感
    「我上個廁所的時間,他都能在門外哭得鼻涕直流」閨蜜說,實在不知道之前那個獨立的乖寶是不是自己臆想出來的,還是說現在的場景只是自己在做噩夢。為什麼獨立的孩子突然變得黏媽媽?這是因為,孩子從母體娩出那一刻起,就要經歷漫長的心理分娩期,大概從0歲一直到3歲。在這段時期內,孩子在心理上對媽媽的依賴感需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變得獨立,而這個過程中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是正常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依戀」。一般來說,孩子大概會有四個明顯的「依戀期」,分別出現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
  • 抓住孩子數學思維發展黃金期,家長要做好2點,提高孩子思維能力
    從兒童的身體成長和思維發展規律來看,孩子的數學思維發展黃金期是在3-6歲的時候。也就是說,家長若是在孩子上幼兒園期間抓住機會,開發孩子的數學思維,為孩子日後學習數學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要有了自己對於事物的判斷,雖然說思維在很大程度還僅僅停留在具象思維的階段,與數學學習要求的抽象思維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但是,這個時候正是引導孩子由具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發展的最好階段。家長要抓住孩子這段數學敏感期,做好提高孩子數學思維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