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報記者 梁建偉 通訊員 陳宏程
這幾天,杭州正式進入三伏天,走到室外就能感受到太陽滿滿的熱情。
我跟著俞老師去家訪,大中午走在馬路上,衣服就擰得出水來。俞瑜是杭州市夏衍初級中學新初一(3)班班主任,入職四年,這是她第一次當班主任。
「其實我心裡也很緊張,找了好幾個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年輕的俞老師說。她手繪了一張地圖,班上42名學生的住址,都標在上面。按圖索驥,才不會走冤枉路。但實際上,一天下來,我們步行一萬多步,往往只能拜訪四五戶學生。
因為是初中,學區範圍較大,家與家之間離得有些遠。
「有個學生還在QQ上私信我,說家裡太亂,問我能不能不去。」那天中午,我們在樹蔭下稍歇,俞瑜哈哈笑著說。
大概,那名學生只是找了個藉口,不太想老師上門吧。
①
7月9日晚上9點,新生家長會剛結束,俞瑜就開始根據搜集到的學生住址劃分家訪片區。這是家訪前要做的最重要的準備。
本來,俞老師不用這麼著急,離學校規定的家訪日期還早。「我想早一點家訪,到時還可以帶著上一家的孩子到下一家坐坐,讓學生們相互認識,也方便他們開展假日小隊活動。」俞老師說。
全班一共42名學生,雖然都在江幹區,但是同學們住得比較分散。她將這些住址在地圖上標出來,並計劃這些地址之間的距離。為了不出錯,俞瑜特地手繪了一張地圖。看上去,在學校周邊,沿著地鐵1號線兩側,學生們的住址分布得很「均勻」。
光是整理地址畫這張圖,就花費了一整天時間,從早上9點開始,一直到晚上10點才將家訪片區劃定。
緊接著,俞老師又用一天制定家訪提綱。「我真的很想更多地了解學生,一開始寫了近20個家訪時要問的問題,後來怕家訪的時間過長,刪減後留下了6個。」俞老師說。
②
7月12日是第一天家訪,不幸的是下起了大雨。頭天就和家長、學生約好,又不能不去。
早上8點,我趕到俞老師住處。她拿上一隻深藍色手提包、一把粉色雨傘匆匆出了門。和第一個家長約好的時間是9:15,擔心下雨耽誤行程,她提早了15分鐘出門。
俞老師拿出準備好的問題,又溫習了一遍。看得出,作為新手班主任的她的確有些緊張。
這些問題被列在一張記錄表上,一共列印了50份。她準備每個家庭都詳細記錄,回去後再整理。6個問題中,排在首位的是「和孩子之間的一個暖心故事」。
我們撐著傘,在雨中邊走邊聊。她解釋說:「在初中階段,孩子最尊敬的人一般都是父母。因此,這個時期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我想用通過讓他們講故事的形式,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了解,感受彼此的愛。」
路過一個報攤,俞瑜停下來買了一份錢江晚報。這是靈機一動想到的家訪「道具」。
「現在的初中語文,越來重視生活經驗,需要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熱點。我想建議家長培養閱讀報紙,尤其評論板塊,這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辯證地看問題。」俞老師說。
③
我們第一個拜訪的學生家,位於江幹區筧橋鎮橫塘一區,距離俞老師的住處很遠,整整坐了一小時公交車。小張同學和媽媽已經等在小區門口,爸爸則在家裡準備茶水和水果。
在還未到達前,俞瑜再次說自己「有點緊張」,「我怕家長們問我的問題,我答不上來。」但是一見到學生,她立馬就鎮定下來,微笑著跟母女倆打招呼,有了班主任該有的自信。
第一戶家庭,讓俞老師印象深刻的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約定。這一家的條件算不上優越,媽媽說,女兒最讓她感動的就是懂事。
「我做點小生意,平時比較忙。從小到大,女兒上下學都是自己去自己回,讓我省心不少。」媽媽說。女兒最感動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早上睡過頭上學要遲到了,「爸爸沒有絲毫責怪我,而是默默騎車送我去學校,這讓我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信任和理解。」
母女二人在講述時,眼睛都是紅紅的,爸爸則在一旁憨憨地笑。這對父母跟女兒有個約定,如果這次入學考成績理想,就帶女兒去北京玩。實際上,就這個家庭的情況,拿出一大錢到北京旅遊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但爸爸笑笑說,會盡力兌現承諾。
在說這些平常故事的時候,一家人都笑得很開心。
家訪結束的時候,俞老師在筆記本上寫下「平凡的故事不平凡」幾個字。「班裡能有這樣的孩子,我感到很幸運。」她說,這樣的孩子可能沒有去過很多地方旅遊,也沒有上過多少培訓班,但從交流中卻可以感受到孩子內心深處的豁達以及懂事和大方,「這些,都是愛的力量。」
而用真情去感染學生,一直是俞老師堅持的教育理念。
④
7月14日,俞老師來到學生陳揚顥家,這是這天她到訪的第二個家庭。家訪時,陳爸爸掏出三張卡片,是小陳在不同年齡段與爸爸一起製做的約定卡。小陳只要完成其中一項約定,就能獲得一張卡片。當卡片積累到一定數目,爸爸便會完成孩子的一個心願。卡片的正面,是小陳自己設計的圖案,背面寫著約定條款。比如,彈鋼琴超過40分鐘發一張;回家第一時間完成所有作業發一張;每天最多只能玩半小時遊戲,超過半小時沒收一張卡片;當天有出色表現發一張等等。「每個階段的約定卡,都是我和他一起製作的,上面的約定是我們共同擬定的,每次都會印100張,分別由我、媽媽和爺爺奶奶保管。如果他表現太好卡片不夠發了,就不得不去加印。」爸爸笑著說。
俞瑜注意到,陳爸爸和俞老師交談時,完全不擔心孩子忍不住玩手機、學習不自覺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她在大多數家庭都會遇到。
3天時間,俞老師一共去了15個學生家,其中有好幾個都非常喜歡玩手機。哪怕老師在場,這些孩子也忍不住掏出手機,有的在打遊戲,有的在看小說。
「這真的讓人擔心。」俞老師說,像陳揚顥家這種約定,就是一個不錯的範例,「這說明,這個家裡家長對孩子的監管很到位,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也很不錯。」
在俞老師看來,與孩子建立約定是一種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在這幾天和家長還有孩子的交流中,我能明顯感受到教育方法得當的家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普遍很好。而且,家長對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對學校對老師也能提出很明確的期望,還能夠就一些教育理念,和老師進行溝通。」她說。
(數字說家訪)
15/
三天時間,俞瑜一共走訪了15戶家庭,平均每天五戶。
25/
每個家庭的家訪時間,平均為25分鐘。
9/
早上8點出門,晚上6點到家,除去兩小時家訪時間,每天有9個小時在路上。
200/
學生家之間離得遠,從上一家到下一家,除了步行主要靠打車或坐公交。三天下來,花掉的車費將近200元。
46143/
這三天,俞老師的微信步數加起來有46143步。
2/
雖然所有家長都會準備茶水、水果和點心,但老師一般都不會接受。一天走下來,俞老師喝掉兩瓶礦泉水,都是自己花錢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