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累不累?家訪一天9小時在路上,卻只該了四五戶人家

2020-12-20 錢江晚報

錢報記者 梁建偉 通訊員 陳宏程

這幾天,杭州正式進入三伏天,走到室外就能感受到太陽滿滿的熱情。

我跟著俞老師去家訪,大中午走在馬路上,衣服就擰得出水來。俞瑜是杭州市夏衍初級中學新初一(3)班班主任,入職四年,這是她第一次當班主任。

「其實我心裡也很緊張,找了好幾個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年輕的俞老師說。她手繪了一張地圖,班上42名學生的住址,都標在上面。按圖索驥,才不會走冤枉路。但實際上,一天下來,我們步行一萬多步,往往只能拜訪四五戶學生。

因為是初中,學區範圍較大,家與家之間離得有些遠。

「有個學生還在QQ上私信我,說家裡太亂,問我能不能不去。」那天中午,我們在樹蔭下稍歇,俞瑜哈哈笑著說。

大概,那名學生只是找了個藉口,不太想老師上門吧。

7月9日晚上9點,新生家長會剛結束,俞瑜就開始根據搜集到的學生住址劃分家訪片區。這是家訪前要做的最重要的準備。

本來,俞老師不用這麼著急,離學校規定的家訪日期還早。「我想早一點家訪,到時還可以帶著上一家的孩子到下一家坐坐,讓學生們相互認識,也方便他們開展假日小隊活動。」俞老師說。

全班一共42名學生,雖然都在江幹區,但是同學們住得比較分散。她將這些住址在地圖上標出來,並計劃這些地址之間的距離。為了不出錯,俞瑜特地手繪了一張地圖。看上去,在學校周邊,沿著地鐵1號線兩側,學生們的住址分布得很「均勻」。

光是整理地址畫這張圖,就花費了一整天時間,從早上9點開始,一直到晚上10點才將家訪片區劃定。

緊接著,俞老師又用一天制定家訪提綱。「我真的很想更多地了解學生,一開始寫了近20個家訪時要問的問題,後來怕家訪的時間過長,刪減後留下了6個。」俞老師說。

7月12日是第一天家訪,不幸的是下起了大雨。頭天就和家長、學生約好,又不能不去。

早上8點,我趕到俞老師住處。她拿上一隻深藍色手提包、一把粉色雨傘匆匆出了門。和第一個家長約好的時間是9:15,擔心下雨耽誤行程,她提早了15分鐘出門。

俞老師拿出準備好的問題,又溫習了一遍。看得出,作為新手班主任的她的確有些緊張。

這些問題被列在一張記錄表上,一共列印了50份。她準備每個家庭都詳細記錄,回去後再整理。6個問題中,排在首位的是「和孩子之間的一個暖心故事」。

我們撐著傘,在雨中邊走邊聊。她解釋說:「在初中階段,孩子最尊敬的人一般都是父母。因此,這個時期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我想用通過讓他們講故事的形式,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了解,感受彼此的愛。」

路過一個報攤,俞瑜停下來買了一份錢江晚報。這是靈機一動想到的家訪「道具」。

「現在的初中語文,越來重視生活經驗,需要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熱點。我想建議家長培養閱讀報紙,尤其評論板塊,這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辯證地看問題。」俞老師說。

我們第一個拜訪的學生家,位於江幹區筧橋鎮橫塘一區,距離俞老師的住處很遠,整整坐了一小時公交車。小張同學和媽媽已經等在小區門口,爸爸則在家裡準備茶水和水果。

在還未到達前,俞瑜再次說自己「有點緊張」,「我怕家長們問我的問題,我答不上來。」但是一見到學生,她立馬就鎮定下來,微笑著跟母女倆打招呼,有了班主任該有的自信。

第一戶家庭,讓俞老師印象深刻的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約定。這一家的條件算不上優越,媽媽說,女兒最讓她感動的就是懂事。

「我做點小生意,平時比較忙。從小到大,女兒上下學都是自己去自己回,讓我省心不少。」媽媽說。女兒最感動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早上睡過頭上學要遲到了,「爸爸沒有絲毫責怪我,而是默默騎車送我去學校,這讓我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信任和理解。」

母女二人在講述時,眼睛都是紅紅的,爸爸則在一旁憨憨地笑。這對父母跟女兒有個約定,如果這次入學考成績理想,就帶女兒去北京玩。實際上,就這個家庭的情況,拿出一大錢到北京旅遊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但爸爸笑笑說,會盡力兌現承諾。

在說這些平常故事的時候,一家人都笑得很開心。

家訪結束的時候,俞老師在筆記本上寫下「平凡的故事不平凡」幾個字。「班裡能有這樣的孩子,我感到很幸運。」她說,這樣的孩子可能沒有去過很多地方旅遊,也沒有上過多少培訓班,但從交流中卻可以感受到孩子內心深處的豁達以及懂事和大方,「這些,都是愛的力量。」

而用真情去感染學生,一直是俞老師堅持的教育理念。

7月14日,俞老師來到學生陳揚顥家,這是這天她到訪的第二個家庭。家訪時,陳爸爸掏出三張卡片,是小陳在不同年齡段與爸爸一起製做的約定卡。小陳只要完成其中一項約定,就能獲得一張卡片。當卡片積累到一定數目,爸爸便會完成孩子的一個心願。卡片的正面,是小陳自己設計的圖案,背面寫著約定條款。比如,彈鋼琴超過40分鐘發一張;回家第一時間完成所有作業發一張;每天最多只能玩半小時遊戲,超過半小時沒收一張卡片;當天有出色表現發一張等等。「每個階段的約定卡,都是我和他一起製作的,上面的約定是我們共同擬定的,每次都會印100張,分別由我、媽媽和爺爺奶奶保管。如果他表現太好卡片不夠發了,就不得不去加印。」爸爸笑著說。

俞瑜注意到,陳爸爸和俞老師交談時,完全不擔心孩子忍不住玩手機、學習不自覺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她在大多數家庭都會遇到。

3天時間,俞老師一共去了15個學生家,其中有好幾個都非常喜歡玩手機。哪怕老師在場,這些孩子也忍不住掏出手機,有的在打遊戲,有的在看小說。

「這真的讓人擔心。」俞老師說,像陳揚顥家這種約定,就是一個不錯的範例,「這說明,這個家裡家長對孩子的監管很到位,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也很不錯。」

在俞老師看來,與孩子建立約定是一種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在這幾天和家長還有孩子的交流中,我能明顯感受到教育方法得當的家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普遍很好。而且,家長對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對學校對老師也能提出很明確的期望,還能夠就一些教育理念,和老師進行溝通。」她說。

(數字說家訪)

15/

三天時間,俞瑜一共走訪了15戶家庭,平均每天五戶。

25/

每個家庭的家訪時間,平均為25分鐘。

9/

早上8點出門,晚上6點到家,除去兩小時家訪時間,每天有9個小時在路上。

200/

學生家之間離得遠,從上一家到下一家,除了步行主要靠打車或坐公交。三天下來,花掉的車費將近200元。

46143/

這三天,俞老師的微信步數加起來有46143步。

2/

雖然所有家長都會準備茶水、水果和點心,但老師一般都不會接受。一天走下來,俞老師喝掉兩瓶礦泉水,都是自己花錢買的。

相關焦點

  • 3天15個家庭 班主任去家訪 一天9個小時在路上
    但實際上,一天下來,我們步行一萬多步,往往只能拜訪四五戶學生。因為是初中,學區範圍較大,家與家之間離得有些遠。「有個學生還在QQ上私信我,說家裡太亂,問我能不能不去。」那天中午,我們在樹蔭下稍歇,俞瑜哈哈笑著說。大概,那名學生只是找了個藉口,不太想老師上門吧。
  • 小學老師簡訊預約家訪 全班40人僅9位家長回復
    浙江在線7月9日訊(錢江晚報記者沈蒙和)暑假拉開大幕,家訪季緊跟著就到了。不少爸媽,尤其是新生家長已經接到了老師的家訪通知。  昨天,記者卻從某小學四年級班主任李芳(化名)這裡聽說了一件尷尬事——上周,她給全班家長發了一條簡訊,大意是說她打算趁著周末進行一次家訪,想跟老師面談的家長可以直接回復簡訊並預約時間。可一個小時過去了,班裡40名學生,只有兩位學生家長有回覆,「後來我又陸續收到幾條信息,但也只約到了9戶家庭。」李芳說。
  • 持續高溫,擋不住老師們家訪的腳步
    家訪3天,跑了200多公裡8月16日晚9點40分,衢州一中的劉強老師終於結束了一天的家訪,距離早上8點出門,他已經在家訪路上奔波了近14個小時。開學後,我要接手一個新班級,為了更了解新同學和他們的家庭,雖然學校沒有明確規定要全員家訪,我還是決定到每個同學家裡走一遍。 劉強說,從上周末開始,他每天要走訪7至8戶家庭,目前已經完成了一半的家訪工作。
  • 杭州女老師憑一輛共享單車,四天半完成全班學生家訪
    這段時間,正是老師們的新生家訪高峰期。冒著酷暑,老師們奔波在家訪的路上。 不同的老師家訪的風格也不同。有的老師選擇在假期初期,就用最快的時間結束家訪;也有的老師別出心裁,在登門拜訪時帶上有趣的小遊戲,讓學生眼前一亮;還有的老師很有心,在每位同學的家訪結束後,回來記下溫暖的日記…… 憑一輛共享單車 四天半時間完成全班家訪 丁蘭實驗中學的嚴罕老師,剛剛送走了一批初三畢業生,馬上又扛起了新初一班主任的重擔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一天也不耽誤 一天也不懈怠
  • 幼兒園老師累不累呢?幼師:一言難盡,入職前想清楚
    那麼去幼兒園當老師到底辛不辛苦呢?有的人會問一下身邊當過幼師的朋友,而這位幼師朋友的回答就比較玄幻了,幼師到底累不累,只有當過幼師的人才知道。在很多人的眼中,幼兒園的老師平時做的工作就是唱唱歌,帶帶孩子,做做遊戲,學習的知識非常淺顯,孩子們也心思單純,既不像初中老師有晚自習早自習需要照看,也不需要像高中老師要求教學質量。很多人認為幼師的教學是最簡單,最輕鬆的。但是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很多人心目中認為老師的職業很輕鬆,只是一些片面的看法。
  • 幼兒園老師累不累呢?幼師:一言難盡,入職前想清楚
    有的人會問一下身邊當過幼師的朋友,而這位幼師朋友的回答就比較玄幻了,幼師到底累不累,只有當過幼師的人才知道。在很多人的眼中,幼兒園的老師平時做的工作就是唱唱歌,帶帶孩子,做做遊戲,學習的知識非常淺顯,孩子們也心思單純,既不像初中老師有晚自習早自習需要照看,也不需要像高中老師要求教學質量。很多人認為幼師的教學是最簡單,最輕鬆的。
  • 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一天接送8次!身累心累,你們小學也這樣麼?
    女兒今年上一年級,我早上6點起床一直忙活到晚上9點多,一天來來回回地要接送8次,不是趕去學校,就是在回家的路上。身累、心累,就連晚上做夢都想著千萬別遲到,要準時接孩子。01小學一年級一天跑的8次 ,累並快樂著這幾天小學開學,最不適應的可能就是一年級寶媽了,每天接送孩,累並快樂著。
  • 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一天接送8次!身累心累,你們小學也這樣麼?
    女兒今年上一年級,我早上6點起床一直忙活到晚上9點多,一天來來回回地要接送8次,不是趕去學校,就是在回家的路上。身累、心累,就連晚上做夢都想著千萬別遲到,要準時接孩子。這幾天真是痛並快樂著!太懷念幼兒園的幸福時光了,想問問高年級的寶媽們,你們都是咋熬過來的?
  • 老師教書,卻很累,為什麼?老師:不止工作累,這三種壓力太大
    文 |小陳教育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以前,大多數父母總是會讓自己的兒女去選擇當老師,因為當老師輕鬆,還能拿退休工資,即使是自己不想去當老師,在父母的勸說下也會選擇去當。但是,現在的老師真不好當,老師們都感慨,這個職業太累了!
  • 中方縣聶家村小學:家訪,我們行走在路上
    「 燈,亮起來了;我們,行走在路上。」向丹丹老師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將家訪工作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張朦老師在家訪本上寫道:家訪,看到了學生的另一面。熱情有禮貌的「貧困生」;淘氣包化身體貼的「萬事通」;你以為她不好好學習,但是她每天天不亮就獨自走一段路才能坐上校車,這難道不是贏在起跑線上的毅力嗎?
  • 幼師行業身累心更累,你還羨慕當老師的他們嗎?
    近日,一名老師發布了一天動態,曝光了2個幼兒園老師的幼兒園老師的聊天記錄,只見這些聊天記錄中,兩人紛紛在吐槽,家長們簡直都是大爺,心太累了。作為一名老師,除了每天要教書育人以外,最難處理的就是和各個同學的家長之間的人際關係了,碰上通情達理的家長還好說,要是碰上一些家長不通情理,一點小事就會拿著不放,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年輕的老師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老師要來家訪會焦慮嗎?應該和老師說什麼?
    這段時間,下沙中小學幼兒園老師們都在忙著一件事,家訪。  一些新生家長,因為對家訪沒概念,一聽說老師要來,都開始焦慮,不知道如何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生怕溝通不好而影響孩子在校受教育。  女兒9月就要開學念一年級了,陳女士現在正等著老師上門家訪,相當緊張。「我不知道怎麼說,萬一說錯話,老師會不會對孩子產生壞印象?」陳女士說。
  • 教育中的形式主義,讓教師「除了累還是累」!
    這位時年54歲、教齡32年的老師在信中自述的第一個辭職理由是「如今的教育領域,逼迫人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事太多,我不想浪費生命。」 通過調研,記者發現,教師之累往往不在教書育人的主業上,而源於各種形式主義。
  • 教育中的形式主義,讓教師「除了累還是累」
    這位時年54歲、教齡32年的老師在信中自述的第一個辭職理由是「如今的教育領域,逼迫人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事太多,我不想浪費生命。」通過調研,記者發現,教師之累往往不在教書育人的主業上,而源於各種形式主義。
  • 老師敲門來家訪 家長該如何「接招」?
    但是,這段時間杭州不少老師頂著烈日忙著家訪。快報記者四處問了一圈,最厲害的老師,6天家訪31戶!家訪的班級裡二胎家庭已經佔到了三分之二6天訪問31戶的老師,是風華中學的王杭軍老師,今年已經快50歲了,家訪的勁頭非常足。
  • 國務院:中小學老師家訪將納入考核!
    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述職要把上思政課、聯繫學生情況作為重要內容。方案一出,有的家長們非但不歡迎,還紛紛表示:不喜歡老師來!老師們還是別來了!如上圖,有許多家長表示,確實不願意老師到家裡來訪問!
  • 【怎麼看】老師家訪,在咖啡館裡三人一組像「集體面試」,網友吵翻了:家訪難道不就該放家裡?
    林女士和另兩位家長被安排在其中一天的下午5點到6點這一檔時間。三位家長都在下午快5點時到了咖啡館,他們和前面一批家長還碰了面。班主任讓林女士這三位家長圍著咖啡桌坐下,然後讓每個家長分別介紹自己孩子的情況。接著,班主任問了一下孩子的優缺點,對家長們提了點要求和希望。然後表示,時間到了,家訪要結束了。
  • 愛在家訪路上
    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攜手同行,彼此應該充分尊重與信任。家校共育,關鍵在「共」,為拉近拉近家長、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在家長和老師之間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橋梁,自11月10日起,白塔幼兒園開展了為期兩周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教育——「走進家庭 溫暖心靈」黨員教師家訪活動,共走訪全園110戶幼兒家庭。
  • 家訪成老師考核要求 你覺得家訪有必要嗎?
    近日,上面出了關於家訪的一些要求,比如說對於中小學的老師來說,要有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納入了老師的考核當中。而這個規定也可為一石激起千層浪,家訪都要考核,不只是家長感覺心累,連老師也是瑟瑟發抖:最怕家訪的不是學生,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