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消費者組織:喝1瓶乳酸飲料攝糖量就超標

2020-12-22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臺灣地區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市售發酵乳普遍高糖少乳,其中比菲多、味全LCA506活菌發酵乳、統一多多原味等12款含糖爆量,喝1瓶就超過1天的糖份建議攝取量。

    董氏基金會營養師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額外攝取糖份不超過25克,但是今年3到4月調查發現,20支市售發酵乳飲料普遍添加糖,16支產品含糖竟比碳酸飲料高,其中的12支每瓶含糖超過25克到56.5克。

    調查發現,比菲多系列產品只有「比菲多糖卡少乳酸優格原味」每瓶12.8克糖,以及養樂多light活菌發酵乳、非原味的多活菌發酵乳等產味,含糖量低於25克,其他都含糖超量。

    其次,有16支品名標示為「發酵乳」,含乳量僅為35%至45%,國信健健美活菌發酵乳昇級版,含乳量僅27%,會讓消費者產生誤會。

    董氏基金會認為,按照臺灣地區標準CNS3058當中關於「發酵乳」含乳量超過90%、每毫升活菌數1000萬個的規定,這次調查的16個產品充其量只能稱為「發酵乳飲料」,含乳量不足,卻含有許多添加糖及香料。

    消費者為了健康、活菌、腸道健康、體內環保、新纖順暢、調整體質等目的飲用活菌發酵乳;然而從這次調查,消費者攝取到更多的添加糖與熱量,乳的攝取量沒有想像多,如果把外賣便當附贈的乳酸飲料喝下肚,根本就像在喝糖水。

    營養師稱,消費者與其喝發酵乳飲料,不如多攝取高纖維的蔬果、全穀物,如:牛蒡、木耳、香菇、海菜類、香蕉等,可營造腸內益菌的生長環境、減少壞菌;並且攝取到多種營養素,才是更健康的做法。

相關焦點

  • 還在給孩子喝乳酸菌飲料?你知道它是阻礙孩子生長的「幫兇」嗎!
    眾所周知,果汁、碳酸飲料含有大量的糖分,長期飲用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家長們反而覺得,那就喝乳酸菌吧,「幫助孩子促進消化、調節腸道吸收」!殊不知,通常乳酸菌飲料含糖量在15%以上,一瓶已經遠超每日糖分建議攝取量。
  • 2013.1.19乳酸菌類飲料到底哪種更好
    《三秦都市報》美食報導頭條————乳酸菌類飲料到底哪種更好時下,各種概念飲料令人眼花繚亂,到底哪種飲料更好?1月9日,在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主辦的益生菌健康分享會上,記者採訪了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王豔萍教授,王教授表示,很多人對乳酸菌飲料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是益生菌關於乳酸菌,王豔萍表示,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是益生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益生菌定義: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當攝入足夠量時,能對宿主發揮有益健康的作用。
  • 喝酸奶有哪些講究,乳酸飲料是酸奶嗎?
    酸奶是國際衛生組織推薦的六大健康食品之一,還具有「長壽食品」的美譽,當天氣一天天變熱的時候,人們的胃口會隨之下降,而此時,喝一杯新鮮的的酸奶不僅可以補充營養,還能調節胃腸道菌群酸奶的營養價值很高高,每天喝點酸奶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飲食習慣1.酸奶營養營養豐富、能量密度較高,而且酸奶比純奶更容易消化、吸收2.酸奶中含有大量的半乳糖,而半乳糖是腦和神經系統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
  • 乳酸菌飲料不等於乳酸飲料
    最近消費者張女士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困擾,在去超市選購乳製品的時候,她常被飲品區種類繁多的純牛奶、調味乳、營養強化乳、含乳飲料、益生菌奶飲料、乳酸奶飲料、水牛奶、發酵乳、鮮酪乳等名號混淆。這些產品之間的區別在哪裡?
  • 「零脂肪」乳酸菌飲料 喝1瓶等於吃10塊方糖
    「零脂肪」乳酸菌飲料 喝1瓶等於吃10塊方糖   不少乳製品商家打出乳酸菌飲料「零脂肪」的概念,讓不少愛美女士不用擔心肥胖而能夠放心飲用。不過,有營養專家提出,乳酸菌飲料成分雖不含脂肪,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分等同樣會導致人發胖,大量飲用不利健康。
  • 工商局:真果粒奶味飲料等甜蜜素超標(名單)
    消費者如經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標食品,就會因攝入過量而對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尤其是對代謝排毒能力較弱的人群危害更明顯。菌落超標依然問題突出本次抽查中,還發現7批次產品菌落總數超標,10批次產品酵母菌不合格,9批次產品黴菌不合格。
  • 一瓶飲料含幾勺糖辣醬也含糖 你一天究竟吃了多少糖?
    >>新聞背景  為了減少泰國人的糖量攝取,泰國政府2017年9月起對含糖飲料徵稅,政策實施兩年後,第二階段將從10月1日起加倍徵稅。泰國也是亞洲第一個對含糖飲料徵稅的國家。  泰國政府在2015年曾調查發現,泰國人平均每天攝取26茶匙的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攝取量的4倍,且多半來自含糖飲料。因此,泰國政府從2017年9月16日開始對含糖飲料徵稅,以降低泰國人的糖分攝取量。泰國政府把徵稅分為四階段,逐段調漲,低糖飲料可以免徵含糖稅,而越來越多的產品製造商會在商品標籤列出含糖量。
  • 一瓶飲料含糖量或超普通人每天攝糖上限
    有時,暢快飲用一瓶飲料所攝取的糖分,可能就已經超出普通人一天攝取糖分的上限(50克)。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告訴記者,甜飲料是現階段中國人糖攝入超標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齲齒、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等,這些疾病都間接或直接跟長期糖攝入超標相關。
  • 為了寶寶的健康生長發育,應該餵寶寶牛奶,不要用乳酸飲料代替
    牛奶含鐵量較低,而且吸收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嬰兒不宜單純用牛奶餵養,應補充一些鐵劑;此外,牛奶含磷較多,影響鐵的吸收。貧血患兒忌服用牛奶,否則可使病情惡化。  3歲以下嬰幼兒體內乳糖酶較多,乳糖酶隨年齡增長日趨減少,對牛奶中的乳糖類物質消化能力也日趨下降。
  • 營養專家測試18款飲料含糖量 乳酸菌飲料成為含糖量「爆表」冠軍
    摘要:日前,浙大一院內分泌科和營養科專家測試了市場上18款飲料的含糖量,乳酸菌飲料成為含糖量「爆表」隱形冠軍,相當於每飲用一瓶乳酸菌飲料將攝入12.8塊方糖和11.6塊方糖。
  • 乳酸發酵與乳酸菌飲料——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習乳酸發酵和製作乳酸菌飲料的方法。(2)了解乳酸菌的生長特性。【實驗原理】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分解己糖產生乳酸的作用,稱為乳酸發酵。能發酵糖產生乳酸的細菌通稱為乳酸細菌。【實驗器材】1.菌種嗜熱乳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保加利亞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也可以從市場銷售的各種新鮮酸奶或酸奶飲料中得到菌種。2.培養基MRS瓊脂培養基、馬鈴薯牛奶瓊脂培養基。
  • 14歲男孩患痛風:這5種飲料已被列入「黑名單」!孩子還瘋狂喝,家長...
    1、鮮榨果汁  國家工商總局對13個城市的飲料進行質量檢測,結果顯示:  抽檢的68份鮮榨果蔬汁中,各種添加劑超標33份,超標率48.53%。  這樣的檢測結果,著實令人唏噓,換句話說,大家在外購買的果汁,也都是「包裝」後的果汁。
  • 1瓶=15塊糖!18款網紅飲料測評,含糖量最高的竟是…
    最近,浙大一院內分泌科和營養科專家 對18款熱門飲料進行現場測評 結果震驚了…… △《廣視新聞》: 1瓶=15塊糖!
  • 「乳酸飲料」和「乳酸菌飲料」是一回事嗎?
    「均瑤」,不少消費者對這個商標並不陌生,該品牌旗下的「味動力」乳酸菌產品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可是,恐怕消費者不知道,市場上的一些「均瑤味動力」飲料和「均瑤」沒有半毛錢關係。  原告均瑤集團起訴稱,該公司享有第29類牛奶飲料「均瑤」和「werdery味動力」兩項註冊商標的專用權。2017年9月5日,在公證員的公證下,該公司人員來到被告張洪泉百貨商店位於杭州市星海路15號招牌顯示為「洪泉副食品批發部」的商鋪內,以普通消費者身份現場購買了品牌顯示為「均瑤味動力」的乳酸菌飲料1件,所購產品的生產製造商為本案被告法蘭得福公司、綠寶公司。
  • 餐桌上常見的飲料,有些不能多喝!這些危害你一定要知道!
    除此之外,某些飲料也並不適合所有人飲用,需要我們更加細心地挑選。14種常見飲品哪些人需要少喝?1碳酸飲料:所有人少喝適當喝一些碳酸飲料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過量飲用卻不利於健康。碳酸飲料中含有的大量酸性糖類副產品會軟化牙釉質,對牙齒有較強的腐蝕作用,已經有蛀牙或牙周炎的人更不適合多喝。碳酸飲料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最好不喝。由於碳酸飲料容易導致腹脹,腸胃消化不好的人也應少喝。
  • 1批次酸奶黴菌超標5千多倍,專家:挑酸奶注意三點
    某品牌酸牛奶,黴菌檢出值超標5665倍近期,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一則公告,其中,標稱北京吉慶佳商貿有限公司經營的標稱北京聖祥乳製品廠生產的一批次「聖祥」無糖酸牛奶(風味發酵乳,180克/瓶,2020/04/18),被檢出酵母值超標1.6倍(規定為:圖源:南方都市報而針對此事,該公司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 日本飲料被誤認為是國貨,每天賣出700萬瓶,還讓美女送貨上門
    飲料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產品,如果談到飲料品牌,人們會馬上想到娃哈哈等飲料品牌。不過隨著中國飲料市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飲料品牌進入了中國。而其中就有一個外國品牌,已經紮根中國16年之久,但這款飲料卻一直被國人誤認為是中國品牌,它就是日本的養樂多。
  • 上海查出「悅氏」毒飲料
    另查實,上海口岸今年3月曾進口792箱「悅氏運動飲料」,可能含這種「起雲劑」。進口商已採取召回措施,截至26日晚,已從市場上召回5000餘瓶,庫存尚有518箱。除上海口岸外,其他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未受理過臺灣方面通報所列批次的飲料進口。
  • 市場乳酸類飲料名目繁多 乳酸菌"菌"在哪?
    市場上乳酸類飲料名目繁多,很多消費者並不清楚個中區別,個別商家就偷換概念——    天氣逐漸變暖,市場上飲料大戰一觸即發,其中乳酸菌飲料迅速崛起,已經成為乳製品的一個新的分支。然而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市場上的乳酸菌飲料名目繁多、標籤混亂,個別商家甚至偷換概念誤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