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詞典》近日公布了該詞典3月最新收錄的新單詞及短語,其中有13個為「港式英語」。
下次你直接對老外們說大排檔(dai pai dong),他們也許就知道你在說啥了!
《牛津英語辭典》是一部具有歷史性的權威英語語文詞典。該詞典收錄了詞44萬至59萬條,有"詞典之王"之譽,被公認為是古今最偉大的英語辭典之一。主編辛普森說:"《牛津英語辭典》不但在英國,而且在世界上任何說英語的地方都被用來界定英語語言。另外,它試圖收入的英語詞彙不但有現代的,而且還有11世紀前諾爾曼人徵服英國後的古代英語詞彙。"
據悉,新增港式英語一半都是與食物有關!包括Char siu(叉燒)、Siu mei(燒味)、Milk tea(奶茶)、Yum cha(飲茶)及 dai pai dong(大排檔)等。
另外,還有一些在香港經常用到的地點名稱,包括Wet Market(溼貨街市)、Shroff(繳費處)、Sitting-out Area(休憩處)。
有些英文字,在香港有特別意思,包括compensated dating(援交)、Sandwich Class(夾心階層)、Lucky Money(利是)。
另外,Kaifong(街坊)及內地普通話翻譯的Guanxi(關係),亦歸入香港詞彙。
本次的牛津字典的更新也加入了在多個亞洲語言中表達驚訝、讚嘆、喜悅的「wah」字。字典的編輯表示,「wah」在印度英語和新加坡英語中使用,字根就較為複雜,來源包括廣東話、普通話、馬來語、烏都語、波斯語。
據了解,加入該字典的新詞彙要符合一些條件,包括詞彙已在多個獨立例子使用,並已一段時間廣泛出現。自2000年開始,牛津英語字典每隔3個月,就會更新字典內容一次。字典的編輯表示,除修整原有字詞外,也會在每次更新加入新字。
而在此前,一些被國外媒體引用和關注的那些極具中國色彩的詞彙早已屢見不鮮了。
據報導,「Tuhao(土豪)」、「Dama(大媽)」和「Hukou(戶口)」等詞現在已在《牛津英語詞典》編著者的關注範圍內。
而BBC的新聞標題就曾使用tuhao(土豪)一詞,於是便有了。。。
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曾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文詞彙的影響力正在滲透向全世界,英國廣播公司還曾專門為「Tuhao」一詞做了一檔節目。
她也表示,一直以來「土豪」一詞在中國社交網絡上十分火爆。無論是用來形容有錢人還是形容蘋果手機的金色外殼,『土豪』含義的變化一定和中國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有關。
此外,《經濟學人》雜誌還曾報導過中國男多於女的現象,將未婚男子「光棍」翻譯為「guanggun」;《紐約客》描寫中國大陸新一代時出現了一個詞「憤青」(fenqing);其他諸如《衛報》等媒體還出現了諸如描述腐敗「關係」的「guanxi」一詞,「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則是出現在2010年。
下面,就給大家例舉幾個之前就已被編入牛津詞典的中式單詞:
除去牛津詞典,此外,一些網絡流行語也被錄入美國在線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詞典)也引發網民組團前往圍觀「作」到國外的盛況。例如,躋身2013年微博十大網絡流行語之一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
城市詞典收錄了很多常規詞典裡面查不到的流行英文俚語俗語。比如就有「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和配套「附贈」的「no can no BB(不行就別亂噴)」。
據悉,該詞語出現僅一周時間,就收到了2300多次贊,熱度可見一斑。
至於一些大家用了多年的「gelivable(給力)」、「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zhuangbility」、「long time no see」、「shability」這些「Chinglish」,在這個詞典裡也是一找一個準。
難怪很多「小夥伴」都開始覺得「自己懂的英文越來越多了」,並「發自內心」地感嘆:「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歸根結底會是拼音的。」
據了解,該詞典詞彙的定義由志願者通過註冊該網站後編輯提交,內容涵蓋俚語、流行詞彙、亞文化詞彙或者某種現象的定義。其中有很多當代西方文化中的流行俚語俗語,不少在標準詞典中無法找到。
總部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 發布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詞彙中,「中文借用詞」數量獨佔鰲頭,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
該機構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中文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
此外,據報導,英語中許多詞彙中吸收了其他語言的文化元素,包括拉丁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漢語。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英國牛津詞典收錄了1000多個來自漢語的詞,其中包括閩南語和粵語。
許多英語單詞直接借用了中國的粵語方言,比如一些菜品名的譯法:雜碎(chop suey)、炒麵(chow mein)、點心(dim sum)等。
英語吸納中文詞彙的另一個主要貢獻者是閩南語,比如「颱風」(typhoon)和西方快餐中最常見的配料「番茄醬」(ketchup)。
此外傳統的中華文化也起了影響,「陰陽」(yin yang)、「功夫」(kung fu)、「太極拳」(tai chi)。
其實,在全球化背景下,漢語「滲透」進英語的情況不在少數。比如你現在用「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問候一位外國老朋友,他不會認為這是「chinglish(中式英語)」。
事實上,這句明顯來自漢語的問候語也早已經出現在了風
靡全球的小說《哈利·波特》中。就像《牛津英語詞典》主編辛普森所說,我們試圖描寫的是語言本身,而不是規定人們應該使用哪些詞彙。所以,我們找到每一個詞彙,那麼,不論它是現代的還是過去的,我們都會把它收進詞典中。「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