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日前,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公布,該詞典2016年3月更新版收錄了500個新詞語,其中13個含有漢語元素的詞語來自中國香港特區,如char siu(叉燒)、yum cha(飲茶)、milk tea(奶茶)、dai pai dong(大排檔)等。它們頗具地方特色,多以粵方言拼音顯示。
擁有150多年歷史的《牛津英語詞典》被認為是最全面和最權威的英語詞典,並被譽為英語世界的金科玉律;每個詞語被其收錄都要經歷一個漫長而慎重的過程。這一巨型詞典自2000年起每隔3個月便將詞典內容更新一次,現已收錄超過60萬個英語詞語,其中含有漢語元素的英語詞語就有1500多個。
《牛津英語詞典》中的漢語借詞有的源於普通話,如feng shui(風水)、tung oil(桐油)、paper tiger(紙老虎)、Maoism(毛主義/毛澤東思想)等;有的源於粵方言,如kowtow(磕頭)、pakchoi(白菜)、samfu(衫褲)等;還有的源於閩方言,如satin(緞子)、kylin(麒麟)、oolong(烏龍茶)等。這些含有漢語元素的英語詞語通常採用音譯、意譯、音意合譯、音譯加詞綴和語義再生這五種方式來產生,它們或多或少都經過了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基本上都融入了英語的詞彙體系和語用系統。
除了漢語借詞外,《牛津英語詞典》還收錄了一些含有漢語元素的表達方式(即「中式英語」),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no can do(不能做/幹不了)和lose face(丟面子)。雖然這些中式英語不符合傳統英語的表達習慣,但英語民族卻喜聞樂用。據美國「全球語言監測」(GLM)機構的專家預測,隨著漢語影響力漸增,用不了多久,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no money no talk(沒錢免談)、add oil(加油,用於鼓勵他人)等中式英語也會進入這一詞典。
《牛津英語詞典》不斷收錄含有漢語元素的詞語和表達方式,不僅豐富了英語的文化內涵,而且也促進了英語的全球化發展,還反映出漢語對英語的影響與日俱增。正如中國語言學家周海中教授所言:「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將會越來越多,從而進一步推動英語的國際化、多樣化進程。」
(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