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的幸與不幸,全都應在「求仁得仁,亦復何怨」之上

2020-12-15 一心網

一心網:「求仁得仁,亦復何怨」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大意是說:追求仁德最終便得到仁德,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在當下時代的最好解釋是:你想要得到什麼樣的人生,那麼理應就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沒有什麼好抱怨和遺憾的。

借著周末,小心借幾個小故事,一起和大家聊聊幾個我們這一代人的故事,好讓大家自己品味我們在「求仁得仁」這件事上的得與失。

小A的故事:小A的故事是關於事業的。

小A的出身很不好,家庭經濟條件惡劣,伴隨小A從小大的,就是父母不間斷的爭吵和家暴。兩人曾無數次鬧到要離婚的程度,但是最後竟然都莫名其妙又都沒能離成。但是父母二人對於小A的成長和教育,基本上是沒有付出太多心思的。兩人每天忙著外出胡鬧瞎混,多數時候都是將小A一人仍在家裡。

家裡基本上沒什麼可供小A吃的東西,所以小A從小到大吃的最多的東西就是玉米面粥。一來價格便宜,二來製作簡單,只要父母不在家,沒人給做飯的情況下,小A就自己做些玉米面粥充飢。至於配菜,偶爾是最便宜的白菜,偶爾甚至就是往玉米面粥裡加些鹽直接吃。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所以小A早早就離開了貧瘠的老家,跑去大城市尋找出路。由於本身沒有任何學歷和能力的優勢,小A到大城市後能幹的工作基本也只剩下銷售這一門檻最低,但幹好了收入還不錯的工作。好在小A能吃苦,臉皮也比較厚,在跳過幾次槽後,慢慢認識了幾個關係還不錯的銷售朋友。幾個人一合計,跳出去自己幹了一家小公司,慢慢發展至今,收入越來越高。

窮這件事兒,其實是會深刻改變一個人的心智和思維的。由於小A從小過得都是苦日子,如今一朝有了錢,基本除了生意上的應酬是花天酒地外,生活中的娛樂同樣是大魚大肉。再加上原本的壓力大和總熬夜,幾年下來身體基本算是被掏空。年紀雖然還不到三十,但是早已油膩得跟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差不多。

小A,人生求得是錢,犧牲的是身體。

小B的故事:小B的故事是關於家庭的。

小B從小生生活在城裡,家庭條件雖然算不上是多好,但是衣食無憂,自由自在是沒有問題的。加上小B又是家裡的獨生子,自然是深得父母的關愛。更重要的是,小B父親這邊的幾個兄弟,家裡都是女兒,所以相當於整個家族在小B這一代,都只有他這麼一棵「獨苗」。

在這樣的客觀背景下,小B從小可以說是任何苦都沒吃過的。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小B不要說離開家了,就連學校的選擇上,小B的父母的原則也基本有且只有一條——離家近就好。

上大學的時候,別的同學都是外地來的需要住校,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需要自己打理。但是小B不一樣,由於小B家距離學校很近。所以哪怕已經是大學生了,小B的衣服還是每周拿回家裡讓父母給洗。而且相比其他同學每學期放假才回家一次,小B回家的頻次最長以周為單位計算。短的話,甚至可以每天下了課都回家,然後第二天再回學校來上課。

這樣的情況轉眼就到了小B從學校畢業。專業裡的多數同學都選擇了到學校所在城市很近的一座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開始的時候因為學校安排的實習機會小B也一同去了大城市。但是到了大城市還沒等到幾個月的實習期結束,小B的父母就已經隔三差五要求小B回老家工作,說是工作都已經託關係給找好了,你只要回來絕對輕輕鬆鬆,不用在外面吃那個苦。

小B最終還是選擇聽父母的話,就和他從小到大最常做的那樣。但是回到老家後,託關係找到那份工作卻遲遲無法落實。於是小B就這麼一直等,等來等去一兩年過去了。看到實在無望,小B只好自己出去面試找工作。但是小B的老家經濟水平實在有限,加之小B從小養成的壞習慣,挑挑揀揀,接著又是兩三年過去了。

在這期間,小B的父母給小B首付買了婚房,又給小B安排了結婚,婚後不久小B的孩子就出生了。至此為止,小B已經從學校畢業五年時間,但是這五年內小B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履歷,也沒能學會任何職業技能。眼看著年紀就要到了三十歲,家裡老婆催,孩子哭,只能稀裡糊塗地進了一家工廠做了工人,重複了他父親當年的老路。

小B,人生求得是家庭,犧牲的是成就。

小C的故事:小C的故事是關於愛情的。

小C的家庭條件介於小A和小B之間,雖然遠沒有小A從小過得那麼慘,但是家庭的經濟條件也十分一般。小C家在農村,家中還有一個弟弟。而農村的情況大家眾所周知,重男輕女的本質從未真正被肅清。

小C很聰明,也很懂事。所以她並沒有過多在意家庭中重男輕女這件事,她依舊對於父母心存感激。小C所在的農村彩禮屬於全國範圍內較重的區域,小C知道如果僅僅靠著父母的那份微薄的收入,到了她弟弟要結婚的時候,很難承擔起動輒二三十萬的彩禮。於是在她畢業後開始談戀愛時,就重點留意戀愛對象的家庭經濟情況,她想通過她結婚時獲得的禮金,為她弟弟將來的結婚衝當一份資金。

小C原來有個青梅竹馬的男朋友,兩個人在興趣愛好上十分相投。但是很遺憾的是,小C的這個男朋友家庭條件一般,如果小C選擇和他最終在一起,不要說對方能夠幫助小C弟弟結婚時貼補多少彩禮了。就連他們結婚的時候,對方也不見得能夠拿得出多少彩禮。

一方面是小C本身的猶豫,另一方面是小C父母的強烈反對。所以事件越來越向著反方向發展,小C最終選擇了放棄和男朋友走入婚姻。而是選擇了另外一個對她情有獨鍾,家庭條件明顯要好上很多的男人。這個男人家距離小C家很遠,結婚後小C只得隨男人一併遠嫁數千裡之外。

小C,人生求得是穩定,犧牲的是愛情。

小D的故事:小D的故事是關於夢想的。

小D的家境同樣普通,但是從小熱愛讀書,所以從小到大讀了很多書。也同樣受益於閱讀,小D的視野和夢想被不斷擴大。他一面不斷深入了解和觀察這個時代的商業和人性,一面思考如何能夠幫助更多的人看清這個時代,看清他們的人生,最終懂得如何逆襲或是改變他們的人生。

小D畢業後的這些年從事了很多工作,體驗了很多行業。目的不是為了尋找哪一行那一業收入更高,而是為了明白各行各業之間的相同和差異。他的夢想始終都只有一個,如何幫助這個時代所有有夢想的人,真正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如果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那麼之於國家,之於時代,將是怎樣偉大的價值與意義。

他以媒體為工具,不斷傳播他的想法,一方面強調絕大多數人都並不適合通過創業這條路改變人生,而應該是不斷向著更大的城市,更大的平臺發展,去完成自己人生不斷提升。一方面對於真正有能力有資源較大機率上能夠成功的創業者,提供創業相關的各項企業服務,提高他們創業成功的機率。

但是小D選擇的這條路,無疑是難度最高,沒有太多參考的荊棘之路。但是小D自己認為這樣的選擇足夠有價值,甘之如飴。

小D,人生求得是體驗,犧牲的是安穩。

小心記得很早的時候,大概是小心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提到的一個觀點:絕大多數人的收入都是相近的,我們就比如說一個普通人一年的收入是十萬塊。那麼你可以選擇把這十萬塊多數用來吃,也可以選擇多數用來穿,還可以選擇多數用來玩。以上,統統都屬於一個人的人生權利。但與此同時,選擇了吃你就別太奢望穿,選擇了穿你就別太奢望玩,這是人生的取捨。

這個觀點和「求仁得仁,亦復何怨」在本質上是非常相通的,就是留給每個人選擇人生走向的重要節點無非就是那幾個。你最渴望得到什麼,那麼你就選擇什麼。但是選擇的同時,你也要清楚明了自己一定要放棄什麼。你不能一邊想要這個,一邊還放不下那個,這樣很容易導致雞飛蛋打,一無所獲。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幸,就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有較大機會完成「求仁得仁」的人生理想;

而我們這一代人的不幸,就是多數人回憶往事時,難以真正做到「亦復何怨」,患得患失。

相關焦點

  • 江山不幸詩家幸?——中國歷史上那些感天動地的詩人和詩句
    後來又有了「江山不幸詩家幸」的另一說法,以「江山」代替「國家」,似更為考究也更富有詩意。這是一句極富爭議的名言。對於此言,我想詩人們必當深表理解和感同身受。在江山社稷、國家民族出現危難不幸之時,詩人有了創作詩篇的大背景、大題材、大情感因而便是大機遇,故常能出佳作傑作留下千古傳唱之名辭佳句,這不是「幸事」又是什麼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蘇軾與王安石的「幸與不幸」
    然而,細檢二人的平生遭際,又讓人每有幸與不幸的慨嘆。  政治宿敵 命運迥異  王安石平生仕途順暢,平步青雲,最終位級人臣,官至宰相,並成為歷史上最得皇帝寵信的權臣之一,副相曾公亮曾對人說「上與安石如一人」。安石生前所獲得的殊榮與封爵有宋一代無人能比,而死後的「哀榮」也無人能及,被配享神宗廟堂,又配食孔子的文宣王廟。生被封舒國公,死被追封為舒王。
  • 進化論先驅拉馬克的幸與不幸
    原標題:進化論先驅拉馬克的幸與不幸 達爾文稱讚他是第一個在物種起源問題上得出結論的人。他就是進化論的卓越先驅拉馬克。   1744年,拉馬克出生在法國的一個落破貴族家庭。他是這個家庭的第11個孩子,但卻是唯一長大成人的,前面10個均先後夭折。期待孩子安穩的父母希望他將來做一名牧師,可是拉馬克卻奔向了普法戰爭的前線,並因英勇表現而被提拔為上尉。
  • 所謂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就是我覺得人生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要明白——我們的人生,是存在均值回歸的。就像「Skiptomylou」所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渴望。但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由於教育體制的局限,我們沒法在很早的時候,洞悉自己的內心,讀通自己的靈魂。
  • 求仁得仁,無怨--《論語》(連載131)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論語》述而篇第七【注釋】 為(wèi):幫助,贊成。衛君:衛出公輒。「輒」是衛靈公之孫,太子蒯聵之子。蒯聵得罪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晉國。靈公死,輒為君。晉國想借把蒯聵送回之機攻打衛國,被衛國抵禦,蒯聵也被拒絕歸國。
  • 趙剛:說說「小確幸」,臺灣太陽花一代的政治認同
    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不好,但更壞的是不景氣時代的資本主義。「小確幸」恰恰就是建立在沒落或沉滯資本主義社會之上,但它不但不提供任何質疑或是反抗這個大環境的立足點,反而是一種軟綿綿的取消,像是一種沒有熱量的「代糖」,一種掩蓋無力感的「有效感」,一種「每一個人的宗教」,一種不斷自我強制提醒的「幸福」。因此「小確幸」反而倒過來支撐了這個深具問題的體制。
  • 沈復的幸與不幸
    沈復在乾隆朝的出現,讓人不得不想到同時代出現的賈寶玉的形象,儘管那是個文學形象,卻也說明那個時代的富人家的子弟的生活狀態。他不思仕途,也不治生產,最窮困的時候在冬天連棉衣都穿不上,他除了教書作畫,寫些沒用的文字,除了那些於生計毫無裨益的小情趣,似乎別無所長。
  • 豆瓣8.7《天堂的顏色》:幸與不幸的自我抉擇,一場愛與心的羈旅
    縱橫交錯的劇情呈現:表達幸與不幸之間的自我抉擇,揭示愛是心靈的救贖整個故事從兒童(盲人)視角切入,結合健全人(成人)視角,沿著「看得見和看不見」這條敘事線緩緩展開,層層遞進。並融入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採用細節描寫的方式,有很強的代入感,讓人輕鬆進入劇情。1.橫向上:多視角對比,表達了幸與不幸之間的自我抉擇。影片開始有一行字:「你既看得見,又看不見。」
  • 徐匯衡復人氣咖啡店大合集,在咖啡裡尋找小確幸!
    原標題: 去處‖徐匯衡復人氣咖啡店大合集,在咖啡裡尋找小確幸!徐匯衡復風貌區內的各條精緻小馬路,一直就是人們喜歡去漫步的地方。假日時光,借著咖啡這一文化介質,串起老洋房、老故事和現代人的上海都市生活。用咖啡尋找隱匿於城市裡的色彩,在咖啡的香甜苦澀中凝視「咖啡的表情」,享受生活最真實的面貌。
  • 稻盛和夫:人生幸與不幸,都要努力不懈地活下去
    人生的幸與不幸都不是我們能夠預料到的。稻盛和夫在一次演講中曾說:人生有無數種可能,很多時候幸與不幸是難以避免的。不論是遇到幸運的事還是不幸的事,最重要的是努力不懈的活下去,總有一天生活會有轉機。大概是所有的不幸與壓力徹底壓垮了這個男人吧!終於受不了直接崩潰,生活對他是不幸的,而作為一個父親、一個兒子,即便是承受不住,他也沒有放下肩頭的責任。再困難,也依舊在努力前行。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在臨終時,只要還能喘口氣,總是要交待幾句的,這便是遺言。便是阿Q,也要學人大喊一聲:「老子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這樣的遺言,徒供旁觀者發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句話,看似分為兩段,其實講的都是一個意思:我們一切奮鬥,都是為了能在離開人世時能安然闔上眼睛,道一聲:這一世,沒白來!保爾的這句話在特定的時期,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真正感動人的,不是一兩句「富有哲理」的「大話」,而是保爾的頑強奮鬥的精神,這句話正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 蘇東坡優秀作品都是被貶期間創作出來的,到底是幸或不幸?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他這麼多作品中絕大多數的優秀作品,都是他在被貶謫時期,人生的最低潮之時創作出來的。蘇東坡為官時期,正是宋朝時局最動蕩的時間,他一生經歷了五個皇帝朝代。這種大起大落的人生遭遇既是他的不幸又是他的幸運。說到蘇東坡的詩詞風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豪放,可是該結合他的一些經歷來看,又屬於婉約。尤其是在黃州這段時間,可以說他是用這種豪放的文風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無奈與嘆息。尤其是那一首傳誦至今、被無數人所喜愛的《定風波》。可以說這詩表達了蘇東坡一貫豪放通達的處世之道。
  • 求仁得仁,慨當以慷
    他叫趙家和,1934年出生在清華園,抗戰期間隨著在清華大學任教的父親及家人遷往西南聯大,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是清華第一屆優良畢業生的得主,此後留校任教,從此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清華。「我愛教書,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講一個問題,別人聽懂了。」
  • 父親節應是父賢子孝 人倫歡聚時刻「不忘初心」
    昨天是父親節,很多人勾起情腸,親情爆棚,應該很多家庭都是歡聚看望老人,同老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人之常情,沒有親情,又何來友愛?所以這是一個值得慶祝、歡聚的好日子。兄瞻驚駭曰:「汝名位未多,而人歸趣乃爾,此豈門戶之福邪?」乃以籬隔門庭,曰:「吾不忍見此。」又言主宋公裕,特乞降黜,以保衰門。及晦立佐命功,瞻意憂懼,遇病,不療而卒。晦果覆其宗。顏竣於孝武有功貴重,其父延之,常語之曰:「吾平生不喜見要人,今不幸見汝。」嘗早詣竣,見賓客盈門,竣尚未起,延之怒曰:「汝出糞土之中,升雲霞之上,遽驕傲如此,其能久乎?」竣竟為孝武所誅。延之、瞻可謂賢父兄矣。
  • 磨墨 | 商輅:高能學霸的幸與不幸
    自隋唐開科取士至清末,能獲「三元及第」之殊榮者,有史料可查的只有寥寥十七人,其中明初的黃觀雖然亦曾三元及第,但因牽涉入朱棣叔侄的皇位之爭,被朱棣除名。因而,終有明一代,真正能得正史承認的「三元及第」者僅商輅一人。《明史•商輅傳》中說:「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
  • 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何用意
    在理解王陽明的這句話之前,我想有必要重新了解一下陽明先生。王陽明作為一代儒學大家,開創了心學。我們都知道他心外無物的思想,他明辨善惡,事事講求良知。聖人如去行惡,勝過小人萬倍,行善亦如此。你懂了知行合一,懂了奇技淫巧,懂了格物致知,有看破的能力,由此你的到了權力,或者財富,那問題來了,你要去行善還是行惡?你行誰的善誰的惡? 陽明最後尋到自己的至善了嗎?
  • 趙翼最經典的一首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清代一位詩人有一首最經典的詩,曾經讓無數人感動!題遺山詩清代:趙翼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是清代文學家,字雲崧,號甌北,乾隆年間進士。他長於史學,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他從小孤苦伶仃,15歲就開始掙錢養育弟弟妹妹。當了秀才後依然教書養家,考取舉人後做了幕府,境況終於有所好轉。這期間他努力學習,詩文水平也大進,終於成為清代著名的學者。
  • 生了兩個「建設銀行」,才明白雙子家庭的「幸」與「不幸」
    後來經過和兩個小小男孩的相處,才明白雙子家庭的「幸」與「不幸」。一個哭,兩個哭幸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本來家裡是準備了高低床,兩個人分開睡。現在都閒置了。兄弟倆可以睡一個房間,一個床鋪,擠擠就好。大寶穿過的衣服,毫無保留的給了小寶,省下一大筆買衣服的錢。大寶和小寶都是好動的孩子,玩的玩具和也一樣,省錢。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在小孩的穿衣打扮上,男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比較隨意,省時又省力。
  • 所有的人生都是求仁得仁
    人生總歸是這般「圍城」,你放棄了一部分人生的可能,就會得到另一種人生的。要緊的是,無論選擇了那條路,都應該「既來之,則安之」,順從本心與環境的需求,沒必要「吃著碗裡,瞧著鍋裡」。這個選擇與所處的環境有關,更關鍵的是自己的本心。從大學後期開始,鑑於學業、愛情等多方面的問題,我的內心經歷了激流勇進的狂飆,也歷盡了驟然跌落的苦楚,更在千迴百轉中遭遇著歧路、尋覓這通途,內心掙扎源於不認命,精神鬥爭來自不安心。 這個過程,是一個人成熟、內心強大起來的必經之路,有人童年坎坷,早年經歷了,在青春之時便呈現出超越同齡人的老練沉穩來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