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進化論先驅拉馬克的幸與不幸
■天吾
他被譽為18世紀最後一位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稱讚他是第一個在物種起源問題上得出結論的人。他就是進化論的卓越先驅拉馬克。
1744年,拉馬克出生在法國的一個落破貴族家庭。他是這個家庭的第11個孩子,但卻是唯一長大成人的,前面10個均先後夭折。期待孩子安穩的父母希望他將來做一名牧師,可是拉馬克卻奔向了普法戰爭的前線,並因英勇表現而被提拔為上尉。
退役後,已經25歲的他進入巴黎高等醫學院學習醫學,作為必修課開始接觸植物學。其間,他結識了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兩人還曾一起外出採集標本。不僅如此,著名植物學家德朱西厄也對拉馬克賞識有加,並給予其熱情指導。德朱西厄的自然分類法體系則對拉馬克影響至深。
1778年,拉馬克出版了3卷本的《法蘭西植物志》,為自己在植物學界贏得了地位。巴黎皇家植物園園長布豐對此書很是重視,舉薦拉馬克為巴黎科學院院士和皇家植物學家。1788年布豐去世後,其繼任者為拉馬克謀到了皇家植物園標本管理員的職務。
法國大革命後,拉馬克提議將皇家植物園改成「國立自然博物館」。這一提議得到國民議會批准,若干講座教授職位也得以增設。但奇怪的是,拉馬克並未得到他本應獲得的植物學教授,只能補缺無人問津的低等動物學教授。
這一年,已在研究植物學25年並成績卓著的拉馬克50歲了,但此時他又改行從事當時相當落後的動物學研究。
1801年,拉馬克的《無脊椎動物的分類系統》問世。書中第一次提出了生物進化的思想,首創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概念,並且首次引進了「生物學」(biology)一詞。1809年,拉馬克的巨著《動物學哲學》出版,系統闡釋了拉馬克主義的進化理論。
他認為,生物進化遵循一條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階梯發展序列。而且生物進化並不是嚴格的直線發展,而是不斷分叉,形成樹狀譜系。
此外,他還提出了其著名的獲得性遺傳理論:生活環境的變化必導致器官的用進廢退現象。器官的這些變化被遺傳給後代,於是逐漸形成了新的物種。例如,他設想,古代某種羚羊為了吃到更多的樹葉,不斷地伸長脖子,這一變化遺傳給後代,日積月累便有了長頸鹿。
儘管他關於進化機制的這一設想今天看來是錯誤的,但這無法撼動其系統提出進化思想第一人的地位。
拉馬克畢生辛勤工作,著述頗豐,但同時也遭遇了種種不幸。比如上述他未獲植物學教席的例子。不過這對生物學而言卻是幸事,因為正是他後期的動物學研究為他的進化思想直接提供了證據。
拉馬克曾舉薦晚輩居維葉,但其做大之後卻恩將仇報,處處打擊這位觀點與之有異的前輩。面對一切不幸的遭遇,拉馬克處之泰然,然而命運並未放過這位老人。
1821年,由於長期在顯微鏡下觀察低等生物,77歲的拉馬克雙目失明。當時他正在撰寫11卷本的《無脊椎動物志》,已完成前9卷。在強大的毅力支撐下,他通過口述完成了後兩卷。
1829年,拉馬克去世,家庭的貧困使得他只能被混葬在貧民公墓裡。
1909年,為紀念《動物學哲學》出版100周年,巴黎植物園為拉馬克立了一座銅像。銅像底座上刻著他女兒的一句話:「您未完成的事業,後人總會替您繼續的;您已取得的成就,後世也總該有人讚賞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