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海一漚
有些名言警句,讀者往往以為是原創,實則有著更為久遠的出處。有些直追漢唐,有些則可能要追到先秦諸子,追到中國思想的黃金時代、軸心時代。近來,筆者就發現兩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可追索到先秦。
1.「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大家都知道是魯迅先生說的。可這不是原文,原文是:「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作品《故鄉》,在原文的最後一段出現。
若細細追究,這話並不是魯迅原創,而是來自《孟子》。
「孟子謂高子日:『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
如果翻譯一下,意思是: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魯迅先生的國學功底大家都非常清楚,所以多讀經典,有時翻譯一下,就可創造出名言。
2.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這是梅貽琦先生在1931年出任清華校長就職演說中的話,隨後此語成為清華,乃至中國大學的共同辦學理念。而這句話,也是來源於《孟子》。
孟子見齊宣王曰: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孟子·梁惠王下》)
「大樓」「大師」句與「喬木」「世臣」句,無論在句式還是思想內涵完全契合。梅先生熟讀《孟子》,這是毋庸置疑的。
可見,要創造名言警句,必須要熟悉古代經典。因為經典可以讓你的話有歷史與思想的厚重感。也唯有如此,話語才能行之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