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閱讀模式變化
80後小時候的閱讀都是先學漢字,再背篇章,並且把識字當作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和目標來追求。我們現在的兒童閱讀主要是孩子藉助圖畫書和大人的陪伴,完整地閱讀一本書,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學習漢字。
前者按照字—詞—句—段—篇這個順序閱讀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而從讀一本書到識字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的過程。實際上我們的閱讀模式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第二,閱讀資源豐富
實際上我們小時候沒有那麼多好書可以選、可以讀。而自2000年以來繪本出版的大浪潮中,我們把國外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的所有獲獎的繪本全部引進了。這是一個繪本爆炸時代,也是閱讀資源極為豐富的時代。這一點和我們小的時候是大不一樣的。
第三,閱讀推廣人的大量湧現
閱讀推廣人的大量湧現,包括現在社會上特別多的繪本館的出現,都是閱讀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很多人當了父母之後,特別是專業人士當了父母之後,他們認識到親子閱讀的問題,許多都成了閱讀推廣的意見領袖,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同時有大量的商業機構加入閱讀推廣。
政府和教育界的變化也是非常大的,政府也從國家戰略層面在推進全民閱讀,像江蘇省已經開始閱讀立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已於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通過教育界這些年對閱讀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把閱讀作為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的抓手來做。這些也是閱讀轉型時代的一個特別大的標誌。
中國閱讀轉型的主要目標有兩個:
第一,解決匱乏的問題,就是要大量地培養有良好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閱讀人口。
第二,解決一個一直特彆扭曲的問題——我們對閱讀錯誤的認識、方法和行為,去倡導一些新的理念和模式。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教育教學的演進使得人類的閱讀發展路線圖變得更加清晰,所以,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應該是閱讀革命的時代。家長、教師都應該知曉新的閱讀理念和方法,有意識地將其用於家庭親子閱讀、幼兒園閱讀教學。
在講0-18歲兒童閱讀發展路徑之前,我還想多說幾句。目前我們對閱讀的重要性是有普遍認識的,但是,根據我與大量家長接觸的經驗和一些教育工作者交流的體會,我覺得實際上我們還缺乏對閱讀的一些共識性的認識。這個共識性的認識是我們在開展閱讀時特別重要的一個基點。所以我想還是和大家一起重新認識下閱讀。
第一,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靈魂
閱讀到底有什麼用?它主要的核心作用是什麼?有一句話我覺得基本可以概括,即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靈魂。我們都知道人類學習大部分的知識都是經過閱讀這種方式輸入的,這個比例大概達到80%。所以,實際上一種有效的閱讀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在基礎教育領域,閱讀會佔用大量的時間,它在基礎教育中處於一個相當核心的地位。
在早期教育階段,有位專家的觀點我特別認同:如果孩子只能做一件事的話,那就是閱讀。兒童的發展是整體性的,但是整體並不是說每個模塊都是均等的。其發展有一些核心的、決定性的要素,閱讀就是其中的一個。
第二,閱讀是一個能力體系
我們要培養的閱讀是要培養一個閱讀能力體系。這個能力體系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基本的閱讀技能,就是我們通過基礎的閱讀訓練達到字詞的認識,對邏輯的解讀,對整個閱讀材料的理解。第二個是應用閱讀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個是高於基礎閱讀技能的,也是我們最終要追求的。就是說我們去獲得閱讀技能,並將其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和學習新知識,這個是閱讀的深度價值。
第三,閱讀教育需要有效的培養體系
閱讀教育是什麼意思呢?例如,我們經常說有了好書你就讀吧,不管讀得怎麼樣。實際上我覺得人和書的關係的建立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你認為某本書是一本好書,孩子就會讀,或者大人就會讀。孩子的閱讀發展需要一套從小到大的培養體系。有效的培養體系會加速閱讀發展。
有了以上基本認識之後,我們再來說說個體從童年到成年,他的閱讀發展規律是怎樣的,以及我們在孩子各個階段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和方法,加速他的閱讀發展,培養他的閱讀能力。
如下圖1所示,0-18歲的閱讀,從大的劃分來講,閱讀分兩個階段:一個叫學習閱讀階段;一個叫用閱讀來學習的階段。這個區分看起來有點像繞口令,實際上是很重要的一個區分。
在學習閱讀的階段,我們是不用它來學習知識的,主要還是在培養興趣,獲得策略,形成一種能力。用閱讀來學習才是用這種基本的技能來大量地獲取知識。
圖1: 0-18歲兒童閱讀發展路徑
以美國為例:孩子二年級以前的閱讀目標是學習如何閱讀,尤其是掌握英語單詞的一些讀音規則,其所用的課本就是和孩子生活經驗和口語特別相關的一些圖畫書。孩子在三年級以後,從閱讀中學習是主要目標,通過大量閱讀掌握知識。所用的閱讀材料的深度和廣度大大增加,直觀看起來就是文字的閱讀,很少有圖了,文字就是最主要的部分。
這是第一個區分,再往下我們可以把兒童閱讀劃成兩大段和六小段,自主閱讀之前是一個階段,之後是一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之間的區分也是非常明顯的。
兒童從出生到6歲左右的閱讀發展,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個階段:
嬰兒從出生到9個月,這個時期叫非母語階段,嬰兒主要在辨音期,學會分辨這些音是什麼。我們母語中的音因為經常說,所以兒童就會得到強化。
兒童從9個月以後到17個月,再晚點的到2歲叫呀呀學語階段,是兒童的口語建立期,他開始學習一些簡單的口語。但是,他只是進行些簡單的、不連貫的命名,還不能建立起語言和語義之間的關係。
2歲到五六歲,我們管它叫伴隨閱讀階段,兒童可以開始正式的圖畫書閱讀,但是依賴於成人和老師的參與。我們說的親子閱讀階段,實際上主要就在這個時期。這時期有兩個字是很關鍵的,就是「伴隨」,因為兒童在這個階段,還不能夠獨立地閱讀,需要大人有效地參與和互動。
當兒童到了6歲或者更高年齡段,一般來講如果是接受過有效的早期閱讀的兒童,就會進入到一個獨立自主閱讀時期,標誌是他開始大量的自主閱讀了,成人只起一些輔助的作用。
圖2:兒童閱讀方法體系
早期的兒童閱讀實際上就是他的口語。因為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去看圖畫書,最近的心理學研究,非常有力的給出了結論:這個階段的閱讀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要多和兒童對話,同時家長之間要多說話,多給他從環境方面輸入語音。這對兒童的口語發展非常重要。兒童口語發展的水平直接決定了他進入圖畫書閱讀的水平。圖畫書這個階段的閱讀能力和水平又非常直接地決定了小學階段的學業水平。所以這是非常強的一個鏈條。
在大量輸入口語的情況下,兒童一般都會有比較好的語音意識,口語會發展得特別快。進入伴隨閱讀階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親子閱讀,也就是兒童藉助圖畫來理解整個故事。由於成人的有效參與能夠給孩子搭建一個橋梁,讓他能從一開始就進行整本書的閱讀,並在閱讀中不是僅看圖畫,還根據圖畫書中的線索、故事情節進行判斷、預測以及驗證、修正,形成對故事的整體理解。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成人的作用就會逐漸的向後退或者會被弱化一些。指導閱讀階段,孩子可能會自己翻一翻書,大人有時跟他一起讀一讀,或者成人先讀、孩子後讀,這個都是可以的。過了這個階段就到自主閱讀階段,成人的參與度更低一些。
自主閱讀是指兒童以其自主的行為方式進行的閱讀活動。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其一是行為層面,強調兒童對閱讀過程和環節充分佔有;其二是認知層面,強調兒童在閱讀時支持和調控行為的自主的認知背景(包括閱讀思維、方法、策略等)、指向文本內容的自主解讀(包括個性化解讀、批判性解讀和創造性解讀)等。
早期閱讀缺失很難補課
早期閱讀的重要性是決定性的,很多孩子到了小學,沒有閱讀興趣、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也不足,這些實際上都是早期閱讀發展不足的表現。這個過程也很難去逆向發展。
漢字怎麼學?
我們早年孤立的、大量的讓兒童去識字的做法對兒童的傷害特別大。我覺得近些年來繪本和新的閱讀模式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模式。可能會有家長問,孩子在早期閱讀中到底怎麼認識文字的?
在心理學裡有一項研究,可以告訴大家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研究得出的結論叫「伴隨學習漢字」。也就是說,兒童在長期的圖畫書閱讀中,通過圖畫、故事情節和線索,是能夠積累豐富的漢字經驗的。
我們需要增加閱讀量
在小學的語文學習中,大家都很習慣傳統的方式,就是對一篇文章的深入解讀,解讀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並且反覆地背誦。我們在傳統的觀念中也相信「書讀百遍,其意自現」。但是,這種方式在閱讀學習中被證明既是低效的,也是非常違反兒童閱讀發展規律的。
這個階段的閱讀重點是要大量閱讀,即增加閱讀量。美國大概在2000年左右做過一次中美之間兒童閱讀的比較(國內以北京為樣本)。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一年級兒童每年大概會讀三萬字,能力稍低的兒童大概一年會讀一萬六千字,能力高的會讀四萬四千字。
可以看出:美國一年級兒童閱讀量非常大,中國兒童閱讀量大概相當於美國同年齡兒童的六分之一;美國低能力和高能力的閱讀量分化特別顯著,中國的現象就是高能力的和低能力兒童的閱讀量是相當的,之間沒有分化。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有相當一批孩子的閱讀能力是被壓抑了。
閱讀量不足其實極大地阻礙了兒童的閱讀發展。北京師範大學有位老師做了一個研究,研究顯示,如果兒童要有效地學習一篇課文,他至少應該閱讀6篇相關主題的文章。有人提出一個觀念,也是有參考價值的:以我們語文教學的特徵來看,課外的閱讀量應該是課內閱讀量的六倍左右。
過去小學的語文教學改革一直都在一種非常低效狀態打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機械地、反覆地背誦某篇文章這種教學模式違反了兒童的閱讀發展規律。現在除了在幼兒園階段,小學的整個閱讀發展這兩年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有大量的學校和教育家們都提出了非常多的很深刻的見解。很多小學也把新的閱讀模式當成改革的一個目標和重要抓手。
發展批判性思維
到了小學高段和初高中階段,閱讀發展的重點就在於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維,這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時代,知識的生產和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加速。個體在面對大量信息的時候,如何能夠有效地獲取、分析這些信息,並形成個人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應是當前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培養方向。
所以,我們的閱讀就不僅僅是簡簡單單地對文字、文本進行解讀,還需要學習用批判性的思維收集、整合、分析、評價、應用信息。個體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獨立意識,實際上都是創新人才的一些基本特徵。這些都是可以通過閱讀學習達成的。
在歐美的課堂裡,有一種方法叫協作討論,看上去活動形式和大學有點像:選擇一些開放性的話題,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辯論。
總的來說,幼兒園階段的閱讀應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習慣和能力;小學階段(尤其小學初段)在注重培養閱讀興趣、習慣和能力時,應加大閱讀量;小學高段和初高中,還應重點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閱讀能力是閱讀學習的核心,閱讀能力不可能自動形成,它依賴於長期有針對性的引導與幫助。我們可以利用「0-18歲的閱讀路徑圖」,掌握一個基本的閱讀模式,根據孩子的情況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設計,給孩子更適宜的方法。最後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怎樣去閱讀一本圖畫書。
圖3:如何閱讀一本圖畫書
當我們看一本書的時候,要發展一種整體性的閱讀模式。閱讀前要有一些準備性的工作,或者導入新的方法,比如,跟孩子說,這個書叫什麼名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主題?包括這個作者、出版社是什麼。
閱讀中,整個互動行為包括觀察、分析、預測、表達等。例如,引導孩子去觀察圖畫中的線索、圖畫的順序,預測一下故事情節會怎樣發展,同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
有延伸性的活動,例如創編故事、圖畫書的再創作等。兒童在閱讀後能夠在成人的幫助下做出非常有趣的圖畫書,會成為一個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