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否屬於智力範圍,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但是語言對三歲前的兒童來講,要求生理上能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且在智力上要求有助於記憶運用表現及符號的,所以與智力發展密不可分。
一 語言能力的發展。
新生兒首先發出的聲音是哭聲,並且以哭聲作為他們餓或不舒服的信號。
從第三個月開始發出多種聲音——咕咕。世界各地的小兒都是以同樣的方式發這些聲音,可能是由於聲帶的構造所致。
六個月時這些咕咕的聲音發展為咿呀學語,因各地文化和語言不不同而不同。
九個月時兒童經常以某種聲音指代東西,如「嘟嘟」代表汽車。
第一年末,兒童能發出一個字的語。
在一歲半後逐漸有兩個字的發生,如「媽媽」。
在第三年末,兒童基本上能用簡單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思想的。
關於兒童語言是如何發展的有種種不同的理論。行為主義者如斯金納認為兒童語言發展如此迅速是由於操作性條件反射通過強化而獲得。
先天論者如喬姆斯基認為兒童語言發展如此迅速是由於兒童有獲得語言的天生機制,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是先天賦予的。
皮亞傑,認為語言來源於智力中的表象的發展。
維果斯基認為嬰兒的語言與思維是平行,而不聯繫的,兩歲後兩者融合在一起而且互相依賴。
二 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教育
兒童自出生後生活在與成人相處的社會和家庭中,兒童語言的發展受著成人環境的影響。
小兒家長總用講的慢些、簡單些,誇大的特種語言與他們講話,希望他們有所體驗,兒童能發聲模仿其中某個聲音而賦予一定的意義,成人同時又鼓勵表揚兒童,加強了兒童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兒童會更好的模仿成人的語言。
成人在照料兒童的日常生活及各種活動中要多和兒童說話或唱歌發展兒童的聽力,引導和鼓勵兒童咿呀學語,培養兒童理解語言的能力,鼓勵他們用聲音、動作回答並引導兒童將語言與實物或動作聯繫起來。要鼓勵兒童用單詞或句子來表達自己的願望並逐步學會說三四個字組成的句子。
在一日各項活動中,兒童多聽多看多活動多說多問,一歲半後可在短時間內聽故事、唱兒歌、看圖講述、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常見的小動物。
發展兒童的語言,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日常活動中家長要和兒童經常一起交談,9~24個月的兒童每小時先發起交往和談話約十次,家長先發起交往和談話次數相等或較少
2兒童的語言和發展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兒童語言的理解和接受容易為成人所忽視,家長和教師要重視0~3歲兒童的語言教育。
3、家長要經常注意去發現兒童的興趣,用語言和動作集中的對兒童有興趣的事情進行談話
4、家長所用的語言要適合或略高於兒童的水平,講完整的句子而不是單字或經常介紹有關的觀念。
5、交往活動持續二十至三十秒就變換,不宜長時間的教學。
總之,關於兒童的語言能力培養和教育,需要成人耐心細緻的觀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