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TM:血色素加重細菌感染

2020-12-15 生物谷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說,一種叫做血色素的含鐵化合物會加重血液中的細菌感染,但是一種叫做血色素結合蛋白的清道夫蛋白可以清除游離的血色素並保護小鼠免受其有害的影響。

這些發現可能給人們帶來監控敗血症患者的新方法。敗血症是一種血流中出現巨量的細菌並使機體免疫系統受到嚴重削弱的感染,它會導致血壓的突然下降以及主要器官的衰竭。 檢測敗血症患者體內的血色素和血色素結合蛋白可幫助醫師預測哪些病人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需要接受更為積極的治療。 另外,高危病患可能在被施予血色素結合蛋白或其它可消滅血色素的物質後而可能使他們免於死亡。

在敗血症時,被稱作紅血球的紅細胞通常會受到損傷。 當紅血球裂解之後,血紅蛋白被釋放出來並會分解,從而將游離的血色素釋放到血流之中。 正如Rasmus Larsen及其同事現在所報告的,這種游離的血色素並非一種無辜的局外旁觀者。 它實際上會刺激炎症,促使細胞死亡,加重器官損害並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缺乏分解血紅蛋白酶的小鼠其循環血液中會比正常小鼠的血液中有更多的血色素,從而使它們更容易死於敗血症。 此外,該團隊證明,血色素結合蛋白(這是機體產生的一種可清除游離血色素的蛋白)可保護敗血症小鼠免受血色素的有害影響,從而降低其發生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 人們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在人體內測試血色素結合蛋白是否會有同樣的保護性功效。(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Sci Transl Med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1118

A Central Role for Free Hem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evere Sepsis
Rasmus Larsen1, Raffaella Gozzelino1, Viktória Jeney1, László Tokaji1, Fernando A. Bozza2,3, André M. Japiassú2,3, Dolores Bonaparte1, Moisés Marinho Cavalcante1,*, ?ngelo Chora1, Ana Ferreira1, Ivo Marguti1, Sílvia Cardoso1, Nuno Sepúlveda1,4, Ann Smith5 and Miguel P. Soares1,?

Low-grade polymicrobial infection induced by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is lethal in heme oxygenase-1–deficient mice (Hmox1?/?), but not in wild-type (Hmox1+/+) mice.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is heme-catabolizing enzyme relies on its ability to prevent tissue damage caused by the circulating free heme released from hemoglobin during infection. Heme administration after low-grade infection in mice promoted tissue damage and severe sepsis. Free heme contribu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severe sepsis irrespective of pathogen load, revealing that it compromised host tolerance to infection. Development of lethal forms of severe sepsis after high-grade inf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he heme sequestering protein hemopexin (HPX), whereas HPX administration after high-grade infection prevented tissue damage and lethality. Finally, the lethal outcome of septic shock in patients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HPX serum concentrations. We propose that targeting free heme by HPX might be used therapeutically to treat severe sepsis.

相關焦點

  • Science:腸道細菌或有助讓新生兒抵抗致病菌感染
    2017年4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全世界,每年有上萬名嬰兒死於破壞他們的消化系統的感染,包括沙門氏菌感染和大腸桿菌感染。上百萬多人也因此患病。在小鼠體內開展的一項新的研究提供證據證實腸道細菌中的梭菌(Clostridia)除了有助消化食物之外,還提供至關重要的感染抵抗性。
  • Science:顛覆常規!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當病毒或細菌感染宿主細胞時,它們需要大量的營養物來增殖,並讓它們達到脂滴。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為了應對感染,脂滴將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組裝在一起而形成複合物,在這些複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協同作用,對抗病原體並消滅它。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
  • Science首揭:反覆細菌感染會引發慢性腸炎
    導讀:雖然低細菌水平的食物汙染很普遍,其引發的症狀輕微甚至於不會引發病症,可以在一兩天內消失。但是,最新一項研究卻揭示:反覆性的細菌感染,可能會在數月或者數年後,引發腸道炎症。這一「潛伏」的爆發決於人一生中經歷的感染次數和時間。
  • Science:宿主細胞利用芳烴受體偵查細菌群體感應信號
    2019年12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細菌感染不會自動導致疾病;許多細菌只有在大量出現時才變得危險。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宿主細胞具有一種受體,它不能識別細菌本身,但可以偵察細菌之間的通訊。
  • 傷口處理不當警惕感染加重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謝志翔表示,對待輕微傷口是需要有一定的合理處理,以免傷口發生感染,加重病情。誤區二:傷口包紮得緊一些,不容易感染。包紮時要留有一定空隙,否則會減少傷口接觸氧氣的機會,使傷口癒合變慢。此外,包紮過緊還會阻礙血液循環。誤區三:每天換藥,能好得快些。只要保持傷口清潔,不需要每天換藥,3~5天更換一次即可。如果天天換,反而會增加傷口接觸空氣中汙染物的機會,且破壞剛剛長好的組織,加重瘢痕的形成。
  • 無害的腸道細菌如何引起致命的血液感染?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院和診所的醫務人員就因為有些病人開始發展成致命的血液感染而感到擔憂。經過調查,醫院的研究小組確定罪魁禍首是腸球菌。這讓醫學界感到意外,因為在此之前,這種細菌被認為是生活在人類腸道中的許多良性細菌之一。不知何故,細菌已經進化到從腸道進入血液系統,並在那裡茁壯成長。  腸球菌不僅能很好地對抗免疫系統,而且還具有耐藥性,甚至對醫院使用的清潔劑也毫無反應。醫院的研究小組沒有更深入地研究該細菌是如何以及為什麼進化的,只專注於將細菌從醫院清除,他們很快就通過更換清潔劑做到了這一點。
  • 兩篇Science揭示細菌的觸覺反應
    儘管從傳統意義上講,細菌沒有感覺器官,但是它們仍然善於感知它們的環境。這是因為細菌具有觸覺。細菌會對表面接觸產生觸覺反應,從而導致細菌牢牢地固定在表面上。如今,在兩項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中,兩個不同的研究團隊從不同的方面研究了細菌的觸覺反應。
  • 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感染,不容小覷!
    病毒感染易繼發細菌感染,發生率逐年提高 縱觀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不同時期相關研究均提示流感病毒感染後易繼發細菌感染。 另外一項收集2009-2015年間(包含2009、2010、2014、2015共4次流感流行)重症監護病房的2901例病例,對其進行細菌、病毒檢測發現,重症流感病毒感染混合細菌、真菌感染發生率逐年提高[2]。 此外,冠狀病毒感染也易繼發性細菌感染,且重症感染檢出率高。
  • Science:揭示麻疹病毒感染引起免疫失憶機制,突顯疫苗接種的重要性
    他們發現麻疹病毒清除了11%~73%的不同抗體,這些抗體可以保護人體免受病毒和細菌的感染---從流感病毒到皰疹病毒,再到導致肺炎和皮膚感染的細菌,這就意味著這些抗體讓人體對這些病原體產生免疫力。Elledge、Mina及其同事們發現那些在麻疹病毒感染中倖存下來的人會在重新接觸到其他病毒和細菌後逐漸恢復以前對它們產生的免疫力。但是由於此過程可能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因此人們在此期間仍然容易受到這些感染引起的嚴重併發症的傷害。
  • Med Hypotheses:厭食症的罪魁禍首:細菌感染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4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厭食症是致死率最高的心理疾病,而且我們目前對引發這一疾病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知之甚少。來自英國的一個研究組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稱厭食症實際上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而非簡單的心理異常。同時,他們認為慢性疲勞症與過敏性腸綜合症的發病也許有著相似的原因。"心理因素當然很重要,不過它作為主要因素的證據不夠充分",研究者們說道。該文章發表在《Medical Hypotheses》雜誌上,正如其名,這一想法也僅僅是一個假說,還需要進一步的證實。
  • 日本醫院感染超級細菌事態升級 新增4人死亡
    據日本共同社9月8日電 有關日本帝京大學醫院(東京都板橋區)部分入院患者在院感染多重耐藥不動桿菌(「超級細菌」)一事,院方8日公布了最新統計結果,感染者從最初的46人增至53人,其中4人已經死亡。院方承認「死亡可能系感染細菌所致」。據悉,帝京大學醫院目前已停止接收急救患者或新患者住院。
  • Med Hypotheses:厭食症的罪魁禍首:細菌感染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4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厭食症是致死率最高的心理疾病,而且我們目前對引發這一疾病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知之甚少。來自英國的一個研究組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稱厭食症實際上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而非簡單的心理異常。同時,他們認為慢性疲勞症與過敏性腸綜合症的發病也許有著相似的原因。"心理因素當然很重要,不過它作為主要因素的證據不夠充分",研究者們說道。該文章發表在《Medical Hypotheses》雜誌上,正如其名,這一想法也僅僅是一個假說,還需要進一步的證實。
  • 吳孟達因細菌感染致心臟急速衰竭
    現年六十幾歲的吳孟達,早前因細菌感染致心臟急速衰竭,心臟功能僅餘三成多,被急送入重症治療病房,更兩度傳出死訊。休養了大半年的他,早前在於酒店接受訪問細談病況。  誘發心臟衰竭的原因  一、感染:可直接損害心肌或間接影響心臟功能,如呼吸道感染,風溼活動等。  二、嚴重心律失常:特別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陣發性心動過速等。  三、貧血、妊娠、分娩、過多過快的輸液、過多攝入鈉鹽等可增加心臟負荷。
  • 浙大連發2篇Science論文,聚焦近日Science期刊精華
    兩篇Science:揭示共生細菌在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發育中的作用 doi:10.1126/science.aax6624; doi:10.1126/science.aaw2719; doi:10.1126/science.aaz4014 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
  • 癌症患者化療後,防止感染,謹記這8件事,避免病情加重
    ,所以感染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兇險的症狀。牢記以下八點,對防止加重癌症病人病情至關重要!四、堅持正確用藥患者化療後,要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定時定量服藥,藥物不夠時要提前去醫院開藥,不要空腹吃藥,以免加重副作用。也不能隨便吃別人的藥物,哪怕是一樣的也不行。用藥期間如果出現了副作用,要及時如實告訴醫生。
  • 為消滅登革熱,澳科學家用身體餵養幾千隻感染細菌的蚊子
    一種稱為沃爾巴克氏體的細菌被選中為「天之驕子」,由此開啟了一場「以蚊治蚊」的戰鬥。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是一種寄生在細胞內的細菌,它的宿主主要為節肢動物和一些線蟲,不會感染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科學家認為,世界上60%的蚊子都有可能感染這種細菌。其實,利用沃爾巴克氏體消滅登革熱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養出一群蚊子,來消滅另一群蚊子」。
  • Sciencealert:血型與感染風險聯繫很脆弱,O型血不能預防感染
    據Sciencealert報導,近期《血液學年鑑》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O型血的人在面對新冠病毒感染時較其他血型有一點優勢,但這點聯繫很脆弱,不能作為評估感染風險的證據,不足以預防感染。
  • GUT: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胞內菌感染可以介導宿主細胞分泌性外泌體(exosome)的改變,外泌體通過其攜帶的蛋白質、核酸、脂質和代謝物等發揮細胞間通訊功能,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近年來,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在癌症中的作用被明確和解析,瘤內細菌感染性外泌體的分泌及其對腫瘤的作用還是一新領域。
  • 在海邊感染「吃人肉細菌」!福建男子差點截肢!
    走在海邊被竹子劃傷腳豈料傷口越爛越深誘發了膿毒血症,差點被截肢原來,寧德六旬依伯老王感染了有「吃人肉細菌」之稱的「創傷弧菌」這種菌的「殺傷力」甚至可致命小傷口誘發大感染老王住在海邊。經過系統治療,老王的病情仍在加重。寧德醫生趕緊將他轉診到福建醫大附一醫院的急診醫學中心。該中心重症監護室(EICU)外科團隊發現,老王的右下肢軟組織感染嚴重,已經導致了膿毒血症,病情進展很快。
  • 大媽被海蝦刺破手指後不治身亡 就因為感染了這種細菌
    醫生表示,患者是感染上了海洋創傷弧菌,該細菌是一種相對罕見且十分兇險的細菌,感染後48小時內死亡率超過 50%。  六旬大媽因一隻海蝦喪命  近日,家住灌南縣的王大媽在家裡清洗海蝦時,右手中指不小心被蝦尾刺破了,當時王大媽感覺到很輕微的刺痛,根本沒有把這當回事。不料,1天後,王大媽的右手中指開始腫脹疼痛,起初也沒有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