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三年來最好的業績。」交行董事長彭純在該行年度業績會開場時如是說。
這家資產規模愈加接近10萬億的國有大行,去年迎來新一屆領導班子。管理層交替後的首個年度,該行實現淨營業收入2130.6億元,同比增長8.4%;實現淨利潤(歸屬於母公司)736.3億元,同比增長4.9%。
3月29日,交通銀行在上海召開2018年業績發布會
3月29日,交通銀行同步在香港召開2018年業績發布會
先通過一組數據勾勒該行2018年經營業績:
1、累計投放超過萬億元:貸款新增2750億元,增幅6%,其中2/3以上增量投向零售;收回移位再貸6337億元;新增地方債投資1387億元;全年淨息差水平逐季提升;
2、普惠金融貸款快速增長:普惠金融「兩增」口徑貸款餘額增長近30%;四季度小微貸款利率比一季度下降1.1個百分點;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增長73%;
3、資產質量穩定向好:不良率連續8個季度穩定在1.5%左右水平;逾期貸款、逾期90天以上貸款繼續實現「兩逾雙降」;不良貸款偏離度從年初的112%不斷下降至87%;撥備覆蓋率創近四年新高;
4、資本充足水平提升:在沒有外源資本補充的情況下,資本充足率提升至五年來最高水平,體現出業務轉型的成效。
在業績發布會上,交行還揭開了深化改革後,該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下的激勵措施。據彭純透露,職業經理人擴充到高管層,董事會人事薪酬委員會按市場化原則考核三個業務板塊總監;參照中央企業負責人任職激勵的制度對經營二級機構的約70位主要負責人實施了首期任期激勵方案。「職業經理人除了基本薪酬和績效工資外,首期每人授予2萬股的任期激勵,其中20%由個人出資,80%由公司從二級市場購買,鎖定期4年。」彭純表示。
此外,截至目前,六大國有銀行2018年業績全部出齊。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六大行共實現淨利10611.41億元,日賺29.08億元。工行賺錢能力依舊居於首位,日賺超過8億元。剛進入六大行之列的郵儲銀行,淨利增速最高,達到9.71%。
「正積極做好理財子公司開業申請準備」
去年5月底,交行通過董事會議案,擬出資不超過80億元全資發起設立交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這也是第一家發布公告籌建理財子公司的國有銀行。
此後,該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建申請於今年1月4日獲批。目前籌建進展如何?交行副行長呂家進表示,交行正在積極做好理財子公司開業的申請準備工作,目前已基本具備向監管部門報送開業申請的條件。
呂家進透露,該行理財子公司開業申請準備工作包括五大方面內容:
一是完善理財子公司治理體系。總行黨委已經研究理財子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的人選,總行理財子公司籌備領導小組也召開了相關會議,並召開了理財子公司第一次董事會,針對申請開業的相應文件進行審議;
二是全面啟動理財子公司IT系統建設。按照全面布局、分步實施的系統規劃原則,開展理財子公司獨立的IT系統建設;
三是建立健全理財子公司制度體系。目前已完成包括治理制度、管理制度、業務制度等在內的114項制度起草工作;
四是充實人才隊伍。面向行內外招聘人員,充實人才儲備,尤其是在財務管理、科技開發、估值分析、信息披露等方面重點充實;
五是對存量業務開展分類和審計工作。提出了分類處理的意見。
呂家進表示,2019年交行將做好資管業務在過渡期內的轉型發展,並同步推進理財子公司的建設工作,使資管業務、理財子公司建設同步取得良好發展。
當被問及「未來資管中心與理財子公司的關係」時,呂家進表示,交行資管中心與理財子公司是委託管理的關係。
呂家進表示,經過同業交流和監管溝通,現在基本上允許雙線管理的模式,一些銀行是採取資管部門、理財子公司同步並行運行,交行考慮的是把行內資管中心的部分職能委託給理財子公司。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有利於先行人員做好新業務開辦和存量業務管理,還有利於人員節約,更有利於加快理財子公司的籌建。」呂家進說。
截至去年末,交行表外理財產品餘額達7696.7億元,較年初增長11.8%。其中,淨值型理財產品日均規模增加356.2億元,淨值型理財日均規模佔表外理財比重提升近5個百分點至15.5%。
債券資產佔比近1/4,資金業務稅前利潤大增82%
按照業務板塊劃分,交行公司金融業務、零售金融業務去年淨經營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5%、14.7%,但公司和零售都不是業績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
數據顯示,該行資金業務板塊去年稅前利潤同比大增81.9%至208.3億元,對全行稅前利潤的貢獻度提升超過10個百分點,達24.2%。在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稅前利潤同比下滑的情況下,對全行利潤正增長提供重要支撐。
對此,交行業務總監(同業業務板塊)塗宏表示,資金業務板塊業績增長較快,主要是負債端、交易性收入、資產配置三方面的貢獻較大:
首先,去年交行包括同業存款、同業拆借、央行借款和債券發行在內的資金業務負債規模增長較快,隨著市場資金價格大幅走低,加上該行這部分負債期限較短,對利率敏感性較強,負債端對整個資金業務做出較大的利潤貢獻;
其次,資金業務中的交易型業務利潤貢獻較大,去年交行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前提下,抓住機遇,對利率、匯率的波段性操作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交易性金融資產增長較快,交易型業務收入也同比增長123%;
再次,是來自於地方債配置方面的利潤貢獻。財政部8月中旬發文,對地方債發行給出40BP指導價,而交行地方債配置近萬億規模,全年新增地方債配置也比較多,即便今年1月地方債發行票面利率由下限上浮至少40BP調整為25BP,但利潤空間仍然比較大。
數據顯示,去年末交行投資類資產規模超過2.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6%,投資收益率為3.58%。其中,該行投資類資產增量以債券投資為主,全年債券投資增加2582億元,債券投資資產在全行總資產中的佔比也進一步提升至24.9%。
交行表示,未來集團在債券投資方面,將繼續以地方債和國債為主要配置品種,維持政策性金融債規模,並適當增加高評級信用債投資規模,密切關注存續期違約風險。
深改持續推進:去年實施首期任期激勵方案
2015年6月,交行深化改革方案獲國務院批准同意。此後四年,「深改」也成為交行經營的關鍵詞之一。
「我們一直在推進」,交行董事長彭純在回答券商中國記者提問時表示。他也透露,今年交行「深改」推進的重點包括人才引擎、科技賦能、風險保障三方面。
首先是以人才為引擎,推動幹部人事制度考核。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
這包括兩個核心內容:一是職業經理人擴充到高管層,由交行董事會、人事薪酬委員會按照市場化機制考核三個前臺業務總監;二是參照中央企業負責人任期激勵制度,交行去年對經營二級機構的約70位主要負責人實施了首期任期激勵方案。
「職業經理人除了基本薪酬和績效工資外,首期每人授予2萬股的任期激勵,其中20%由個人出資,80%由公司從二級市場購買,鎖定期4年。」彭純透露。
其次是科技賦能,推進集團智慧化轉型。以打造數位化、智慧型交行為核心,去年5月交行啟動了新「531」工程,目前正在推進29個重點項目,實現科技引領全行發展。
數據顯示,交行去年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長6.1%。「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一是信息科技投入在全行營收中的佔比要從目前的5%左右,逐步提升到10%以上,二是近期啟動了金融科技人才萬人計劃,要將金融科技人才佔比從目前的5%左右提升到10%以上。」交行行長任德奇表示。
再次是風險保障,推進授信風險體制改革。彭純表示,「這項改革一直在推進,今年是我們的重中之重。」
「希望通過這項改革,建議一個較完善的、以委員會為核心的前瞻性風險決策體系,夯實全覆蓋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全集團統一的風險監測、計量、處置和監督體系,提升集團風險管控能力。」彭純說。
「兩化一行」戰略新內涵
去年底,交行也對2008年提出的「兩化一行」戰略的表述進行了調整:
由「走國際化綜合化道路,建設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一流公眾持股銀行」變更為「走國際化綜合化道路,建最佳財富管理銀行」。
戰略新內涵的背後,也是這家百年老店對戰略方向和實施路徑的再定位。交行管理層表示,戰略新內涵是順應新的形勢,因時而變,體現了傳承中發展的原則:
戰略新內涵的落腳點,由「一流公眾持股銀行」轉為「最佳財富管理銀行」,實質上是由自身視角到客戶視角的轉變,更加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聚焦最佳財富管理銀行建設的目標。
彭純表示,在這個基礎上,交行對戰略新內涵的實施路勁進行勾畫安排,提出了「186」戰略施工圖:
「1」,是突出「建最佳財富管理銀行」目標,設立財富管理戰略推進委員會;
「8」是八項保障措施,包括客戶至上、「兩化」道路、「雙輪」驅動、「雙線」協同、科技賦能、人才引擎、風險護航、家園建設;
「6」是「三增三降」六項經營策略,包括增有效客戶、增核心負債、增轉型收入、降風險成本、降資本佔用、降運營成本。
「這個施工圖上承戰略目標,下接地氣,特別是在基層如何落實全行戰略方面有具體的安排。」彭純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