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出去,我最反對當全職太太。」
張桂梅一席話,將她推上了熱搜。
張桂梅是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發起人,為了讓大山裡的女孩們能上高中,曾拖著病軀,像乞丐一樣沿街募集。
有1804個女孩在她的幫助下走出大山,走進大學,改寫命運。
這些女孩懷有著感恩之心,很多人從華坪女高走出來後,在有能力的時候會捐一筆錢給母校。
一天,一位結婚生子在家做全職媽媽的學生帶著孩子老公回母校捐款,張桂梅卻說:「滾出去!」
張桂梅擔心全職媽媽抗風險能力弱,幾年的家庭勞動換來的是與社會脫節。
張桂梅嘴硬心軟地表達一個觀點:「做全職太太,是一場豪賭。」
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在《成為母親》一書中寫道:「研究母性的社會生物學家赫迪告訴我們,做母親會碰上的一切,都和取捨與選擇有關。」
養育孩子和工作時間出現衝突,很多媽媽選擇離職成為全職媽媽。選擇當全職媽媽那刻起,與自己的社會身份就有一定程度的割裂。
與社會的割裂,造成工作技能的下降,等孩子3-6歲時,全職媽媽群體出現回歸職場的高峰期,她們才發現,自己只能找到基礎類工作。
《奇葩說》曾有個辯論話題:高學歷女性做全職太太到底浪不浪費。
正方認為:高學歷全職太太是在浪費國家的教育資源和別人的求學機會,這就好比「你是站在茅坑裡奶孩子,卻令很多人站在茅坑外面拿著稀缺的號碼牌」,真浪費。
反方認為:高學歷女性完全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繼續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推動家政學、夫妻關係學的發展等。
現實是,「不幸福」幾乎是全職媽媽的心理傳染病。
Friedan在《女性的奧秘》一書中試圖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那些受過良好教育、家境優越、婚姻美滿的中上層階級家庭主婦過得不幸福?
有錢有閒的富太太在全職生活中,尚覺得不幸福,貧賤百事哀的普通全職媽媽只怕覺得更不幸吧。
365天帶娃、幹家務全年無休,但她的工作價值並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認可,丈夫輕飄飄的一句「你不就在帶個孩子,做個家務嗎,能有多累」就能擊垮全職媽媽對家庭付出的所有成績。
在中國成為全職媽媽,需要承擔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社會不認可她的價值,想要重返職場也困難重重。
其實,只要社會承認全職媽媽的價值,認可全職媽媽也是一份工作,全職媽媽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
以日本為例,全職媽媽是非常有地位和保障的。生養孩子的費用,家庭只需承擔一半,另一半由政府承擔。而且日本孩子的教育和醫療幾乎是用花錢的。
不僅如此,日本政府每個月還給有孩子的家庭發錢。
全職媽媽也不用向丈夫伸手要錢,日本大部分公司會將丈夫薪水一半直接打入全職太太帳戶。就算離婚了,男方也要給女方高昂的撫養費,甚至妻子可以分得丈夫的養老年金,以保障未來的生活。
同樣,在美國法律傾向保護女方,理由是婚後女方對家庭的貢獻明顯大於男方。離婚後,工作的男士除了要支付孩子的撫養費,還要支付前妻的贍養費到她再嫁為止。
我們不敢當全職媽媽,是因為實在有太多可憐女人向我們展示了全職的無助、無可奈何,如果社會和家庭能給全職媽媽更多理解和包容,張桂梅就不會對那位學生說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