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桂梅校長的一條視頻引起了廣泛爭議,很多朋友問我怎麼看。
視頻中,張校長直言不諱地輸出著她的價值觀:
「女人必須要對自己狠。」
「我最反對當全職太太。」
「不要相信男人。」
她有個學生叫做黃付燕,曾經和丈夫抱著一歲的女兒回母校捐款,張校長一聽她不工作在家當全職太太,立即把她趕了出去。
當著她丈夫的面,說了很重的話:
「滾出去!」
黃付燕哭著說:
「張老師你是不是看不起我?」
張校長不留一點情面地說:
「是,我是看不上你。」
看了這段視頻,我心情複雜難以形容。
講真,如果換了任何一個人如此對待全職太太,我都會火力全開懟得他生活不能自理。
但是面對張桂梅校長,看著她飽經風霜的臉和纏著紗布的手,我卻一度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心疼張校長,心疼黃付燕,也心疼中國的全職太太。
張桂梅校長,不是一名普通的校長。
她對學生的感情,也絕不僅僅是普通校長對學生的感情。
1996年,張桂梅丈夫病逝,無兒無女,隻身一人來到麗江執教,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
在大山裡,她目睹了太多女性的悲劇。
健康女嬰被遺棄、女孩被迫早早嫁人、家庭婦女遭受家暴、無盡的貧窮、無望的人生。。。
她的學生們,有的大冬天穿著一兩塊錢的涼鞋;有的晚上抓一把米放在熱水瓶裡,這就是第二天的早飯;有的一分兩分地湊出書費,最大面值是五毛錢。。。
張桂梅明白,這些女孩要想改變命運,走出大山,教育是絕無僅有的那條道路。
從2002年到2007年,張桂梅所有的寒暑假都花在了「乞討辦學」上,四處募捐,受盡白眼。
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建成,條件艱苦得難以想像。
因為沒有圍牆,男教師只能住在樓梯間,夜間還要負責巡邏,幾乎24小時都在上班。
建校時的教職員走了一半。
張桂梅以驚人的毅力堅持了下來。
她的收入80%都用於學校的建設和教育支出,給老師各種補貼。
她自己不眠不休,不僅處理學校各種事物,還出面解決學生的家庭事務,把女孩們一個一個從逼迫她們輟學嫁人的手中搶奪下來。
她是所有學生的母親,以柔弱的病軀擋在命運之前,保護她們逃脫魔掌,贏得自己的人生。
2018年高考前夕,張桂梅多病並發,住院搶救。
病危之際,她拉著縣長的手說:
「你能不能給民政部門的人說一下,把我的喪葬費提前預支給我用一下,我要親眼看著這些錢,都用在孩子們身上。」
就是這樣一個不要命的人,帶著一批又一批女孩不要命地刷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2019年高考,華坪女高本科率82.37%,一本率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
要知道,來這所學校的都是家境極度貧寒、實在走投無路、學習基礎極差的孩子啊!
她們終於走出了深山,迎來了人生的第一道曙光。
有人在形容張桂梅時,用到了「油盡燈枯」四個字,對應她消瘦的體態和枯槁的面容,竟是如此貼切。
這十幾年來,這個女人付出的血和汗,早已不是常人能夠想像。
所以,她在視頻中說的那番話是出於怎樣的語境,也並非常人可以體會。
這世上絕大多數校長都知道怎樣面對記者的鏡頭,怎樣擺出四平八穩的姿態,怎樣迎合政治正確,怎樣把話說得滴水不漏,讓所有人都喜歡。
只有她,毫不隱藏自己的失望、焦灼和心痛,也毫不避諱地表達自己的偏見。
是的,那是偏見。
但是住在大山深處,這種偏見如同坐在井底見到的天空一隅,是一種宿命的必然。
誰不想自由翱翔,擁抱整個天空?
可對於沒有翅膀的人來說,自由兩個字,太沉重太奢侈了。
對於全職太太,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有過很多討論。
全職太太的社會價值和家庭價值毫無疑問,不容置疑。
可是我們的討論是基於個人選擇之上的,無論是留在職場繼續拼事業,還是回歸家庭照顧孩子,雖然兩難,但終究是有選擇。
選擇職場的,大後方還有老人和保姆;選擇家庭的,也都過得衣食無憂。
我們取捨,是為了一個更優的解決方案,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
但是,去跟張桂梅校長還有那些拼盡全力才走出深山的女孩子們去談選擇和取捨,我們有資格嗎?
我們高高在上何不食肉糜的樣子,透著無知和殘忍。
這些女孩子一路走來,處處布滿荊棘,不能回頭,回頭就是深淵。
城裡的姑娘哪怕失業失婚,也還有殷實的娘家,廣泛的人脈,寬闊的眼界,和迅速適應社會的能力。
山裡的姑娘擁有的,卻只有來之不易的、踩著鋼絲一般的人生。
我們眼裡的一小段彎路,對她們而言卻可能是萬劫不復的絕路。
張桂梅對全職太太的評價,聽起來觀念陳舊,卻是句句肺腑。
當那些由她嘔心瀝血傾盡所有才送出大山的女孩們,眼看著就要鬆開扼住命運咽喉的手,將自己的幸福當做賭注,她怎麼能不急,不痛,不怒?
如果沒有最深切的愛,那句「滾出去」是決然不會脫口而出的。
愛恨交加、用心良苦,都在這三個字中。
十幾年艱難辦學的經歷早已把堅毅溶入了張桂梅的血液之中,她的語言嚴厲如刀。
但她的心底卻有著不易察覺的柔軟。
對於黃付燕,她不是不心疼。
她提到了黃的夫家條件不好,提到了兩人在上海打拼買不起房,提到了孩子沒人帶保姆又請不起,現實的無奈,她都知道。
這就像,她清楚地知道黃歌唱得很好,如果往藝術方面培養會有更好的發展。
但是她更清醒地意識到,正如黃當年只有笨拙地刷題高考這一條路,如今也只有自立自強拼殺職場這一條路。
大山裡的女孩沒有完美的人生,她們只能咬碎牙關一路狂奔。
張桂梅的語境,很多網友不懂,黃付燕懂。
接受採訪時她說:
「張老師話醜理正,她是從我們的立場去說的。」
後來她考上了特崗教師,和丈夫回到貴州,在貴州安順普定縣一所鄉村小學做特崗教師。
這個淳樸感恩的姑娘,不僅沒有辜負張桂梅的一片苦心,還和她走上了相同的道路,把希望帶給更多的孩子。
這個故事令人潸然淚下,可是帶給我們的除了感動,還有深深的憂慮。
看到這個看似完美的結局,我最想知道的問題是:
那個孩子呢?
普通教師的工作量有多大已經不難想像,更何況黃付燕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是從張桂梅身上獲得的。
張桂梅無兒無女,可是黃付燕有孩子。
這個故事最難解的地方就在這裡。
不能當全職太太,也不能丟下孩子,既要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也不能對孩子的命運放任自流。
貴州是黃付燕的婆家所在,我們暫且推測,年幼的孩子由婆家幫忙照看。
這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老人健在、老人有精力照看孩子、沒有太多家庭矛盾。
這些都不是黃付燕一個人可以決定的。
看似獨立的職業女性,仍然有一部分幸福需要寄托在別人身上。
這才是整個故事最扎心的地方。
大山的女兒黃付燕雖然是個極端的個例,但她所代表的中國女性卻是相當普遍的。
三歲以下的孩子誰來照管,這是一個社會性難題。
保姆請不起,託兒所數量少且問題多多,老人帶孩子成了一種默認選擇,似乎理所當然。
我們幾乎就忘了,不是每家都有身強力壯的老人,不是每個老人都有心有力帶孩子。
至於什麼,老人該不該有自己的生活,老人的育兒觀念能不能跟上時代,這都是另一個語境的問題了,在這裡提出來同樣太過奢侈。
可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個女性的職場黃金期遠遠短於三年。
和那些熱愛家庭生活、對職場無心戀戰的女性相比,職業女性到了生育期更為痛苦糾結。
畢竟沒有多少人可以像顏寧那樣灑脫地宣布獻身科學,對婚育這些凡塵俗事說不理就不理。
也沒有多少人可以像楊麗萍那樣,用傳奇般的事業建樹堵住悠悠眾口。
絕大多數職業女性都是普通人,也要過普通的家庭生活。
黃付燕被罵「滾出去」的時候,試問她有什麼錯?
生兒育女有錯嗎?請不起保姆只能自己在家照看孩子有錯嗎?
這樣的全職太太真的應該被看不起嗎?
黃付燕的眼淚為自己而流,也為千千萬萬中國女性而流,她們真的太難了。
如果說黃付燕代表的是低配版的全職太太,那麼《三十而已》中的顧佳和《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就是中配版。
真正高配版的全職太太們並不會承認自己是全職太太,她們不是在做投資,就是在搞慈善。
我們幾乎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會給全職太太們安排上無比糟心的結局,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不言而喻。
的確,在中國,你不能鼓勵一個姑娘去當全職太太,因為真的危險。
顧佳羅子君們尚會被拋棄,黃付燕們更加沒有底氣。
可是,當一個社會容不下全職太太的時候,同樣非常可怕。
我們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去爭取男女平等,去爭取女性選擇的權力,不是為了把所有女性都逼上同一條路。
更可怕的是,這條路在中國叫做:事業家庭兩不誤。
女人一心搞事業也是不行的,走路帶風的唐晶一樣不受待見,一樣有肉眼可見的下場。
最近恆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提出了放開三胎的口號,我國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亟待解決。
這一振聾發聵的呼聲卻遭到網友群嘲:三胎?三個輪胎嗎?
我的心情非常矛盾。
一方面,同樣是學經濟的,我當然明白人口老齡化、失去人口紅利對我們國家意味著什麼。
可是另一方面,在一個連全職太太都不能被坦然接受的社會裡,誰能去「事業家庭兩不誤」地生養三胎?
我們有全世界最聽話的老百姓,生孩子這件事聽國家的,說計劃就計劃,說放開就放開。
我們也有世界上最有奉獻精神的老人,買房首付可以說出就出,接送孫輩可以風雨無阻。
可我們的女性卻是最沒有安全感的。
婚姻法保護不了女性,勞動法保護不了女性,社會輿論卻總是不放過女性。
不結婚是錯,不生育是錯,不工作是錯,孩子沒有教育好也是錯。
在上回討論女性後悔生育的話題時,我的一位老讀者提出了疑問:
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是不是受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過於個人主義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兩看。
一方面,追求個人幸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就好比我們現在看看隔壁的北韓,就知道我們更愛今天,再也不想回到過去那個年代了。
另一方面,追求個人幸福不等同於不生育,不生育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作出這個決定甚至比生育更難。
為了追求個人幸福不生育的人始終是少數,真正阻礙生育率的是高昂的生育成本。
也許你不知道,在人均收入最高的北京上海,生育率卻是全國最低,上海的生育率甚至是全球最低。
有人算了一筆帳,從懷孕到孩子大學畢業,一個上海家庭的經濟支出約一百萬左右,這還是最低標準,前提是沒有通貨膨脹。
那麼三胎就是三百萬嗎?
不,三胎還需要更大的房子,和一個全職太太。
全世界最有奉獻精神的老人也照顧不了三個孩子,你不能指望他們永遠不老,永遠不病。
事實上,在我的上海朋友中,願意生二胎的都極少,一個孩子就已經讓一個家庭傾盡全力,請注意,這裡指的不僅是財力。
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女人咬咬牙還能事業家庭兩頭照顧,如果有了兩個甚至三個孩子,幾乎就意味著至少有兩三年需要回歸家庭。
更要命的是,可能無論你多麼愛孩子,對生活多麼滿意,在別人眼裡,你都是活得窩窩囊囊、隨時會被老公拋棄的家庭婦女。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誰能甘心?
更年輕一點的姑娘,甚至連婚都懶得結了。
既然女人對家庭的付出被認為沒有價值,那麼還要家庭做什麼?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要靠整個社會的努力。
我們養育的不僅是「媽媽的孩子」,也是「社會的孩子」,他們是建設國家的勞動力,也是發展經濟的推動力,他們是人口紅利本利。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曾經從法律層面到福利層面,全面比較過中德兩國關於婦女保障和生育鼓勵的政策。
但是立刻有人說,沒什麼好比的,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我當然知道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可我絕不甘心中國永遠做一個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女性所擁有的一切,我希望我們國家的女性也能擁有。
甚至在我眼裡,德國也還遠遠不夠完美,遠遠沒有解決生育成本過高這個全球性難題。
三歲以下兒童的託管問題仍然困擾著德國女性,擠壓著她們的生育意願。
生育孩子帶來的生活質量下降在德國也同樣不可避免。
以中國目前的條件,自然有更長的路要走,尤其是福利方面,短期內不可能有太大動作。
但是至少需要知道方向在哪裡,走出第一步。
法律的保障、觀念的轉變、歧視的消除,都是我們可以走出的第一步。
張桂梅校長的言論,我們普通人沒有資格去評判。
她提醒女性自立自強、居安思危,也完全無可厚非。
但是我很擔心,由此而引起的對全職太太的偏見,會讓我們努力多年的平權運動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中國女性從事工作的比例和從事家務的比例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
中國女性是全球最勤奮的,也是辛苦的,沒有之一。
可是她們為什麼要居安思危,為什麼永遠沒有安全感?
不是努力不夠,而是保障不夠啊朋友們!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致力於解決系統的問題,而不是告訴每一顆螺絲釘,你要自強不息。
只有解決了系統的問題,社會才能更高效地運轉起來。
也許放開三胎的政策能夠奏效、老齡化問題得以解決,需要等到我們和全職太太和解的那一天。
等到「全職太太」這個詞不再成為話題的那一天。
轉載請註明來源「女子無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無才姐,侵權必究。如需開通白名單,請聯繫小助手微信:wucai6de01。
我知道你「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