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位受人尊重的張桂梅校長嗎?
最近她又上熱搜了。
因為一番話直接燃爆了網絡。
在一次採訪中,她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學校裡的一個女生畢業後,帶著老公,抱著孩子來到學校捐款。
這原本是好事,學生知恩圖報。
但張校長一見就生了氣,還當著女生老公的面毫不留情地喊她「滾出去!」。
只因現在的她全職在家,沒有工作,吃穿用的包括這次的捐款也都是老公賺的錢。
在視頻中:
「女生問張校長,是不是你嫌棄我沒能力?
張桂梅直言:是,你出去。
「家庭那麼困難,我們把你供到現在。你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你看男的在外面找小三的多少啊?把你甩在那個地方。你原來那麼有水準,結果當起了全職太太。
男的回家什麼都是現成的,他還會找別人,因為你和他時間長了沒有共同語言了,完全沒有了。
你被社會所淘汰了。他回家跟你沒啥好說的了,他的事業你也沒辦法幫忙,就連出主意的能力你都沒有了。
整個把你控制在原來的水準上了,磨來磨去,連原來的水準都沒有了。」
「所以我最反對當全職太太了。」
張校長的話簡單直接又粗暴。
這讓很多人感覺不適,認為張桂梅太偏激,「對男性有著敵視態度」。
還有的人則認為這才是真女權,「全職主婦」就是不該存在的存在。
一時間眾說紛紜。
真相或許應該從張校長以及她所創辦的這所免費女中說起。
有句老話: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而不在乎真相。
這裡是雲南西部最窮的地區之一的麗江市華坪縣,當年,張校長從故鄉東北來到這裡支教,便再也沒有回去。
這裡的人們貧窮且偏見,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讀書無用論盛行,尤其是對女孩。
哪怕她們再會讀書、再想讀書,最後也不得不在十多歲的年紀就輟學在家、早早嫁做人婦,最終成為一臺生育機器,人生再無其他可能。
張校長不忍大山裡的女孩們的人生就這樣被蹉跎,於是她嘔心瀝血,甚至是積勞成疾,用半生的心血辦起了中國第一所免費公辦女高。
學生大多都是張桂梅硬拉來的,她千方百計說服學生父母,四處奔走,上學免費,才讓本無出路的女孩子們能有機會在學校讀書。
儘管教學水平薄弱、生存環境閉塞。
還有太多窮且無知的父母,在等著女孩兒回家掰苞米、或者早早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年齡稍微大點,還能嫁人換彩禮!
但走出去,上大學,是這些大山裡的女孩唯一的出路。
她們沒有退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
最終,12年的時間,在張校長的努力下,華坪女高有近兩千名的貧困女孩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學,甚至讀上了名校,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張校長正是因為深知這些華坪女高走出來的孩子沒有後路,更是輸不起。
所謂愛之深,痛之切。
看到自己嘔心瀝血送出大山的女孩兒,讀完大學卻放棄了個人發展,安於在家庭中相夫教子,怒其不爭,直接怒斥「滾出去」。
看似是罵,實際上是心痛至極。
因為她清醒地知道,女人只能靠自己而活,而不是依靠男人。
雖然張校長的言論被人熱議。
但「全職太太」是蜜糖還是砒霜,卻只有個人自知。
當下女性的地位越來越被重視,但在主流觀念中,全職太太還是一個很難找到自身價值的身份。
由於日復一日,做的事又太過瑣碎、平常,累死累活不被認可。
家人看不到付出的辛苦,只認為是理所當然,是義務,不值一提。
沒有工資,沒有五險一金,對家庭的付出得不到保障,地位還不如保姆。
要錢花錢時,百般不情願,不吃不喝才滿意。
而如果做得不好,卻很容易被問責,你又不用工作,連個孩子也照顧不好。
知乎曾有人提問:孩子嫌棄媽媽在家不賺錢怎麼辦?
或許那一刻,孩子嫌棄的話如同凌遲,讓人心感鈍疼。
女人回歸家庭,放棄與外界的連接,無異於親手剪斷自己的翅膀。
十幾年前,同濟大學管理系畢業的葉愛玲是公司管理層叱吒風雲的女強人。
十幾年的全職主婦生活,不能在她的履歷上增添任何亮點。
相反,多年的職場空白,給她的重返職場之路亮起紅燈。
多年後,孩子長大了,當她準備重新工作時,卻發現她跟社會已經完全脫節,生活圈子越來越小,無法找到自己能勝任的工作了。
迫不得已,她選擇了做外賣騎手,因為這項工作只要能吃苦,並不需要太多的技能。
一心只為家庭付出,換來的卻是無盡的委屈與求全。
有人說,這世上最高風險的職業就是全職太太。
尤其在你自己人格不獨立、經濟不獨立的前提下。
正因為如此,全職太太也是有門檻限制的。
並不是所有的丈夫都有足夠的認知和修養去理解全職太太這個角色。
當你期待著一個靠譜的男人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候,那麼選擇做全職太太就是一場豪賭。
馬伊琍和姚晨主演過一部電影《找到你》。
影片中,最扎心的一個角色是朱敏。
和丈夫同為名牌大學畢業生的她,為了全力支持老公的事業,主動回歸家庭,做了全職太太。
每天起早貪黑地照顧一家人,眼看著老公的事業如日中天,孩子漸漸長大,但她的付出,老公卻全然沒有看在眼裡。
這個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的女人,最後,卻遭遇了老公的出軌,還被指控為精神病和經濟不獨立,無法獲得孩子撫養權。
最終只能被動接受這一切。
這只是電影中的劇情,類似的翻版更是屢見不鮮。
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從夢想著環遊世界,到陷於每天給孩子換尿布的庸常人生。
金智英不知不覺走上「生而為女性,就要承受這樣的人生」之路,成為他人口中的媽蟲。
儘管有一個對她不錯的丈夫,可她還是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最終被生活折磨得抑鬱病發。
其實張桂梅之所以會那麼強硬地對待自己昔日的學生,並非是要針對「全職媽媽」整個的群體。
她只是太清楚生為女人,有多麼不容易。
一個人,如果經濟上不獨立,慢慢地就會變成了思想上的不獨立,最後,逐漸成為了別人的影子,永遠沒有自我。
婚前一句「我養你」,離婚時一句「是我養的你」,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這個世界總太過於殘酷,只是你尚不自知而已。
卡耐基說過:「經濟獨立的女性自身帶著創造幸福的能力,她們不需要取悅和依賴男人,愛情和婚姻對於她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
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杭州一位媽媽在左右權衡之後,決定放棄自己拼搏多年的總監職位,回家做全職媽媽,專心教育孩子。
因為自己的孩子明年九月份就要幼升小了。
自家附近沒有好的公立學校,有一家私立學校教學質量不錯,但是學校希望父母一方是全職或者自由職業,這樣可以隨時配合學校教育孩子。
於是這位媽媽毅然決定回歸家庭,引發很多人熱議。
能做到總監職位,說明這位媽媽的能力很強。
能選擇私立學校,說明家境優越。
這位媽媽經濟獨立,有為自己決定買單的權利。
而如果只是一棵「菟絲草」,需要依附別人生存,無論做什麼,也需要看金主丈夫的臉色。
其實,很多人是因為各種原因回歸家庭,在他們看來這也只是一種工作的選擇。(貪圖安逸享樂者除外)
夫妻之間無論是誰在家,都只是分工不同。
我的一位朋友,儘管大部分時間待在家裡帶娃,卻並沒有與社會脫節。
發展著自己的小事業,始終讓自己有隨時掙錢的能力,憑著努力更是贏得一家人的尊重。
不是這個世界對她更友善,而是她從來不曾放棄自己。
所以選擇努力的方式遠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時代在變化,在財務自由的情況下,多種生活方式可供選擇。
不僅有「全職太太」,「全職奶爸」也已走入大眾視野。
45歲的夏駿已經當了10年「全職奶爸」,每天只做兩件事——做飯和帶孩子。
他在微博上這麼介紹自己:原IT「精鷹」,現全職奶爸、廚子、老公。
與其說是夏駿選擇做全職奶爸,不如說是整個家庭共同選擇了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這其中,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更是不可或缺。
當然,每個人的每段生活都是有階段性的。
所以不能把一個人在某個階段的選擇,作為判斷一個人優劣的標準。
不斷地學習成長,只是為了某一天的改變順其自然。
前段時間熱播的《三十而已》中,顧佳雖然是個全職太太,可她卻比某些職場女性更加厲害。
生了孩子後,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長,只能辭掉原來的工作,回家帶孩子。
但她並沒有放棄自我成長。
她幫著老公一起做公司,並且把煙花公司越做越好,甚至那個公司離了許幻山可以,離了她顧佳卻不行。
同時她還學習拳擊、瑜伽、烘焙……各種技能,讓自己忙起來。
她的人生不會允許自己真正做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全職太太,而是讓自己的價值無處不在。
這樣強硬的顧佳會與社會脫節?不可能。
她跟許幻山之間,反倒是有些女強男弱的感覺。
顧佳重新給全職太太下了一個定義:不是只有照顧家庭、孩子才叫全職太太,在這些事情之外,還能兼顧自己的事業,這才是真正的全職太太。
即便最後老公背叛了她,她堅定地選擇離婚,也不會擔心生活中的變故。
因為有底氣,無論從哪裡開始,她都不會畏懼。
這才是活出一個女人最高的境界。
華坪女高的校訓很振奮人心: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張校長這一路艱難地走過來,其實她真正想對女性說的話是:
人這一生,
一定要努力,
一定不能放棄,
一定要學會為自己負責,
一定要永遠把選擇權握在自己的手裡。
這也是這位智者的人生體悟。
所以鍵盤俠們脫離了這些女孩的現實處境去評判張桂梅校長的那番話,就是斷章取義;僅僅因為這一段話去轉而攻擊張桂梅校長,就更是一種主觀惡意了。
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裡有這麼一句值得深思的話:「一個女人有好丈夫支撐的場面,頓時身價倍增,丈夫一離開,頓時打回原形。」
所以當全職太太如果沒有自我的成長,在婚姻中成為靠別人養著的「寄生蟲」。
這樣的人遲早會被社會所厭棄。
而如果在提升自己價值放在首位,同時兼顧家庭,相比於把照顧家庭放在人生首位上更有意義得多。
一個女人面對婚姻、面對這個世界的底氣,都是靠實力撐起來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
「你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決定,千萬不要苟且滿足別人,包括父母、朋友、世俗……的期待。」
所以未來真正的婚姻生活是:事業各自闖,家庭各擔當,沒有無謂的犧牲和放棄,彼此熱愛又彼此尊重。
這樣的人生,才是張校長所希望看到的。
文:紫蘇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