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聽過這句話嗎?「我說大海很美,你卻說它淹死過人。」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但你對大海的畏懼,並不能影響我對它的喜歡。
作者丨末那大叔
來源丨末那大叔(ID:monadashu77)
「滾出去。
我最反對當全職太太。」
因為這句話,張桂梅被罵上了熱搜。
張桂梅是誰?
一位貧困山區的女校長。
在深度貧困的華坪縣,「窮」不只意味著缺錢,更多的是精神貧瘠。
女孩們連正常的生活需求都無法被滿足,更別提讀書。
仿佛一出生就被安排好,在與世隔絕的山溝中等死。
是張桂梅,四處「乞求」,組建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公辦女子高中;
是她,日夜翻山越嶺,幫助1804名女孩,考上本科,走出大山。
有一位成功擺脫貧困的女孩,心懷感激。
結婚後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學校捐款。
只是她家庭主婦的身份,把張桂梅狠狠戳痛了。
不離開大山,不讀書,到了年齡她也會結婚, 身為人妻,成為人母,然後過完一生。
可如今,拼了命轉了一圈,仿佛又回到了起點。
也許生活質量提高了,但她終究是依附家庭而活。
張桂梅的一番苦心,半生栽培,都被辜負了。
在我看來,張桂梅的霸道,並不是在否定全職太太的價值;
更像是一句怕女兒被人欺負的媽媽,恨鐵不成鋼的囑託。
憑著免費女高名額獲得「重生」的女孩,輸不起啊。
陪著女孩起早貪黑的是張桂梅;
為了女孩們的前途,幾乎付出生命,她都毫無怨言。
如今外人卻斷章取義,說她是專橫歧視。
道理何在?
極端有強大暴力性
斷章取義亦是如此
在這個「後真相」時代,人們總是在截取「片段」。
不顧前因後果地,抨擊與自己認知相悖的觀點。
尤其是那些被捧上神壇的人,一不留神, 又會被千萬隻手拽下,被無數口水淹沒。
就說張桂梅,這不是她第一次被人誤解了:
「這個女人,十幾年如一日,逼迫15-17歲的孩子們早上五點起床,十二點半睡覺。 然後她成為了大善人。」
言外之意是什麼?
——耽誤未成年人發育的張桂梅,憑什麼被誇?
說這話的人,我想他根本不懂什麼叫孤注一擲。
對於限制重重的人來說,能付出的只有時間。
「我們沒辦法,我們只有這個辦法。」
沒日沒夜的刷題,就是孩子們唯一的出路。
可惜,有些置身事外的看客們不懂。
比起理解,他們更會挑刺兒。
比如張文宏醫生不久前的一次發言:
「對於海外疫情蔓延地區,上學又不允許戴口罩的孩子, 早上家長就不要給他粥吃了,要喝牛奶吃麵包。」
講得明明白白,但有人還是只憑自己的想像去理解: 「喝牛奶不喝粥?
崇洋媚外,居心不良。」
無獨有偶。
類似的事情,鍾南山院士近期也經歷了一次。
他在論壇中的演講,被人歪曲並擴散成:
「複方板藍根,對新冠病毒有效。」
然而還有後半句,斷章取義的人沒有講:
「這離體內有效還很遠,白雲山藥廠作為內行人應該很了解。」
結果引起一部分人的謾罵和嘲諷, 以至於最後鍾南山院士不得不站出來澄清與回應。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極端的人太吵鬧, 以至於理性者的言論被淹沒了許多。
假象和謠言的傳播速度,總是超越真相。
不是理性的人太少
而是極端的人太吵
我一直對自己有個要求:
寧願質疑事實,也不先入為主地相信事實之部分。
既不必拿自己的認知,去判斷別人的觀點是否正確;
也沒必要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影響了自己的判斷。
我們當然都有權利選擇早餐到底是喝粥,還是喝牛奶;
女孩們也都可以為自己做婚後的人生規劃:要不要做全職太太。
但至少要在做決定前,想明白前路是什麼。
比如,做全職太太無異於是一場「賭博」,有運氣賭贏了,幸福一輩子;
倘若少了點福氣,賭輸了,需要再花很大力氣開始新的生活。
職業前景、潛力,甚至專業能力,都可能大不如從前。
如果想明白且能接受這些,大可以享受全職太太這個身份。
最後,我想與每個「在看」的你,分享張桂梅為華坪女高定下的校訓: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你最不需要的,就是針對別人的位置,來選定自己的立場。
面對只有一次機會的人生,你有責任慎重地選擇劇本。
- END -
末那大叔,勵志暢銷書作家,抖音時尚父子,新書《我們最好的時光》噹噹新書榜第一,私人微信:modash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