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世界上本不存在逆襲,但是當努力和方向碰撞出奇蹟的火花時,就會有人一飛沖天。我們的人生不談童話,不做空夢。我們靠的是自己為自己贏得精彩,贏得掌聲。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沒有強大的背景和千載難逢的機會,然而他們卻不曾說過放棄,旁人可以詆毀他們的成就,非議他們的出身,卻不得不為他們不顧一切的努力豎起大拇指。本篇小文章,我們簡單就來聊一聊大明王朝的一個勵志讀書人「張溥」。
張溥。出生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602,崇禎十四年去世,公元1641,年僅三十又九。他誕生在江蘇太倉的一個官宦世家,但是卻因是婢妾所生,不為宗黨所重,輔之家人遇之尤無禮,嘗造事傾陷詡之,從小便遭受各種的冷眼和虐待。甚至,有人當面侮辱他為」塌蒲屨兒」,意為「下賤人所生,永遠沒有出息。
可是年輕的張溥沒有被這些惡毒的語言打倒,他從小勤奮好學,為了記住書中的話,他總結出了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那就是讀書必手抄,抄過之後讀過即焚去,如此反覆七遍之多,冬天的時候,氣溫極低,他的雙手因為裸露在外面抄書而凍裂,於是便以熱水浸暖之繼續再練。這就是他學習中七錄七焚的佳話。後來他把自己的讀書室名為「七錄齋」,著作也題名為《七錄齋集》來以此時時刻刻激勵自己。
張溥雖然成長於風雨飄搖,政局動蕩的晚明時期,但他心中滿懷一腔熱血,立志為國家清除貪官毒瘤,振興大明。憑藉他的淵博的學識,崇禎四年(1631年),張溥通過科舉考試,選為進士,授庶吉士。天啟四年(1624年),張溥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經術,登明堂不能致君,長郡邑不知澤民」,所以聯絡四方人士,與郡中眾多名士成立文學社,主張「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命其名曰「復社」。復社的成員主要為全國的有志青年學子,春秋集會之時。聲勢浩大,《七錄齋集·國表序》中記載有復社活動的盛況「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復社不僅是個一個文學方面的學社,更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在那個封建的王朝,復社的思想甚至有一些關於改革政治,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的主張。
崇禎元年,公元1628,張溥為紀念以周順昌為代表的蘇州人民英勇不屈反抗魏忠賢帶領的惡官當政的黑暗現象,不惜一死的鬥志,撰寫了激昂慨憤的《五人墓碑記》,文中他痛斥閹黨,並大加讚揚周順昌等「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偉大精神。之後,在其短暫又轟轟烈烈的人生中,他不斷為了國家的振興前後奔走,發表文章抨擊黑暗,為民族的興亡和國家復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召集了著名的尹山大會和虎丘大會,聯合九州大地有學識的知識分子共同努力,激起天下士人的正義之心,社會風貌為之大大改變。
張溥逝世後,據說「千裡內外皆會哭」,陳子龍聽聞其死訊後,詩中不禁悲傷的的寫到「南冠君子朔風前,慷慨西行倍可憐」。張溥一生也筆耕不輟,留下《詩經註疏大全合纂》、《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五種紀事本末》等諸多名篇,正所謂「十年著作千秋秘,一代文章百世師」,用來形容張溥先生再合適不過。當我們遇到人生的困難,想要自暴自棄時,不妨想一想張溥這個百年前的和我們一樣的讀書人,我們也可以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作者:三柳先生
編輯:三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