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車迷眼中,Smart是一臺代步車,也是一個大玩具;是穿街過巷的小巧神車,也是改裝潛力巨大的「微型奔馳」。從1998年開始,Smart始終用獨特的魅力被大家熟知,精緻卻精悍的小風暴就這樣風靡了20多年。不過現在,據說Smart要「長大」了。
Smart變大是必然
近日,有國外媒體報導,smart打算出新車了,而且不再是之前那種小巧的代步汽車,而是打算推出一款跨界車型,預計大概會在2022年底和大家見面,初步定位是一臺「緊湊車型」。一石激起千層浪,變大的Smart,還有Smart的精髓嗎?
據說,戴姆勒奔馳方面之所以要讓Smart變大,其實也有難言之隱。近年來,隨著其市場需求量逐漸下降,促使smart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形象。眾所周知,作為全球汽車銷量的主要貢獻者,中國人和美國人向來喜歡大車,Smart越來越小眾。單靠喜歡小車的歐洲和日本地區來貢獻銷量,Smart的未來還是很迷茫的。
Smart方面很清楚,兩座的fortwo只適合沒有家庭壓力的年輕人,所以早在2004年,就聯合三菱共同推出了第一代forfour車型,不過即使演變到現在的第二代,仍然只有可憐的2490毫米軸距,在那麼小的乘坐空間搭載4個人,確實讓人提不起多少興趣。
而在中國市場,Smart售價從12.28-19.89萬,這筆錢可以買一臺入門級的合資中型轎車,要是去買國產品牌,甚至可以買一些7座車了,所以斷然沒有什麼性價比的。如今,當Smart的銷量只能「情懷」來支撐,可想而知銷量會好到什麼程度呢?
綜上,Smart每年都要虧損幾億歐元,二十多年還沒能很好地扭虧為盈,要是不想繼續下去,各種嘗試都需要體驗下。所以「變大」是必然的。
竟然有吉利的功勞
根據外媒報導,Smart的新車型是不僅在尺寸上,邁進了緊湊級的門檻,還是一臺跨界車,也就是說通過性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這一點倒是很對中國人的胃口。
全車的長度預計將達到4米,這是個什麼概念?就拿國內銷量最高的緊湊型轎車——大眾朗逸來說,其長度為4米67。所以用這個標準來看,新車型雖然有所變大,但還是可能比主流的緊湊型轎車要小一些。
新車整體會沿用2012年推出的Smart forstarts Concept概念車的設計。從圖片來看,即使該設計已經遲到了8年之久,而且距離實車下線還將繼續等兩年,但仍然充滿了未來感和科技感。
重點來了,新車底盤是基于吉利打造的。這就要說說這層關係。
2019年3月28日,吉利戴姆勒雙雙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將smart打造成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這一切,當然發生在2018年初,吉利成為戴姆勒集團的大股東之後,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當時約定,雙方各持股50%,純電動smart將由奔馳的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控股全球研發中心負責工程研發,在中國的全新工廠生產,預計2022年開始投放市場並銷往全球——現在看來,「加長Smart」的橫空出世,倒是很貼合原先公布的時間表。
不錯,這款Smart新車,就是戴姆勒和吉利實打實的「混血兒」,來自今年年初剛成立的 「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smart Automobile Co., Ltd.)。可見這款車型的「後臺」還是相當硬,吉利集團當年也很有遠見。只是遇上了疫情加上國外的各種狀況,新車的相關消息才姍姍來遲。
如上所說,新車的動力會採用純電動形式,電動機+75千瓦時電池組的組合,綜合續航裡程預計為400公裡,據說還有前驅、後驅、四驅版車型可供選擇。
當然,如果這波操作受市場歡迎,預計以後的Smart車系估計連插電混動都見不到了。
不知大家記得嗎?smart很早之前就推出過電動版,但因為續航表現並不理想,所以一直銷量平平,而吉利與戴姆勒的這次合作,瞄準的正是新能源領域。眼下,奔馳有EQ系列、吉利有極星品牌——兩家在純電產品上都有新的突破,因此純電的Smart,說不定真會給人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