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這些經典詩句,有你學生時代的記憶嗎?

2020-12-18 詩詞洞見人生

《山居秋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黑夜裡的一輪明月照亮了這片土地,月光從松樹的枝椏中灑落。雨後的夜晚安靜祥和,潺潺的溪水躍過光滑的石子流向遠方。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這個重陽節,王維登高插茱萸,想起自己身在異鄉,沒有親人在身旁,不禁悲從中來。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這兩句是寫景的詩句,在送別友人時看到這樣清新的景色,早晨的小雨溼潤了塵土,經過洗刷的柳葉顯得更加青嫩。

《竹裡館》: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在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彈琴,夜晚,四周寂靜,好像只有竹子被風搖動的簌簌聲,詩人有感而發,獨自彈奏著,只有明月相伴。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紅豆自古以來就代表相思,這首詩短小精悍,卻被千古傳誦,現在很多人用這首詩向愛人表達愛意。

《使至塞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茫茫大漠之中望不到邊,傍晚時刻,一縷青煙徐徐升起,太陽到了天邊,慢慢消失在長河邊。簡單數語就把一幅邊塞傍晚的圖畫描繪得栩栩如生。

相關焦點

  • 唐詩中語序顛倒很常見,杜甫劉禹錫王維白居易經典詩句,都有倒裝
    比如「吃飯了沒啊你?」、「幹什麼去啊你?」等等,有明顯的區域色彩。其實這種倒裝也並不完全體現在口語上面,在一些雅致文學的創作當中也很容易出現。我們姑且不說古文當中倒裝的案例比比皆是,就拿古典詩詞當中也經常出現。現實生活當中,把倒裝和山東人相匹配,實際上就是因為對古典詩詞當中的倒裝沒有注意罷了,才覺得稀奇。
  • 學生時代你最熟悉的那些座右銘都出自這些詩句
    相信大部分的八零、九零後都有過相似的深刻記憶。何為「座右銘」呢?「座右銘」一詞最早出自於漢代崔瑗所作《座右銘》銘文,全文共20句,100字,表述了自己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和基本立場。因其「……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所以現在我們常說的座右銘一般是指寫在座位旁邊,作為警戒、提醒自己的有教益的話。
  • 經典詠流傳:王維《使至塞上》| 詩佛的豪情
    當然,這樣說同學們會不會有一個疑問,既然說王維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那麼為什麼卻有這樣一種慷慨激昂的情緒呢?酈老師以為呀,這與詩人所處的那個時代和環境密不可分,每個人都和他的時代環境是分不開的,因為那是一個群情振奮的盛唐時代,那是一種嚴陣以待的塞上邊關。我們知道,你比如說幾乎同一時代的詩人李頎就和他們不一樣。
  • 這些描寫孤獨的詩句都很經典,你最喜歡哪一首?
    孤獨並非與生俱來,卻經常與你我相伴。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孤獨並不代表寂寞,但寂寞卻可能是因孤獨而引起。心境不同,對待孤獨的態度也不一樣,有人內心強大、具有獨立精神,反而更加獨處;有人喜歡依仗別人,面對孤獨幾乎毫無信心。
  •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唐朝詩人王維喜歡偷人詩句嗎?
    有人說王維喜歡偷人詩句,這兩句詩也是偷來的嗎?首先,這首詩不是七絕,而是七律,絕句是四句的詩,八句七言的近體詩叫做七律。《積雨輞川莊作》王維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 王維寫了一首夏天的詩,可稱為經典,但卻有人說是「抄襲」
    最喜歡王維筆下的山水田園風光和生活,景濃淡皆宜,人不驕不躁。他寫春天是「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寫秋天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冬天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那麼,夏天呢,被詩人稱作「日長睡起無情思」的夏天,在王維的筆下是如何呈現的呢?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 王維在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詩,卻和他的禪理、佛學格格不入
    我們之前對王維的了解都是從那些經典的山水詩作開始的。「詩中有畫」是蘇軾對他唐詩最高的評價。今天的我們看來評價非常的確切。王維詩作通常只有寥寥數語,就能夠把活的山水展現在我們眼前;只有寥寥數語,卻能夠把說不盡的禪理融匯在其中,帶給我們今天獨特的感悟。
  • 佛系王維的經典詩句你都讀過哪些?
    ——王維《終南別業》2、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王維《桃源行》3、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王維《秋夜獨坐》4、積雪滿阡陌,故人不可期。——王維《雜詩》6、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王維《書事》7、畫君年少時,如今君已老。今時新識人,知君舊時好。
  • 蘇軾學生引用王維詩句,但表達的意思相差很遠,境界更是雲泥之別
    蘇軾詩名名垂後世,而拜在蘇軾門下的四個學生,在當時也都有了不起的詩詞成就,尤其以秦觀和黃庭堅最為出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詞人,他的詩詞最像蘇軾。只可惜他的詩詞內容,卻有太多的渴望歸隱的消極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文學史上的評價。
  • 王維的少年成名作,首句最經典,讓人拍案叫絕,還入選了課本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無數個文人墨客脫穎而出,除了我們熟知的李白、蘇軾、杜甫等人,王維的詩詞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獨樹一幟,讀他的詩詞總有一種淡泊名利,雄心壯志之感。不過相對來說關於表達節日情感的詩詞,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詞流傳著千年的經典。王維從小才華過人,然而他卻是不幸的,王維出身於太原王氏,九歲時,他父親王處廉暴病而亡,給王維的母親留下了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雖然家中不缺錢物,撫養這些子女,成為王維目前的一種負擔,讓王維的母親百感焦慮。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對唐代詩人王維的一句評價。 眾所周知,詩歌是通過凝練的語言來進行抒情言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恰恰可以看出王維詩作的唯美意境。
  • 最美不過古詩句,這些千古名句,定有你所愛
    最美不過古詩句,這些千古名句,定有你所愛 點擊「句子迷」關注,總有一句美句,觸動你的心 最美不過古詩句, 一字一句,一平一仄,郎朗上口。
  • [春的詩句]春天的經典古詩30首
    [春的詩句]春天的經典古詩30首 2012-02-10 14:5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
    本文章由不開心也許擁抱你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大家都知道唐朝的詩句是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著名的,大家都說唐詩宋詞,那麼說起唐朝的詩人,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李白了相信大家在學習期間的時候,應該都是背誦過王維的詩句了,而且王維的一些詩句也是比較出名了,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王維的生平吧。大家趕快搬好小板凳,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王維出生在701年,是漢族人,是現在的山西人。
  • 唐朝王維描寫春天的唯美詩句有哪些?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佛教自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南北朝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王維的母親篤信佛教。維摩詰,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到底是王維的母親給起的名字,還是王維後來自己改的名字,說法不一,無從考證。王維,詩、畫、音樂兼工,是唐代山水詩派的代表人物,與孟浩然並稱「王孟」,詩中充滿禪意和處世哲學,世稱「詩佛」。蘇東坡在《書詰藍田煙雨圖》中評價:「味(品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重陽節來了,有哪些重陽節詩句讓你感同身受?
    重陽節來了,描寫重陽的詩句非常多,總有一些詩句讓人脫口而出,比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等。說到重陽節的詩句,首推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的這首詩,通俗易懂,一句「每逢佳節倍思家親」,寫出了年少離家的王維,在他鄉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 「詩佛」王維十首經典詩詞,寫出最美的意境和最好的生活!
    詩句描寫山中除了明月而別無人跡的幽靜之境。2、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山不見人。出自唐·王維《桃源行》。前句言桃源風景之美,讓人樂而忘疲;後句寫桃源環境清幽之景。3、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出自唐·王維《登裴迪秀才小臺》。在鳥飛望不見之處,夕陽徐徐落下;無人活動的秋原,顯得格外寧靜。詩句描寫登臺所見秋夕之景。4、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出自唐·王維《曉行巴峽》。樹杪,樹梢。詩句描寫長江三峽兩岸的景象:集市成於水中船上、兩岸山橋如在樹上。
  • 王維筆下最有意境的詩句,經人化用後,竟然表達了截然不同的心境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詩中,有兩句深得人們喜愛,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殊不知,宋代詞人晁補之的《臨江仙》詞中,也有相似的兩句:「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當然晁補之是化用了王維的詩句。王維詩句的意思是:詩人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走到流水的盡頭,看似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下來,看那悠閒無心的雲興起飄遊。「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閒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閒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閒適也就明白揭示出來了。近代學者俞陛雲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
  • 千古經典相思古詩 王維《相思》
    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 草木豈能酬雨露,榮枯安敢問乾坤——王維歷史記憶的「對面」書寫
    凱茜·卡魯斯(Cathy Caruth)指出,所謂創傷記憶,「是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性事件的一種無法迴避的經歷,其中對於這一事件的反應往往是延宕的、無法控制的,並且通過幻覺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覆出現」。陷賊、祿山迫以偽署、被收系獄中,這些創傷記憶也在王維詩文中反覆出現。如《與魏居士書》云:「偷祿苟活,誠罪人也。」《責躬薦弟表》云:「沒於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以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