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學生引用王維詩句,但表達的意思相差很遠,境界更是雲泥之別

2020-12-11 老張侃詩詞

蘇軾詩名名垂後世,而拜在蘇軾門下的四個學生,在當時也都有了不起的詩詞成就,尤其以秦觀和黃庭堅最為出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詞人,他的詩詞最像蘇軾。只可惜他的詩詞內容,卻有太多的渴望歸隱的消極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文學史上的評價。

今天我們說談到的這首詩詞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其中可以看得到王維的經典唐詩名句。但是擋不住詩人無奈落魄的生活。

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松間藥臼竹間衣。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一個幽禽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月斜西院愈聲悲。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這首詩詞就是宋代晁補之的《臨江仙·信州作》,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但是詩詞名氣比不上黃庭堅和秦觀。但是從今天說節選的這首宋詞來看,他的文學造詣也是很高的,只不過詩詞風格更消極,更顯得悲苦。

讀這首詩詞,我們首先注意到就是引用王維的經典唐詩名句。「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直接化用王維的經典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只不過把其中的語序打亂了一下。但是細細讀來,就會發現和王維詩歌中的意境追求有很大不同。

詩詞的一開始就是一種悲苦的情緒,「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這個詞人被貶實在是太糟糕了,比劉禹錫的《陋室銘》還要糟糕。劉禹錫被貶至少有一個可以住的地方,但是詞人被貶買不起房屋,只能和幾個和尚在野外的寺廟裡居住,怎一個慘字了得。

「松間藥臼竹間衣」,是他每日的工作,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工作。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一種超然的境界,但是在這首詞中,卻是詩人不得已而為之的生活狀態。因為在這孤僻的山林之中,他也沒有別的什麼能夠看。

上片是對自己遭遇的描寫,下片則是用大量的篇幅來抒情,抒發歸隱之情,抒發思鄉之情。「一個幽禽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一個小鳥為什麼總是在耳邊啼叫?甚至「月斜西院愈聲悲」?

後來他才聽得清楚,「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這裡的青山景色看上去還不錯,但是那隻小鳥也一直催促自己「不如歸去」。歸去可以是詩人棄官歸隱,也可以寫詩人回歸故鄉。但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比今天所遭遇的困境、所遭遇的落魄要好很多。

其中雖然有王維經典名句,但詞人的悲苦全然沒有王維詩歌中的境界。他們兩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修養不同,思考的人生境界自然也會不同。

相關焦點

  • 蘇軾高雅的詩句流傳成了俗語,他的演變成了成語,意思卻大相逕庭
    宋朝有兩位詩人,各寫了一首詩,裡面的名句流傳千古,經常被引用,用著用著就變味了,跟人家詩人當初的意思完全不同了。這兩位詩人,一位是北宋文壇領袖蘇軾,一位是南宋著名詩人葉紹翁。人家是在抒發感嘆春天的美景,但是,後人把這句話越用越窄,只用到了男女之事上了。蘇軾若是知道這樣,一定會大聲呼籲:後輩們,不要再曲解我的意思了,我真不是那意思啊。為何春天的夜晚如此美好呢?蘇軾下面三句就具體來說明為何美好了。花兒在如水的月光下,搖曳生姿,散發出陣陣清香,令人心曠神怡。輕柔而悠揚的歌聲從樓臺飄過來,令人神清氣爽。
  • 巧借蘇軾的詩句,文天祥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樂觀生活態度
    巧借蘇軾的詩句,文天祥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樂觀生活態度02:30來自郝人讀詩詞說起文天祥,直接映入腦海的就是他的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中,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尤其最後兩句更是成為千古名言。今天我們欣賞的是文天祥的另一首詩《出海》,全詩共八句,「一團蕩漾水晶盤,四畔青天作護闌。著我扁舟了無礙,分明便作混淪看。
  • 王維晚年一首即事寫景之作,也是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晚年王維獨自在終南山隱居,這一時期他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心無旁騖,遠離了喧囂的塵世,日子很平淡,所以他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詩作,其中一些經典之作,更是美得猶如一幅畫。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對於王維就有過極高的評價,認為人的詩那就是一幅畫,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但事後他才得知原來是認錯了人,這篇霸氣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是一個叫蘇軾的才子寫的。並且蘇軾在文章中引用了一個「皋陶殺人」的典故,竟難住了博學的歐陽修,他翻閱古書,就是找不到這個典故的出處,於是歐陽修專門向蘇軾詢問這個典故,沒想到蘇軾竟支支吾吾地說:「想當然耳」,意思就是,我自己編的,說到這你是不是覺得蘇軾原來是個如此有趣之人,當然這也側面反映了他的才華。
  • 王維筆下最有意境的詩句,經人化用後,竟然表達了截然不同的心境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詩中,有兩句深得人們喜愛,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殊不知,宋代詞人晁補之的《臨江仙》詞中,也有相似的兩句:「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當然晁補之是化用了王維的詩句。王維詩句的意思是:詩人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走到流水的盡頭,看似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下來,看那悠閒無心的雲興起飄遊。「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閒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閒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閒適也就明白揭示出來了。近代學者俞陛雲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
  • 王維40字唐詩寫田園風光,用字通俗易懂,寫詩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實際上,王維的田園詩也有不少,而且這些田園詩也是王維身臨其境之後所描繪的景色,和山水詩的寫作風格如出一轍。同樣由詩中有畫的境界,同樣表達出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尤其是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全文40個字,用字通俗易懂,由此也能看出,王維寫詩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 詩歌鑑賞|詩句意思中的意思最有意思,萬不可只了解字面意思.
    就這樣,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就萬事大吉的解讀,讓我們的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只停留在詩句的字面意思的粗淺翻譯。隨著學段的升級,文字的意蘊越來越豐富,甚而有些艱深時,學生別說走進詩歌的情境了,連詩句的字面意思也難以讀懂了。就這樣,所謂「詩歌之美」,那幾乎是奢談!遇到詩歌,能不目瞪口呆,不感到厭煩,能硬著頭皮去讀、去學的學生,就真的算用功的好學生了。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對唐代詩人王維的一句評價。 眾所周知,詩歌是通過凝練的語言來進行抒情言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恰恰可以看出王維詩作的唯美意境。
  • 唐朝王維描寫春天的唯美詩句有哪些?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佛教自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南北朝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王維的母親篤信佛教。維摩詰,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到底是王維的母親給起的名字,還是王維後來自己改的名字,說法不一,無從考證。王維,詩、畫、音樂兼工,是唐代山水詩派的代表人物,與孟浩然並稱「王孟」,詩中充滿禪意和處世哲學,世稱「詩佛」。蘇東坡在《書詰藍田煙雨圖》中評價:「味(品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王維視張九齡為伯樂,這樣一首唐詩表達對對方的知遇之恩
    作為盛唐最為著名的詩人之一,王維在今天為我們大多數人所熟知。他的那些精彩的唐詩作品,大多描繪山林景色之美。而且體現出恬淡從容的心境,是最讓今天的我們為之著迷的。
  • 蘇軾的這首作品,表達了自己即將和好友重逢的期盼和喜悅之情
    今天我們要賞析的這首《陽關曲·答李公擇》,就是北宋才子蘇軾的作品。這首詞通過描寫對往事的回憶和當時的環境,表達了作者對和好友李公擇即將重逢的喜悅和期盼之情。宋神宗熙寧九年十一月,蘇軾在密州接到到河中府任知府的調令,於本年年底離開密州,登程赴新任。途中遇大雪,停留在濰州。熙寧十年元旦,蘇軾再從濰州出發趕赴齊州,這首詞是蘇軾將要到達齊州時作的。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蘇軾贈朋友小妾一首詞,今成「網紅詩句」,沒想到全詩原句更美!
    而語言最高的境界就是詩詞,它是對語言的高度概括和凝練,是最美的語言表達。有些人認為,古典詩詞與我們的現代生活已經漸行漸遠了,但其實並非如此。詩中這句話的意思是,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意境深遠, 充滿道家的韻味。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句從宋詞中演化出來的網紅詩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想必夥伴們對這句話一點都不陌生。
  • 這些描寫孤獨的詩句都很經典,你最喜歡哪一首?
    再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天地間純潔寂靜,簡直是一塵不染、萬籟無聲;而漁翁的生活也是如此清高,他的性格更是如此孤傲。所以很多倔強的人喜歡孤獨,因為他們見多識廣、閱人無數,更是飽經風霜和坎坷,對於名利和得失早已看淡,於是就不願隨波逐流。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其境界讓人望塵莫及!
    瀟灑自如,情景交融,高雅脫俗的境界可以說是讓後世之人無不稱讚,同樣也讓人望塵莫及!全詞如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王維詩詞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完美契合了「詩佛」稱號!
    王維,字摩詰,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人物,流傳下來的詩篇有四百多首。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的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唐朝詩人王維喜歡偷人詩句嗎?
    又說到宋僧惠崇的詩句「河分崗勢斷,春入燒痕青「也是唐朝人的句子。阮閱還把詩聖杜甫拉了進來,說杜甫可不是偷竊別人詩句的人。只不過有的人讀書太多,作詩的時候忘記了,就不自覺的把前人的使用用在了自己的詩中。關於這種現象 唐代皎然《詩式》「三偷」之說。
  • 中唐詩人的一首詞,讓蘇軾讚嘆不已,恨不得全篇照搬
    詩與畫本來是兩種藝術形式,但藝術自有相通之處,詩歌是文字的圖畫,圖畫是形象的詩歌。若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大家可能很容易想到王維,他的許多詩句美得如畫一般, 今天我們不說王維的詩,說一說中唐時期另一位文人的一首小令。
  • 談話中引用這樣的詩句,言簡意賅,化解尷尬,超顯才華
    在日常交流中,有的人會引用一些詩句,大到國家領導人,小到普通百姓。偶爾一兩句富有哲理又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既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能讓聽者輕鬆會意,同時還彰顯說者的文化素養,在社交場合表現出言者高情商高智商。
  • 蘇軾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是什麼意思?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詠月懷人的佳作,當時蘇軾在密州,和他最愛的弟弟蘇轍相別七年未見,於是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月圓之夜,蘇軾見月起興,把對弟弟的思念和祝願寫進了詞裡,詞前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