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名名垂後世,而拜在蘇軾門下的四個學生,在當時也都有了不起的詩詞成就,尤其以秦觀和黃庭堅最為出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詞人,他的詩詞最像蘇軾。只可惜他的詩詞內容,卻有太多的渴望歸隱的消極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文學史上的評價。
今天我們說談到的這首詩詞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其中可以看得到王維的經典唐詩名句。但是擋不住詩人無奈落魄的生活。
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松間藥臼竹間衣。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一個幽禽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月斜西院愈聲悲。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這首詩詞就是宋代晁補之的《臨江仙·信州作》,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但是詩詞名氣比不上黃庭堅和秦觀。但是從今天說節選的這首宋詞來看,他的文學造詣也是很高的,只不過詩詞風格更消極,更顯得悲苦。
讀這首詩詞,我們首先注意到就是引用王維的經典唐詩名句。「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直接化用王維的經典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只不過把其中的語序打亂了一下。但是細細讀來,就會發現和王維詩歌中的意境追求有很大不同。
詩詞的一開始就是一種悲苦的情緒,「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這個詞人被貶實在是太糟糕了,比劉禹錫的《陋室銘》還要糟糕。劉禹錫被貶至少有一個可以住的地方,但是詞人被貶買不起房屋,只能和幾個和尚在野外的寺廟裡居住,怎一個慘字了得。
「松間藥臼竹間衣」,是他每日的工作,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工作。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一種超然的境界,但是在這首詞中,卻是詩人不得已而為之的生活狀態。因為在這孤僻的山林之中,他也沒有別的什麼能夠看。
上片是對自己遭遇的描寫,下片則是用大量的篇幅來抒情,抒發歸隱之情,抒發思鄉之情。「一個幽禽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一個小鳥為什麼總是在耳邊啼叫?甚至「月斜西院愈聲悲」?
後來他才聽得清楚,「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這裡的青山景色看上去還不錯,但是那隻小鳥也一直催促自己「不如歸去」。歸去可以是詩人棄官歸隱,也可以寫詩人回歸故鄉。但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比今天所遭遇的困境、所遭遇的落魄要好很多。
其中雖然有王維經典名句,但詞人的悲苦全然沒有王維詩歌中的境界。他們兩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修養不同,思考的人生境界自然也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