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亭:當代人的幸福感來自焦慮?

2020-08-28 人文與社會科學

當今社會,焦慮是普遍現象,據多家權威網站的調查研究顯示,超八成受訪者經常使用「煩躁」、「鬱悶」、「糾結」、「壓力山大」等詞彙來描述自己的心情,超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焦慮程度不斷加深。

焦慮是一種強烈的苦惱和受挫體驗,本質上是個體的認知評價問題。總的來說,焦慮產生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社會的壓力,這是焦慮情緒產生的重要原因。

二是生物性緊張。人是一個生物的有機體,機體本身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如天氣太熱或太冷,環境的改變,季節的更替,睡眠、飲食、氣溫等出現變化,這時機體就出現動蕩,不得不用較大的精力來維持平衡,而產生焦慮情緒。

三是社會心理因素,如挫折、衝突等。預定目標不能達成,而自己又無法控制,對人的情緒影響很大。人們幾乎每天都在進行選擇,在對目標做出選擇時的價值矛盾就是衝突,實際上人每天都面臨衝突,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人們總是擔心自己決策的失誤,衝突得不到解決,就會處於焦慮狀態

四是個性因素,主要與人的個性差異有關。在同樣的情況下,有的人出現焦慮,有的人沒有焦慮;有的人焦慮的程度較大,而有的人焦慮的程度較小。


當一個人處於焦慮狀態時,常常是煩亂不安、心事重重,無法放鬆自己,感到自己是那麼的無能、無助。肌肉系統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變得高度敏感、自卑、自我評價過低、依賴心加重、退縮、過度順從,預料到內外模糊的危險刺激,可能對自我的自尊產生威脅,而又自感沒有能力應付。

焦慮是自尊與能力認知評價的矛盾,具有模糊、不具體的特徵,個體往往只知道威脅的存在,對不確定的事件或對象感到不安,但並不知道威脅的真正來源和內容,因而自感沒有能力來應付,不知如何把焦慮消除。

為什麼說焦慮是當代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呢?

某種程度上,焦慮有點像「精神鴉片」。對焦慮的情緒的產生影響較大的因素,是對自己的認識。焦慮的根本在於真實的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分離,解除焦慮需要在真實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間建立一種聯繫,即便這種聯繫是虛擬的,也會緩解個體的焦慮體驗。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現代人的幸福感往往取決於攀比,攀比的對象除了包括所有關係相對密切的人,如朋友、同學、同事等,也包含其他假想的群體。比如一個人去旅遊,首先想到的不是欣賞美景,而是拍照片,然後發到微信朋友圈炫耀一下,當看到一片點讚,「旅遊」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某一方面的焦慮感消失了。

當今社會信息爆炸,信息量呈平方數增長,但是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無法接受如此大量的信息。面對過量的信息,很多人感覺到自己的知識不夠用,由此就容易形成一種強烈的焦慮感。


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教授提出「信息成癮」的概念,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以微信、微博、抖音等為代表的社交方式不斷更新。自媒體在方便人們進行社交互動的同時,也成為炫耀的陣地。人都是有炫耀心理的,比如各種「網紅」門店,門口排著很長的隊伍。對很多人來說,消費體驗就是拍一些照片發到微博和朋友圈,通過點讚來過一把炫耀的癮。

如今「網紅產品」越來越多,生活、孩子、工作、吃飯、旅遊、健身,甚至一些私密活動都成了展示對象。炫耀心理形成人人攀比的惡性循環,越是感到焦慮,越是要想法設法證明自己比別人強,哪怕這種證明不過是虛構的假象。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讓炫耀越來越方便,也越來越頻繁,每個人都覺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焦慮遂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集體焦慮之下,很多人失去了目標和希望,陷入到頹廢和絕望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焦慮與自我認識的水平有關,知識豐富、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一般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看得也比較淡然。文化水平較低、能力較差的人,取得成功的機會較少,自己的能力得不到社會的承認,而形成自我認識的巨大反差。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沉溺於微博、朋友圈,越來越少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背後反映的是帶有頹廢、悲觀等情緒的亞文化趨勢。

有的人總是過高的評價自己,認為自己會有好的機會,確定的目標較高,但實際上他很普通,沒有過人的能力。有的人會在自我概念中加入他人,如上級、父母等,通過他們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能力、優越的條件給自己帶來奉承、恭維和不切實際的評價,使人產生對自己的非客觀認識。這種人在自己獨立從事一種活動時,會遇到比他人多得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他打擊很大。有的人則過低的評價自己,認為自己成功的機會較少,總感到不如他人,因此極易形成自卑的性格,這些往往都伴以焦慮的情緒。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急劇變遷,市場競爭日益殘酷、激烈,加上規範缺失、保障缺位等生存現實,把人們置入到形形色色、程度各異的焦慮之中,諸如學習焦慮、考試焦慮、生態焦慮、食品焦慮、職場焦慮、婚姻焦慮、養老焦慮等等。


中國社會正處於多元矛盾交匯點上,攀比意識極易觸發普遍焦慮。 「逐新」迷思、全球化風險、炫耀性消費相互裹挾,創新與固守、傳統與現代、封閉與流動、淡泊與享樂等互相纏繞,形成強大的焦慮漩流,對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運行規範造成巨大的衝擊。社會心態整體表現出急躁、浮躁、暴躁等抑鬱焦慮情緒,對人的精神狀態產生不良影響。

炫耀性消費危害尤甚,它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可以緩解社會焦慮,但這是飲鴆止渴式的,「受制於資本的掌控,成為資本慾壑難填的玩偶」,讓大眾處於白日夢狀態,從而產生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危害社會的正常運轉和健康持續發展。

財力的攀比,除了贏得妒忌與欲望,並不能為滿足個人幸福發揮更多功效。隨著社會的變遷,社會層級之間的分界線逐漸模糊乃至飄忽不定,上層階級所設定的社會聲譽準則,很輕易的延伸到最低階層。每一階層的成員都在奮力構建一個「時尚」的生活方式,並且竭盡所能按照這個理想來生活。一旦無法達到這個理想就會感到自尊受損,因此必須藉助炫耀性攀比來分出高下,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在社會文化層面上,這種無休止的攀比實際上是「地位消費」,在滿足自我享樂和追求理想境界之間存在衝突,自我的生物慾望超越了社會道德標準。

現代社會的成功是從與他人的比較得來的,追求成功的本質是競爭性的:個人如果超越戰勝他人,便是成功。

與其說現代人渴望成功,不如說現代人更害怕自己「不成功」。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中,「不成功」將威脅到個人名望與人格存在的價值,引發深刻的焦慮。競爭性的文化模式獲得社會的認同,競爭伴隨著潛在的敵意,充斥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社會由對人性的關懷轉向對物質的迷戀,不但沒有給消費者帶來美好幻夢的生活,也未真正解決人情跌落的深層次問題。炫耀性消費只是「完美的誘惑」,在那裡是以欲望為中心。人們沉醉於幻象,從幻象中憧憬意義。

欲望咄咄逼人,又嫵媚勾人,卻並沒有真正帶來人們所追求的理想,而只是一種白日夢似的替代性滿足。這不但沒有讓消費者氣餒,反而更加激起他們繼續搜求的高漲熱情,對自己當前的生活方式萌生不滿,不斷去填平現實與理想生活之間永遠存在的溝壑。在幻象激發的欲望驅策下,始終保持著一種亢奮狀態,它以美學方式自我重疊、自我滿足。為了讓這個希望的幻夢不至於被刺破,必須投入更多的精力於這個無盡的遊戲循環之中,最終陷入到永遠無法緩解的強烈渴望和焦慮的深淵。


炫耀性的攀比是一個精心編織的、充滿詭計的謊言,它通過表象或幻象符號將人吸引其中,卻並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滿足,帶來的反而是更多的欠缺與飢餓。「欲望從本質上說就具有不能被滿足的意義,它也因此具有歇斯底裡的結構」。對物品持續的欲求永遠得不到圓滿的滿足,只會產生更多新的欲望,所謂的幸福,不過是在不斷尋找欲望的過程中自我麻醉的一種快感。

託克維爾在描繪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時這樣寫道:「在這類社會中,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不變的,每個人都苦心焦慮,生怕地位下降,並拼命向上爬;金錢已成為區分貴賤尊卑的主要標誌,還具有一種獨特的流動性,它不斷地易手,改變著個人的處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幾乎無人不拼命地攢錢或賺錢。不惜一切代價發財致富的欲望、對商業的嗜好、對物質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為最普遍的情感。」

當代人所說的「個人主義」,是由無休止的消費欲求和享樂主義塑造出來的,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而披上一層美學的外衣,內裡卻流淌著誘惑與欲望的表達。人並非天然的具有辨別和選擇善惡的能力,又必須生活於常人世界中,過度的自由引發虛無與罪惡,觸發現代自由社會的焦慮情緒。

「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意識形態的擴散與流行,資本藉助大眾傳媒直接參與對大眾日常生活的不斷形塑。」建立在個體競爭原則之上的現代文化,每一個個體都是孤獨的,每一個人都是另外一個人的現實或潛在的競爭對手,不得不與他人進行鬥爭,不得不凌駕於其他人之上。「這種衍生於資本主義的競爭性個人主義文化,一方面會造成社會內部的敵意、仇視;另一方面,它把自我的能力感的來源建立於外在的財富上,而不是內在的能力和生產力上,這兩者均將造成個人與社會的疏離感,從而導致焦慮情緒的滋長。」

「惡性循環機制」是個人主義競爭文化的基本模式,競爭既是社會內部認可的方式,也充滿敵意和侵略性,使個人更加焦慮。因為焦慮,會更加努力競爭,結果又帶來更深的孤立、敵意和焦慮。自我價值的標準繫於隨時可被他人挑戰的成功之上,使每個人都感到更為脆弱、無助和無能。在這個架構下,最常被用來驅散焦慮的方法就是製造新的焦慮。


歸根結底,焦慮的來源不是外部對象,而是我們的內心。外在對象打擊了我們人格的核心,動搖了我們的基本信仰與心理結構,使我們失去了覺察能力,內心變得混沌,從而無法區分風險的邊界。

未來的不確定性,導致人們處於虛無的邊緣,而迅猛推進的全球化浪潮,又把由傳統慣例和習俗所形成的「保護殼」幾乎摧毀殆盡,炫耀性消費和攀比之風成為當下社會的頑疾。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 「反四風」,就是為了正本清源,扭轉這種社會浮躁風氣。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念,是克服焦慮的基本策略。試想,一個樂觀豁達、大公無私的人,怎麼會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呢?一個人的基本價值觀改變了,凡事想開了,焦慮也就煙消雲散了。

(本文作者:邵光亭, 著名書法家、畫家,傳統文化研究學者、教育專家,安華教育與發展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邵光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消解焦慮
    我對現實教育的批評,是因為其缺少了人文關懷,而變得迷茫、沮喪與焦慮。焦慮是對不確定的未來的一種擔憂,背後則是自我認同危機現在,無論是培訓機構還是學校教育,販賣焦慮已經成為最常見的營銷手段。培訓機構通過放大痛點製造需求,學校通過分數機制進行教學管理。焦慮將學生和家長置身於無處不在的「風險」中,感到不安已經不是「有時」而是「經常」,嚴重的甚至陷入到近乎歇斯底裡的精神恐懼之中。
  • 邵光亭:專科生的出路和希望
    迷茫與焦慮,將毀掉你的人生。只有改變才有出路。相信自己,永不放棄追逐光明的機會,人生必將煥發出耀眼的光彩。(作者簡介:邵光亭,知名學者,書畫家。)
  • 當代人的生活總是被焦慮掌控,如何自我管理反向掌控焦慮?
    如果拿著話筒去街頭採訪路人:」你是否有感覺過焦慮?你最近一次感到焦慮又是什麼時候?「相信一定會有很多人都會表示,經常會有焦慮情緒,而且最近就有出現過。有的人甚至長時間處於焦慮感中,甚至身體出現異樣。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何克服焦慮?」居然有278萬+的人瀏覽了這個問題。可想而知對於當代人來說」焦慮「已然成為了大眾的一個問題,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也變成尤為重要。
  • 當代人的困惑:月薪多少,你才能不焦慮?
    今日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一個月到底掙多少錢,你才能不焦慮?看到這個問題,說實話,我年輕的時候,我並不是那麼焦慮於自己的月薪水平。當然,也就導致了後來結婚後對薪資的各種焦慮。 比如今天看到新聞,某某城市求職平均薪資有多少了。某某城市某某行業薪資水平秒殺其他行業。諸如此類。
  • 當代人壓力有多大?這篇報告給你答案
    當代人的壓力來源何處?可能是每個月要還的花唄信用卡,可能是車貸房貸,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贍養,工作的不如意……各種無形的壓力,堆積起來,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當代人的壓力,實在太大了。為了了解當代人的壓力來源,如何排解壓力等問題,上周,蜂鳥問卷對來自全國各地的用戶進行了一次問卷調研,累計收集有效樣本2500份,並完成了《當代人的心理壓力調查報告》。
  • 邵光亭:面對高考,十二年夢碎,如何重建親子關係
    焦慮衍生出迷茫;迷茫進一步激發焦慮。在這個以浮誇和編故事為特色的網絡時代,滿眼都是「成功」人士,作為吃瓜群眾,是一邊羨慕一遍懊惱:為什麼我不行?有些人整天製造焦慮,其實是利用人們的焦慮情緒賺取流量或者售賣產品,其心可誅。面對人生,只有踏實的付出,才是改變現狀的唯一出路。人的價值並不完全由畢業院校所決定,更多的是取決於自身的努力。所謂的專科生,只是高考分數沒有達到某些大學的要求,因而選擇學習專業技術。其實,本科和專科各有側重,這是兩條平行的人才成長道路,彼此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 一個人的幸福感,50%都來自童年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美國科學家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是可以度量的。一個人的幸福感滿分是100分的話,50%來自童年,40%來自自我實現,10%來自愛情婚姻。可以說,一個孩子的童年快樂與否,極大地影響著他一生的幸福感。
  • 邵光亭:我對中國教育最大的憂慮是它沒有教會孩子講道理
    答案眾說紛紜:應試教育、高分低能、重考試輕素質、浮躁、焦慮,等等,可以列出很多。對我個人來說最擔心的,不是應試教育狹窄的知識結構,也不是專業化、規模化應試帶來的思維僵化,而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我們的學生走向社會以後,往往不會解決實際問題,不會應對工作事務,尤其是社會關係與人際交往中的矛盾。
  • 王一博的幸福感來自什麼?觀眾王一博回答了17個單詞
    王一博的幸福感來自什麼?觀眾王一博回答了17個單詞當王一博出現在觀眾面前時,總會有笑笑,這讓人感到非常高興。那麼,是什麼讓王一博高興呢?不同的觀眾對幸福感有不同的理解。觀眾王一博回答了17個單詞。真正的幸福感必須來自靈魂,那就是你!簡言之,幸福感與精神有關。這是你的靈魂。
  • 來自創業者的西寧幸福感
    西寧榮獲「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讓百姓釋放了更多創新創業活力。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西寧成為無數創新創業者的熱土。  多年從事旅遊工作的劉書花告訴記者,「我既是一名旅遊從業者也是一名見證者,我認識的很多人,他們都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這一切都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尤其是這次西寧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以後,將會吸引更多的人來西寧旅遊,我們也將成為幸福西寧的『代言人』,我們將在崗位上宣傳好幸福西寧故事,傳遞好西寧好聲音。」
  • 被焦慮抑鬱充斥的時代,三個錦囊助你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感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焦慮、抑鬱這些字眼頻繁出現在我們工作當中,已經不是病態,似乎都已經變成了常態。其實很多的情緒問題,還沒有嚴重到需要醫療幹預的程度,但它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工作的幸福感。如何在這樣被焦慮抑鬱充斥的時代獲得工作幸福感,下面來分享三個錦囊:抽離感情你有沒有聽過或者遇到類似這樣的情況:「看他平時跟我關係還不錯,關鍵時刻在領導面前戳刀子」關係不好的人也就罷了,偏偏是關係還不錯的人,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忘了上次下雨我還送他回家,背叛我無情無義
  • 來自綠色交通的西寧幸福感
    道路暢通了,行車有序了,便利程度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文明交通逐漸成為西寧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記者王瓊攝影報導)通達便捷串起群眾生活幸福路西寧公交公司駕駛員朱守君「在西寧,條條幸福路正成為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 焦慮:有的來自當下,有的來自歷史記憶,你的焦慮屬於哪一類?
    其實,你感受到的焦慮往往只有30%來自當下,70%來自歷史沉澱的焦慮情緒。當然,並非絕對。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覺得莫名的煩躁不安,心亂如麻,六神無主,身體也會感到莫名其妙的不舒服,飲食和睡眠也會受到明顯的影響,食無滋味,睡不好,卻不知道這是典型的焦慮反應。
  • 邵光亭:高考滿分作文背後有什麼秘密
    (作者簡介:邵光亭,知名學者,書畫家。)
  • 能夠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廚房電器,萬和洗碗機!
    「幸福感」是當代人一直在努力追求的東西,「幸福感」是什麼?它也許是一杯熱熱的牛奶,也有可能是一頓豐盛的餐食,更有可能是我們在床上休息,卻有一臺掃地機器人在為我們清潔室內的地面。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一款能夠提升我們「幸福感」的廚房電器,它就是萬和聰米智能洗碗機。
  • 抗焦慮的日子裡,你做過什麼?
    控制我們的生活「焦慮」成了當代人都無法逃避的話題,當今的社會,節奏快壓力大,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壓力總是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外加最近在各種節目中被頻繁提及的「年齡焦慮」「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好像我們身邊方方面面的事物都被加上了焦慮的後綴,負面的情緒隨之而來。
  • Soul努力打造心靈社交,不斷提升年輕人的幸福感
    平臺讓更多溫暖被發現、被傳遞,提升年輕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隨著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心靈社交的熱潮中,Soul也正在實現從社交價值到社會價值的躍遷,品牌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作為備受年輕人喜愛的社交平臺,Soul 11月份的時候,在上海舉辦了「靈魂奇境」藝術展。
  • 精緻已經過時了,「雙極」才是當代人的生活新標準
    在追求個性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塑造屬於自己的標籤,但當代人身上卻有一個共同的標籤,那就是「拼」! 當代人到底有多「拼」? 通過這個共同標籤,暴露出來的是當代人看似佛系,實則對自己、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更高追求。
  • 致敬教師,學慧網老師的職業幸福感來自學員
    教師被普遍認為是穩定性高,幸福感高的職業。隨著在線教育的快速發展,大批優秀的人才選擇紮根於在線教學的沃土中。艾斯老師是學慧網教師資格項目的教師,他覺得老師的職業幸福感來自於看到學員上課積極認真、克服困難堅持上課,他們對學習的熱情,令自己感受到作為老師的價值和責任。
  • 為什麼有這麼多焦慮抑鬱症 廣州治療精神病的醫院
    另有研究者發現,焦慮是年輕人高頻的心理問題,約20%的受訪者報告有嚴重焦慮情緒,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抑鬱和焦慮是這個時代的病。  什麼是焦慮和抑鬱?  焦慮是一種主觀上不愉快、不安和擔憂的感覺,害怕預期的未來事件,可能表現出心慌、心悸、胸悶、乏力、出冷汗等一系列生理紊亂症狀,以及易怒、緊張等心理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