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國民正走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焦慮、抑鬱卻像「旅途夥伴」一樣伴隨左右,幾乎瀰漫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抑鬱症現在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疾病,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3%~5%,大約1億國人有過抑鬱的經歷。另有研究者發現,焦慮是年輕人高頻的心理問題,約20%的受訪者報告有嚴重焦慮情緒,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抑鬱和焦慮是這個時代的病。
中國國民正走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焦慮、抑鬱卻像「旅途夥伴」一樣伴隨左右,幾乎瀰漫在社會的方方面面。
抑鬱症現在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疾病,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3%~5%,大約1億國人有過抑鬱的經歷。另有研究者發現,焦慮是年輕人高頻的心理問題,約20%的受訪者報告有嚴重焦慮情緒,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抑鬱和焦慮是這個時代的病。
什麼是焦慮和抑鬱?
焦慮是一種主觀上不愉快、不安和擔憂的感覺,害怕預期的未來事件,可能表現出心慌、心悸、胸悶、乏力、出冷汗等一系列生理紊亂症狀,以及易怒、緊張等心理症狀。抑鬱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伴有自我評價低,無價值感,自責等。
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都可能產生焦慮和抑鬱等症狀,很多人將抑鬱比作「心靈的感冒」,但焦慮和抑鬱情緒一旦超過了一定的程度,或者持續較長時間,那就可能是得了焦慮症或抑鬱症。
抑鬱症和焦慮症病因未明,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遺傳、神經內分泌、營養、性格和心理社會因素等等,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在當代社會,抑鬱焦慮問題似乎尤為嚴重,以大學生為例,每年因抑鬱或焦慮而自殺的事件屢見報端。
當代中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焦慮、抑鬱問題呢?
首先,心理壓力是引發焦慮、恐慌、抑鬱等負面情緒的重要原因。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急劇加快,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群,工作壓力大、緊張度高,這類人群因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又得不到應有的調適,會使其身心過度疲勞,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另外,社會流動性增強,很多人離開原生群體、家庭,進入新的城市,社會聯繫減少,也會促進抑鬱焦慮問題的出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流動人群的焦慮和抑鬱大多是由潛在威脅引發的。
當今的中國還處於轉型期,各項制度不健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民眾擔憂就業、住房、子女教育、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問題。個體離開家人,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意味著缺少了有力的支持,就會出現焦慮、情緒低落等狀況,這時如果突然發生一個誘發事件,就很可能引發抑鬱症或焦慮症。
其次,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產生了多元的價值觀念,使原有的社會規範和價值體系遭到極大的衝擊,一時間人們紛紛陷入了價值混亂中。當代「成功學」「消費主義」大行其道,即以財富和地位衡量人生價值,好像只有「成功」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在這種認知下,民眾普遍加快生活的節奏,延長工作時間,人人都能感覺到身邊的空氣充滿浮躁,而這種浮躁裹挾著無數人的心靈,讓人們食不安,寢難眠。
但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平凡地度過一生,別人可能永遠都比我們更「成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得不到滿足,很容易誘發心理方面的問題,我們會因不斷追趕別人而忘記欣賞沿途的風景,在大城市地鐵站來去匆匆,朝九晚五,打卡上下班,為了生存而「生活」,而已經忘記放慢腳步真正去享受生活了。
在成功至上的價值觀主導下,人們的幸福感被扭曲了。有時,並不是說我們的生活真有這麼不堪,而是在錯誤價值觀和成功觀的綁架下,我們感知幸福的能力在鈍化,精神生活領域處於虛空狀態,出現普遍的迷失自我,焦慮抑鬱。
焦慮,心情低落本是人類生來就具備的情緒,若人們有親密的人際交往圈,與他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有了負面情緒後,與周圍家人朋友交流談心,也可以適度緩解焦慮和抑鬱的情緒。
而現如今,個人與家人及朋友的聯繫和溝通大量倚重各種通訊工具、信息載體和大眾傳播媒介,人際直接交往減少,情感聯繫淡化;生活節奏的加快,又讓人與人之間充滿著相互競爭和攀比,人際關係的淡漠,也是促成焦慮抑鬱現象嚴重的原因。
此外,當今時代,焦慮抑鬱迅速傳播,成為一個群體乃至社會的心態,網絡媒體的推波助瀾功不可沒。對普遍依賴網絡的青年人來說,焦慮抑鬱的傳播相當簡單而且迅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為其傳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關「焦慮抑鬱」的熱搜,公眾文總在一夜間刷屏,讓負面情緒集體式蔓延,似乎「不焦慮抑鬱不足以談人生」。而有些媒體營銷號則是藉助誇大當代人的抑鬱焦慮情緒獲取流量,實質是在販賣焦慮抑鬱,甚至製造恐慌。
雖然目前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我國日益突出的社會性問題,但國人卻沒有正確有效的渠道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國社會化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大部分行業尚未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心理工作專業人員嚴重不足,供需比失衡。
另外,社會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公眾缺乏心理健康知識,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有效性、專業性認識不夠,在患了心理疾病後,不願意去醫院就診。人民日報的文章說,我國目前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人,其中抑鬱症患者門診量每年增加20%,但是目前就診人數不足1成。
總體來看,我國心理健康服務起步較晚,適合我國國情和國民心理狀態的服務模式、服務技術等仍處於探索階段,社會實踐不充分。這些問題相互影響,令當代國人焦慮抑鬱問題得不到解決,變得更加嚴重。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的焦慮和抑鬱已經超越了個體的範疇,成為一個社會或時代的標籤。中國國民諸多的負面情緒源於社會快速現代化帶來的的壓力,伴隨著價值感缺失、自我迷失,人際關係又受到來自網際網路時代的衝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卻越來越大。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智慧財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發郵件至tousu@mail.39.net;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並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