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教育心得分享:陪伴成長,靜待花開

2020-09-09 心田花開網校

家庭教育關乎孩子的未來。

暑假即將結束,又陪孩子度過了一個假期,關於教育,爸爸媽媽們都有了新的收穫和體會。

心田君從心田家長的暑假教育心得中,精選了部分分享給大家。

01

@桐郡媽媽:

跟孩子講道理,要站在孩子的立場。

以前孩子常問:「為什麼大人不做的事,讓小孩兒做?大人學習的時間沒小孩長,這不公平。」

每次我都會回答說:「小孩不能跟大人比。」而每次都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

最近有一次,我靈機一動,說:「拿學習這事在大人和小孩中間比較沒問題,但是你不應該拿九歲的你和中年的爸爸媽媽比,你應該和媽媽九歲時比。」

當他發現爸爸媽媽在九歲的時候,也會花很多時間在學習、功課上時,整個人都歡呼雀躍了,還說要向媽媽學習。

我們總是以大人的思維、以命令式的態度教育孩子,這很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講道理,而是家長講道理的方式無法讓孩子真正認同。

02

@露露爸爸:

所謂陪伴,不僅僅是人在孩子身邊。

這個假期終於有機會陪孩子一段時間,我慢慢發現,很多家長都誤解了「陪伴」的含義。

比起陪著孩子一日三餐、寫作業、上課、戶外活動,孩子其實更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

我嘗試著在假期參與孩子的學習規劃,從我的角度給她一些時間安排的建議,研究她的課本,認真讀她寫的作文,有時還會同她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後來我發現,她會主動來跟我分享在「心田講壇」學到的新故事,探討學習、生活中的各類問題,父子關係更融洽了。

所以,比起待在孩子身邊,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你的信任和支持,讓她能從父母身上獲取精神力量。

03

@蔻蔻媽媽:

培養生活情操與提升成績同樣重要。

這個假期,有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有一天,蔻蔻從心田花開帶回來兩個番茄,說是用課堂所得積分換來的。回家之後,就急著要給我們做番茄炒雞蛋,自己去廚房洗菜、切菜,在我的指導下,還真獨自做好了番茄炒蛋。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她做的菜,她可有成就感了,我們也感覺很欣慰。並不是說孩子會做飯了能為大人分擔什麼,而是她所表現出來的生活熱情,讓我觸動很深。

後來我反思,教育到底是什麼?這件事讓我看到,教育也應該注重對生活情操的培養,因為人終究是要到生活中去的,而我們更多的時候只顧著讓他們提升成績去了。

我們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接觸生活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細微處的美好,讓他們明白: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除了以上這些故事和心得,還有更多的爸爸媽媽分享了他們的暑假教育體會:

@太陽花:要以平常心對待孩子,他們更需要的是尊重、理解、鼓勵,而非不斷施壓。

@蘇楊:閱讀真的很重要,要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elaine:教育是靜待花開的過程,而我們家長們總是太心急了。陪伴成長,慢慢等待吧。

@果媽:建議大家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盯」好孩子的習慣,到了高年級真的會輕鬆很多!

@季候風:家庭教育首先要從自我教育開始,把「言傳身教」落到實處,孩子真的會有所改變。

近年來,家庭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每位家長都在不斷尋求更優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願同家長們一起,守護孩子的成長!


今日互動

暑假期間,

你與孩子之前發生了哪些趣事?

你對親子關係是否有新的思考?

點擊留言,一起交流分享吧!

點讚再分享,守護孩子成長!

相關焦點

  • 暑假教育心得分享:陪伴成長,靜待花開!
    暑假即將結束,又陪孩子度過了一個假期,關於教育,爸爸媽媽們都有了新的收穫和體會。心田君從心田家長的暑假教育心得中,精選了部分分享給大家。01@桐郡媽媽:跟孩子講道理,要站在孩子的立場。除了以上這些故事和心得,還有更多的爸爸媽媽分享了他們的暑假教育體會:@太陽花:要以平常心對待孩子,他們更需要的是尊重、理解、鼓勵,而非不斷施壓。@蘇楊:閱讀真的很重要,要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 家長會 | 家園攜手,靜待花開
    為進一步優化家園共育,增強教育合力,9月3日晚,機關幼兒園召開新學期期初家長會。會議上,葉園長還呼籲家長們積極參加到幼兒的教育管理和活動中,家園共育,共同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愛的天空。、各類活動的開展等進行詳細介紹,並針對本班幼兒的特點及共性問題,與家長進行了互動與探討,達成教育共識。
  • 教育是要「靜待花開」,還是一直要努力「推孩子」
    本文導讀: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教師屆和家長屆都一直略受爭議的話題,教育到底要不要「靜待花開」?有的人覺得教育是一場優雅的放養,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刻意去做,相信孩子,他遲早會自然成長,老師所指出孩子現有的問題,也都是「時候未到」而已,無須恐慌;有的人卻覺得所謂「靜待花開」,是懶父母為自己撒手不管找的藉口,你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絕不能「袖手旁觀」,要每天悉心澆灌……
  • 「慢中教育,靜待花開」,父母需要做好這一點
    看到我一臉的驚訝,KK解釋說:「等孩子大一點能自理了再接回家,現在教育孩子不都說『靜待花開』嗎?我也是在保姆家長大的,現在不也過得挺好嗎?」 靜靜地等待,什麼也不做就能等到花開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 一位母親在暖冬裡的真情告白:用心陪伴,靜待花開
    孩子就讀的幼兒園特意邀請了一位學者為所有幼兒園的家長做了主題為」用心陪伴,靜待花開」的演講,讓這個冬日格外有溫度.這位學者還有另一個身份:母親.因此,她的講座聽起來格外有觸感,引發無限的遐思… 而家庭成員中的每個人由於生活條件和成長環境的不同,必然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取向.而這種價值觀的差異化直接影響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比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父母歷經歲月風霜的洗禮,有很多人生的經驗.年輕的一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長大,接受的是新知識,新觀念.如何在新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 上海特級教師、校長們又一集體力作《靜待花開
    2020年8月14日,《靜待花開——百位特級談育人智慧》新書首發式在上海書展友誼會堂拉開帷幕,近50位上海教育界大咖齊聚,與青年教師們面對面,開啟了一場教育的盛宴。《靜待花開》是繼《修煉——百位特級談教師專業成長》,上海特級教師、特級校長們又一集體力作,本書以育人為核心,收錄了百名特級校長、特級教師們在人生不同階段對育人理念的思考感悟和精彩論述,所闡述的育人觀從德、智、體、美等不同視角切入,
  • 閱讀分享:教育是培土育苗和靜待花開的過程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每每聽到這樣的議論,我總是無力辯解,我也不想去和他們再一次重申「感覺訓練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唯一途徑」(孫瑞雪《愛和教育》)。更別說當他們知道我身為教師卻任由孩子一整天地玩積木、拼圖、塗鴉……沒有教手腦速算,沒有教拼音筆畫時,那種驚詫不易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什麼?!你還不教你兒子識字?虧你還是個老師!」「你不怕你兒子上小學了跟不上嗎?!」
  • 我為什麼堅持每天記錄寶貝成長:靜待花開
    之前樊登老師講述了一本書叫《流放的老國王》,書是記錄作者父親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生活實錄,跟我今天寫的內容沒什麼關係,但是樊登老師解說時,我聽到了一段話我特別贊同:「……小孩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過的更好,他們每天都在獲得新的知識,每天都會學會新的技能,所以你在帶孩子過程當中,是越帶越有希望,越帶越輕鬆,然後充滿著成就感……」是的,寶寶快9個月了,他過去每個成長瞬間我都真真切切地印在腦海
  • 別再被「靜待花開」的謊言欺騙了!教育需要付出,不能放任自流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發芽、開花的時間各有不同,有的花一開就很燦爛,有的花則需要長期的等待一次,與老師進行交流時說出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老師說:「你大概是被『靜待花開』 這樣的謊言所欺騙,以為任其發展就是好的教育。其實教育需要父母辛勤的耕耘和默默的付出,不能放任自流靜待花開。
  • 《靜待花開》第20期《知遇之恩》
    當下,很多家長以命令式的口吻教育孩子,反而適得其反。人總是奇怪的,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先對一個人的行為下對與錯的結論,而不會先思考他為何會這樣。沒有人生來就懂道理,孩子的問題往往出在家長身上。陳老師的教育方式就很特別,他有獨特的「算法」。他善於從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去揣摩孩子的心理,因材施教,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去解答他的困惑。在這過程中,他主張先改變家長,孩子才會有所改變。
  • #星光教師在頭條# 教育需要理性,靜待花開?真的可行嗎?
    教學生活中,常常會遇見學生學習吃力的現象,為了安慰學生和家長,我總會與他們說:「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也許孩子將來會很有出息,我們靜待花開吧!可是,這樣真的可行嗎?而相信靜待花開的理論,那麼,你家的孩子與北大清華可能就無緣了。家長多與孩子讀繪本是很重要的。
  • 教育需要靜待花開
    人的一生就像一株植物,要經歷無數次花開花落。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植物,花期不同,有早有晚。家長都希望孩子優秀,並且最好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的優秀,時時刻刻都在綻放,家長在這種綻放中虛榮心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可是花怎能常開?
  • 以愛成長,靜待花開——濟南市天橋區北村幼兒園,班主任論壇活動紀實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為了共享班級管理經驗,更好的促進班級管理工作,給班主任提供一個互相交流、智慧碰撞的舞臺,7月21日天橋區北村幼兒園組織各班老師分組進行了班主任論壇和班主任成長交流。
  • 靜待花開還是拔苗助長
    相信孩子,靜待花開。」對於孩子,作為家長,我們都是傾其所有,盡其所能。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十月懷胎開始,就閱讀了大量胎教叢書,一直到呱呱墜地,慢慢成長,大量的時間都花在陪伴孩子這件事上,但所有的一切,好像都是南轅北轍,收效甚微。孩子上小學了,依然像幼兒園的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不夠突出,讓家長很痛心,也很著急。
  • 家長,你可能誤會了「靜待花開」的教育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也許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
  • 教師教學反思——《教育是靜待花開的過程》
    在現在的教育中,教師厭教,學生厭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民之大計,我們都知道應該重視教育,但是重視教育絕不是分數高於一切,更不是拔苗助長。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知識,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所以我們教師要做的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引導、規勸、幫助,然後靜待花開!
  • 除了「靜待花開」,還要「默默耕耘」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信息傳遞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往往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學習西方的「快樂教育」,放手散養,處處」尊重「孩子的需求,讓孩子釋放他們的天性,快樂、自由、獨立地成長,期待孩子的「靜待花開」。,除了」靜待花開「,孩子和家長仍舊需要」默默耕耘「,而不是一味地放手散養。
  • 靜待花開,拔苗助長,任其生長?家長您選哪個
    做不到靜待花開這樣就可以把握教育的平衡點,不左也不右,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成員的和諧共處。1、靜待花開靠心態。孩子是花,花期不同;孩子是樹,沒有花香。不比較,不拔高,順照孩子的天性自由生長,一般家長很難做到。
  • 進賢優啟學校教師錄:陳小琴——守望學生成長,靜待花開時節
    陳小琴,進賢優啟學校小學語文老師,從事教育工作24年。陳老師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主動地探究,並在自我探究中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三尺講臺一路芳華,匠心育人馨香自來」是陳老師堅守的教育初心,從教二十多年,她潛心教育教學一線,恪盡職守,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崗位踐行著初心和使命,用愛澆灌幼苗,用智慧搭建孩子成長的天梯。她以強烈的事業心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愛戴,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得到了同事的信賴、領導的肯定和社會的好評。
  • 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
    這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一種境界,情懷必不可少。   我從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經歷中悟出: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唯有上善若水、靜待花開的情懷,方能面對困難不抱怨,面對挫折不退縮,面對責任不推卸,面對目標不放棄。才能在困難與挫折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教育方法是否得當。面對學生的叛逆和牴觸時,才能降低身姿、蹲下來保持兒童的視覺看待事物,回歸兒童的本心與之共情,如水般的潤物無聲,靜靜等待,我們方能目睹花兒綻放的美麗,領悟教育者獨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