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專門研究禮儀文化的官員,在古人看來學習禮儀有助於統治者鞏固社會等級制度。這樣的初衷雖然有問題,但結果還是好的,人人有禮,處處有禮,禮尚往來,這樣和諧共處還是有助於保護弱小勢力的。關於禮儀規範方面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儒家思想興起,禮又成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被後世尊為「五經」之一的《禮記》就誕生於這個時代。《禮記》最早被稱為《禮》,其內容為貴族子弟和文人士子需要遵從的禮儀規範,進而推廣到國與國邦交時的禮節。
古人為了抬高《禮記》的地位,把這本書的作者歸於周公姬旦名下。後世儒家學者經過考證,認為《禮記》的作者是孔子。無論作者是誰,這部著作都是儒家傳習最早的經典。在《論語》中有孔子入太廟詢問禮儀的故事,《禮》中的內容是孔子傳授的課程之一。他在講述這門課程的時候理論聯繫實際,讓弟子們在日常生活踐行書中的規範。
從這裡可以推測出一點,《禮記》的內容不是孔子憑空想像出來的,是經過他收集整理之後才成為一個體系的。有很多禮儀在這部著作問世之前就已經有了,孔子將其完善,寫入書中流傳後世。《禮記》中包含十七項活動中需要遵從的禮儀標準,有士冠禮、士婚禮、士相見禮,聘禮,鄉射禮等等。關於這些禮儀的排序也是很多學者研究的重點,不過這些問題對於普通人而言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了解一些其中記載的規範標準。
士冠禮,古人認為男子二十歲標誌著成人,這個時候要在頭上加冠,舉行一系列的禮儀活動加以慶祝。這個禮儀很像現代的十八歲成年禮,由少年成長為青年,身上擔負的責任更多了。這個時候有一個禮儀活動,讓青年了解未來的成長方向,需要接受的考驗與訓練,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再比如士相見禮,就是人和人打交道的禮儀了。要真誠待人,同時也要嚴於律己。朋友之間存續友誼的根本是志向與道德情操一致,不應該有太多的利益牽扯。這一點讓人聯想到了「十倍反贈」,在新冠肺炎疫情剛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裡,日本豐川市向無錫捐贈了一批防疫物資。當豐川市需要防護物資的時候,無錫調撥籌措了10倍的口罩支援豐川市。這樣的友好回贈,正是源於傳統文化的滋養。
有網友將這樣的善舉形容為「你滴答我,我譁啦你」,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美德的根源就是《禮記》這部經典著作的教誨。
拓展閱讀
唐代著名樂舞,世人只知道《霓裳羽衣》,不知道還有《秦王破陣》
詩中論丹青,杜甫也是美學達人
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清代蔣廷錫繪《菜根香》
評書演義不靠譜,在正史中十八學士保唐王開創貞觀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