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處處有禮,說說《禮記》中關於禮儀的記載

2020-12-11 薩培喇談藝錄

在古代有專門研究禮儀文化的官員,在古人看來學習禮儀有助於統治者鞏固社會等級制度。這樣的初衷雖然有問題,但結果還是好的,人人有禮,處處有禮,禮尚往來,這樣和諧共處還是有助於保護弱小勢力的。關於禮儀規範方面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儒家思想興起,禮又成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被後世尊為「五經」之一的《禮記》就誕生於這個時代。《禮記》最早被稱為《禮》,其內容為貴族子弟和文人士子需要遵從的禮儀規範,進而推廣到國與國邦交時的禮節。

古人為了抬高《禮記》的地位,把這本書的作者歸於周公姬旦名下。後世儒家學者經過考證,認為《禮記》的作者是孔子。無論作者是誰,這部著作都是儒家傳習最早的經典。在《論語》中有孔子入太廟詢問禮儀的故事,《禮》中的內容是孔子傳授的課程之一。他在講述這門課程的時候理論聯繫實際,讓弟子們在日常生活踐行書中的規範。

從這裡可以推測出一點,《禮記》的內容不是孔子憑空想像出來的,是經過他收集整理之後才成為一個體系的。有很多禮儀在這部著作問世之前就已經有了,孔子將其完善,寫入書中流傳後世。《禮記》中包含十七項活動中需要遵從的禮儀標準,有士冠禮、士婚禮、士相見禮,聘禮,鄉射禮等等。關於這些禮儀的排序也是很多學者研究的重點,不過這些問題對於普通人而言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了解一些其中記載的規範標準。

士冠禮,古人認為男子二十歲標誌著成人,這個時候要在頭上加冠,舉行一系列的禮儀活動加以慶祝。這個禮儀很像現代的十八歲成年禮,由少年成長為青年,身上擔負的責任更多了。這個時候有一個禮儀活動,讓青年了解未來的成長方向,需要接受的考驗與訓練,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再比如士相見禮,就是人和人打交道的禮儀了。要真誠待人,同時也要嚴於律己。朋友之間存續友誼的根本是志向與道德情操一致,不應該有太多的利益牽扯。這一點讓人聯想到了「十倍反贈」,在新冠肺炎疫情剛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裡,日本豐川市向無錫捐贈了一批防疫物資。當豐川市需要防護物資的時候,無錫調撥籌措了10倍的口罩支援豐川市。這樣的友好回贈,正是源於傳統文化的滋養。

有網友將這樣的善舉形容為「你滴答我,我譁啦你」,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美德的根源就是《禮記》這部經典著作的教誨。

拓展閱讀

唐代著名樂舞,世人只知道《霓裳羽衣》,不知道還有《秦王破陣》

詩中論丹青,杜甫也是美學達人

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清代蔣廷錫繪《菜根香》

評書演義不靠譜,在正史中十八學士保唐王開創貞觀盛世

相關焦點

  • 禮儀文化:淺談中華傳統禮儀,何為「五禮」?何為「九拜」?
    中華自古是禮儀之邦,中國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禮儀起源可追索到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你知道古代有哪些禮儀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中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那在古代都有哪些禮儀嗎?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 "禮儀之邦"抑或"禮義之邦"考論
    正因為禮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當人們一談到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就會將其與禮緊密聯繫在一起,並由此形成眾所周知的指稱概念——「禮儀之邦」或「禮義之邦」。但問題是,這兩個用語究竟是同一所指,抑或存在差別?其歷史演進脈絡又是怎樣一種情形?諸如此類問題,雖然已經受到關注,但仍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 「禮儀之邦」還是「禮義之邦」?
    (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禮儀之邦VS禮義之邦》)當凸顯立國的核心價值時,我們使用「禮義之邦」或「仁義之國」,當我們盛讚中國禮儀之大或有感於當下禮儀缺失時,我們使用「禮儀之邦」。近來頻有論者以為「禮儀之邦」系「禮義之邦」之「誤」,應當廢止。
  • 論禮儀的重要性:有禮走天下!
    從古代的《禮記》到現代的《社交禮儀》,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禮儀。「恰到好處」的禮儀會讓人心情愉悅,「失禮」則會讓人感到不快,從而降低自己的形象。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華民族更是崇尚禮儀的民族。禮儀一直伴隨在人們的生活中。見到長輩要問好,人們見面首先是相互握手致意,吃飯的時候總是長輩坐在中間,這些畫面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禮儀。然而,禮儀這門學問可遠遠不止這些。
  •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五禮」不僅出自《周禮》,而且也被當時人作為教育「國子」的重要文化內涵。在《周禮》誕生之前古代社會中的文化習俗,基本上都處於自然發展的初級階段。當《周禮》提出「五禮」學說之後,習俗才與文化、禮儀相互融合,並朝著有序發展的方向不斷前行。尤其是在後世儒學及理學大家不斷完善之後,古代社會中的「禮儀」體系才逐漸形成。
  • 中國被稱禮儀之邦,並且清朝接待客人「處處是禮」!
    在社會生活之中,交際風俗是人際關係的一個縮影,所展現的是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群體之間的一種互動,在清朝就有極為完善的官場,還有民間待客之禮。在清朝時期待客之禮,因為階層群體和身份以及地位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差異,當然也包括少數民族也是存在一些不同之處。
  • 《五禮通考》:一份禮儀之邦的文獻證明
    「《五禮通考》把先秦到清朝的禮儀制度『一網打盡』,中華禮樂文明體現在哪裡?就在這本書裡記載著。」據王鍔介紹,《五禮通考》是清代學者秦蕙田在錢大昕、戴震、王鳴盛等學者的幫助下,歷時38年,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編纂完成的一部禮學總集,收錄先秦至明代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演變,全書以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五大類分類編排。
  • 「禮儀之邦」應該是「禮義之邦」
    「禮」和「義」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裡面,特別是儒家思想裡面,地位非常之高。在古代典籍當中,「禮」的含義非常豐富,有三層含義。第一是社會層面,這是「禮」的基本含義,就是禮節的意思,相當於「禮儀」;第二是政治層面,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含義,就是「禮法」。
  • 國學經典《禮記》10則傳世名句!人際交往,貴而有禮
    國學經典 《禮記》10則傳世名句!人際交往,貴而有禮《禮記》是以散文寫成的,有的短小生動的故事闡明道理,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其中富有大量的格言、警句,值得我們學習與傳誦。1.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出自漢·戴聖《禮記·曲禮》。人有了禮儀,便會安定和諧,沒有了禮儀規範,便會有危險了。文明禮貌是生活的根基,沒有了文明禮貌,就沒有了最根本的道德底線。2. 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 我國是世界著名的禮儀之邦,玉器工具消失,玉成了禮儀文化的載體
    我國是世界著名的禮儀之邦,而玉器則是中國禮儀的文化載體之一。在中國的《周禮》之中,上至周天子,下至普通平民的用玉規則都做了明確的規定,以此來詮釋不同等級的權利與地位。根據《周禮.春宮.大宗伯〉中的記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以玉作六器, 以禮天地四方」,玉器的使用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是禮儀文化的一部分,而玉器更是禮樂教化的工具。文中的「六瑞」,實際上是玉制禮器的合稱,因為在原始宗教中,禮器是獻給神明的器物,具有祥瑞的徵兆,所以有此稱法。
  • 門外說「禮」,禮儀文化的演化過程!禮儀之邦!
    自周公旦制禮作樂,肇基西周皇皇禮樂文明之後,中國遂以禮儀之邦的形象屹立於天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呈示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文化魅力,引領風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禮」的基本功能,在於建構社會的秩序,維繫社會的穩定。其宗旨是為了確立尊卑有序、貴賤有等、內外有分親疏有別的社會超穩定系統。因此,表徵社會成員的等級差別尊卑貴賤,也就成了禮制文化的根本屬性,所謂「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而這種區隔、這種分異,則通常是通過名物度數的「禮物」和揖讓周旋的「禮儀」得以反映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就是印證。
  • 《禮記》中的傳世金句,中華禮儀盡在於此
    《禮記》為古代士者必讀之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作為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內容包羅萬象,文字生動流暢,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中華禮儀之美!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貴乎有採有往。只有往而無來或其有來而無往,都是不臺乎禮數的。在國家與國家,團體與團體,人與人,朋友與朋友的交往中,禮節上很重視有來有往,互相都應採取同樣的態度和禮儀規格,習慣上稱之為「禮尚往來」。
  • 不學禮,無以立,什麼是禮儀
    中國人自古尚禮,素以「禮儀之邦」的盛譽而著稱於世。中國古代因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故美稱華夏。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正說明了禮儀的重要性。《儀禮》《周禮》《禮記》不僅是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是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禮儀概述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名播於海外。她的幾個鼎盛時期也曾是世界學習的典範。但是今天我們卻無奈地看到,中國人在禮儀方面的缺失與落後幾乎無法再與曾經的華夏相媲美。
  • 很多地方開始恢復成年禮,可你知道標準的古代成年禮怎麼做嗎?
    近年來,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很多傳統的禮儀又被人們從故紙堆裡拾了起來。比如有些高中、大學開始給學生們舉行成年禮。恢復傳統禮儀當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因為這些禮儀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太久了,很多人都對這些禮儀不太了解,在操作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所以今天呢,文史君就來跟大家好好說說,這個古代的成年禮,也就是冠禮。
  •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在悠悠長河中,不斷有學者提出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指導著尋常百姓的生活,帝王治理國家的方式;這些想法,最終也形成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五大禮分別是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吉禮是對先祖與各種神祗進行祈求福祥的禮節。兇禮是指哀邦國之憂的喪葬禮節,還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弔。賓禮是諸侯對王的朝見、諸侯間的聘問和會盟等之禮節。軍禮是戰爭、田獵、築城等動員大量人力的活動的禮節,即大師之禮、大田之禮等。嘉禮是為了親善萬民的禮節。 中國關於禮的三部重要的書分別是《周禮》《儀禮》和《禮記》。
  • 禮儀之邦的中國,是誰提出的朱子深衣?它有著怎樣的含義?
    長按添加左側微信 邀請你進漢服交流群 加我請備註「漢服群」 在漢服的眾多服飾形制中,有一種歷史比較悠久的服飾,那就是深衣
  • 孔子儒家評說:古代的「禮」是什麼?是指禮儀嗎?
    翻開中國古代歷史書籍,滿篇皆是「禮」字,「禮」到底是指什麼?現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想當然地把「禮」理解為禮儀、禮節、禮貌,以至於見到「禮」字就渾身不自在,有一種被繁文縟節、傳統禮儀所約束、所管制、所鉗制的恐懼感。
  • 「文明禮儀·秀麗「秀」禮」行走穩重
    每年的新學開學之際,孔廟也會舉行「開筆禮」,學習執筆、認字、寫字、讀書,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大禮」,教授學童們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通過誦讀儒家文化,引導學童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新。
  • 歷時16年,被稱為「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百科全書」的《五禮通考》點...
    原標題:歷時16年,被稱為「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百科全書」的《五禮通考》點校本出版——一份禮儀之邦的文獻證明「《五禮通考》把先秦到清朝的禮儀制度『一網打盡』,中華禮樂文明體現在哪裡?就在這本書裡記載著。」據王鍔介紹,《五禮通考》是清代學者秦蕙田在錢大昕、戴震、王鳴盛等學者的幫助下,歷時38年,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編纂完成的一部禮學總集,收錄先秦至明代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演變,全書以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五大類分類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