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活之中,交際風俗是人際關係的一個縮影,所展現的是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群體之間的一種互動,在清朝就有極為完善的官場,還有民間待客之禮。在清朝時期待客之禮,因為階層群體和身份以及地位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差異,當然也包括少數民族也是存在一些不同之處。在迎接客人宴請和送客這方面都有嚴格的禮儀要求和規定。
需遵守禮儀,官場民間各有不同
當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到清朝時期,各種各樣的制度已經非常完善。對於當官的人來講,處處都有需要遵守的禮儀,比如官員在迎送課的時候是有佔位座次的講究,需要根據當時清朝的禮儀規定去站哪,或者是坐在哪裡,也需要遵循長幼有序。
在《米脂縣誌》中記載:「仕宦知禮之家,凡晚輩見尊長、生徒見師傅,久別四拜,近別特拜。親戚長幼、友朋交揖,鄉黨平民相見序齒,遇宴會亦序齒。」
而在民間迎接或者是送課的時候,也有一定的規則,當然並沒有官場之中那麼較勁,相對比較隨意。當客人來的時候,主人要出大門外去迎賓,在走的時候主人需要拜一下,然後貴賓再拜一下主人,需要再拜去答謝。需要將賓客送出大門外,然後在行李算是將客人送走。
當然這裡說的迎客和送客的禮也不是非常普通的百姓可以用的,通常情況下是指豪門大戶的百姓在迎送客人的時候所用的禮儀。而對於非常普通的人民來講,如果是跟鄰居之間交往迎送的禮儀,相對比較簡單。
交際應酬,宴請禮尚
在清朝時期,無論是官場還是市場,宴請都是非常重要的,兩者之間溝通和交際的重要途徑。在宴請的過程當中,會展現自己的個人身份以及地位。而在宴會的規格以及座位的排列,能夠體現出個人的身份。這是中國較為傳統的一種形式化,這種形式在官場上尤為突出。
如果是室內宴請,那麼最尊貴的座位屬於背靠西牆的東向坐,正常情況下,這個位置都是留給最尊貴之人。而在宮廷之中宴會會有很多的名目,宴請的原因不同,禮儀的繁簡也不一樣。在宴請賓客的時候,主人要熱情好客,極盡所能滿足客人的要求,另一方面儘量鋪張一些。
總結
自古以來中國都被稱之為禮儀之邦,是在歷史之中不斷演化,有關於各種各樣的禮儀,都非常的完善,發展到清朝時期很小的事情都會有禮儀規範。可能有些規矩是統治者定的,但是也有些早已深入當時人民的思想之中,認為這便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也正是因為有了古人的思想和文明行為發展到現如今才能去粗取精,讓中華大地更加的文明,不愧對禮儀之邦之稱。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米脂縣誌》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由珊珊的湖水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