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只有官員拜見學者,沒有學者拜見官員的道理

2020-09-09 讀史十二年


改革是劉道玉一生的關鍵詞,際遇、世故、權力甚至歲月都無法從他身上奪走對教育改革的執著。1988年,劉道玉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免去武漢大學校長之職,原因眾說紛紜。在很長一段時間,武大校長的名冊裡甚至沒有劉道玉的名字,校報也不刊登他的文章。然而,《人物》接觸的每一個武大學生都告訴記者,劉道玉校長是這所學校的精神力量,是他們「永遠的校長」。


自古以來只有官員拜見學者,

沒有學者拜見官員的道理

文|葛佳男 編輯|趙涵漠 攝影|劉雲志

本文首發於《人物》


01

永遠的校長


80歲以後,劉道玉先生基本不到「外面」走動了。2008年春末的一個晚上,他為武漢大學學生作了一場題為「中國需要一場真正的教育體制變革」的閉門講座,演講結束後,他宣布:今後不再為校內外的學生作演講;不再參加社會重大活動;不再擔任任何社會兼職。


他已經在武漢大學校園裡生活超過35年,天氣好的時候,會繞著珞珈山散步,上午、下午各一次,總遇到熟人,要被問一聲劉老校長好。這一叫,周圍的人都知道了,「所以我現在有很多朋友」,修鞋的,報攤的,賣菜的,收廢舊物品的,「這些人我都認識」。他還有許多「小朋友」,年輕學生的郵件常常塞滿了他的郵箱,他來者不拒,端坐在小書房裡,拿一隻放大鏡對著電腦屏幕,慢悠悠地看,慢悠悠地回。


這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開路者,至今仍是這座校園裡最有聲望的校長,在當代中國,他或許是最沒有權力卻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擔任武大校長期間,他倡導平等、自由、民主、開放的校風,高歌猛進進行教育方法和制度改革,使珞珈山成為全國高校學生和教師的「嚮往之地」;卸任校長之後,他也不曾離開教育改革的陣地,長年探索創造教育的方法,尖銳抨擊中國教育的積弊,同時也提出積極的建言。



學校裡如今沒有劉道玉的任何題字,也沒有任何一座建築、任何一條道路冠上他的名字。1988年,劉道玉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免職,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改革過於激進,觸犯了某些高層的利益,也有人認為是劉道玉性格太硬,在政治上「過於單純」。在很長一段時間,武大校長的名冊裡甚至沒有劉道玉的名字,校報也不刊登他的文章。然而,《人物》接觸的每一個武大學生都告訴記者,劉道玉校長是這所學校的精神力量,是他們「永遠的校長」。


劉道玉今年82歲了,近20年來,一直隱居在武大幼兒園對面的一座家屬樓裡。他和老伴在陽臺上養了許多蘭花,暗翠的葉子爭先恐後從防盜欄杆裡伸出來,老遠就能看見。一大早,記者還在樓下,他就打開門探出頭,笑眯眯地打招呼,「歡迎各位啊,你們路上辛苦了。」坐下來,先用一張武大抬頭的信紙記下了所有人的名字,老先生有點得意地說自己還是「中年人的記憶力」,這些年來,每一個來訪學生的名字都一字不錯地記得。


他形容自己現在是「隨遇而安,隨遇而眠,隨遇而學,隨遇而寫」,80多年走過來,波瀾榮辱都歸於平靜。每天早上5點起床,保健按摩40分鐘,然後洗漱,給老伴做早餐,白饅頭就著果醬和花生醬,再衝一小碗葛根粉。「這是老年人的作息時間,蘇東坡的養生方法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為富,安步以代車,晚食以當肉。」」劉道玉信奉這些箴言,他說,對現在的生活狀態已經沒有什麼不滿足。


他的耳朵已經不太靈光,但是他並不以為意,平日也不愛戴助聽器,「這讓我沒有任何的事前顧慮,我很樂意。你知道耳不聽,心不煩嘛,是不是啊。」他側過頭,讓記者對著自己的左耳說話,「左耳好,我不愛聽保守的意見,只聽改革的聲音。」


改革是劉道玉一生的關鍵詞,際遇、世故、權力甚至歲月都無法從他身上奪走對教育改革的執著。2011年,由於中風的後遺症,劉道玉的右手無法寫字了,他從78歲開始練習用左手書寫,平均每年記兩厚本讀書筆記,寫15篇文章。近20年,他總共出版了18本著作,發表文章300多篇,積累了兩本未出版的書稿,「雖然我不敢說語不驚人誓不休,但不謙虛地說,文無新意不發表。我認為自己的文章基本上都有創意,因為我是研究創造教育的」。如今,他每天固定工作4到5個小時,讀書,寫文章,給青年學生回郵件,要了解最新的教育形勢。


學生們說,老校長並非脾性圓融之人,早在他當校長的時候,就有不少人見過他為了保護學校和學生的利益公開跟省裡領導叫板,批評某位省委領導「水平連生產隊長的水平都不如」。現在年紀大了,說起如今中國的教育體制,劉道玉還是很容易激動,他看不慣的現象越發多了,常常感嘆,「我愛莫能助呀!」他對記者說,「我姑妄言之,你們姑妄聽之,能寫的就寫,不能寫的你們不寫,你們不能丟飯碗,是不是啊。我無所謂了,我飯碗也可以丟,頭也可以殺,做之認之,如果沒有這個擔當,你就枉然當了一個知識分子。就像錢穆說的,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利害,即使放到刀俎上,也只認真理,所以我這一生很坎坷,就是我的性格決定的。」



在加拿大念書的小孫女大前年回來,劉道玉帶她逛校園,路過樹林中某一任校長的雕像,小姑娘用生硬的漢語問他,爺爺,你的石頭在哪裡?「我說爺爺沒有石頭,不要石頭。」2007年武大首屆作家班的22位作家準備捐款給劉道玉建一座銅像,劉道玉憶稱校方以「校園沒有合適的地方」拒絕了。對這一切,劉道玉顯得平靜。


2007年,文化學者易中天回母校武大演講。他是1981年武大中文系的代培碩士畢業生,按照當時的國家政策必須返回生源地新疆工作,劉道玉看重他的才華,層層爭取,甚至找到了教育部。最後,雙方達成協議,武大用5個本科生的名額交換他留在武大任教。導師胡國瑞告訴易中天,當年他希望就此事約見校長,劉道玉在電話裡說:「自古以來只有官員拜見學者,沒有學者拜見官員的道理。我去看胡先生。」


演講當中,易中天提到這位改變他命運的、20年前離任的老校長,臺下坐的大多是85後、90後一輩的學生,他當時還想是不是該做點說明。但出乎意料,話剛落,臺下掌聲立刻就炸響起來。


「20年前的事情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呢?」易中天說,「那就只能說明是一代一代的在流傳。」



02

改革的黃金時代


1980年代,劉道玉帶領下的武漢大學是中國高校的一面旗幟。那是改革浪潮席捲中國的時代,人們連走路都是在跑步前進,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裡晝夜燈火輝煌,教師自覺加班,誓言要把「文革」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在成功推動高考恢復之後,劉道玉在1979年主動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任上請辭,回到歷經政治動蕩、百廢待興的母校,誓要重鑄武漢大學歷史上的輝煌。


1981年,他48歲,成為當時中國重點大學當中最年輕的校長,也是最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一個。他被武大學子譽為「武大蔡元培」,上任不久,就大刀闊斧,從教育體制入手,進而對教學內容到管理體制進行全面改革:學分制、主輔修制、轉學制、插班生制、導師制……推行新制度的時候,他從不向上頭打報告,堅持認為這些都是校長的職責和權力。這一系列現代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均始於武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自此拉開,擴散全國,武大也被稱為高校戰線上的「深圳」。


1978級歷史系學生、現任武大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星久還記得,當時的武大充溢著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氛圍,「就是感覺每天都有一種新氣象,每時都有新的空氣」。學分制令有想法的學生獲得充分空間,周圍的同學有寫小說寫出名氣的,也有不少人在本科時期就發表了在學術界引起轟動的文章。一大批社會作家通過插班生制度進入學校。學生可以隨意選修其他專業的課,可以談戀愛、跳交誼舞,可以穿最時興的大喇叭褲,還有超過400個學生社團可以自由選擇。自學和創造得到充分鼓勵,校長在開學第一天就講,如果老師的課講得不好,你們可以不聽,自學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追求自由可能是武漢大學的一個特點,」武大哲學系教授趙林評價,「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劉校長當校長的時候培育、營造出來的一種氛圍,一直到今天還是能看到他的一些影響。」


那是劉道玉最懷念的年代,經年累月之後回憶起來依舊有熱烈之色,「人人思改,人人思變……改革的黃金年代啊!」他忽然又黯淡下來,「現在呢,一切向錢看,人人思錢,除了金錢以外什麼都沒有了。」


制度層面之外,劉道玉給學生和老師們的印象是毫無官僚味道的「一個知識分子」。他家裡總是門庭若市,學生來找他,一定會接待,老師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否定他的意見,從來不覺得有什麼不得了。「他很平常,大家也很平常」,以至於學生們慢慢養成了這種習慣,從轉專業到社團活動報批,「好像一搞事情就直接找校長」。畢業時節,每個學生都要跟他合影,成百上千張照片裡,校長總是「面目和藹,舉止優雅」。


2015年的5月,武漢溽熱,劉道玉穿一件熨帖的藍襯衫,外頭罩著面料挺括的西裝馬甲,一雙老式粗布鞋,如學生們描述的一般優雅。採訪之前,他花一下午時間準備了三大張手寫提綱,細細密密的小楷,整整齊齊。


好幾個老一輩的學生告訴《人物》記者,即使是在突然被免職那段最艱難日子裡,老校長也沒有失去一個知識分子的體面。那時候他生病住院,硬是被拉出來檢討,大會小會上都要點他的名,但他拒絕寫一個字的檢討。學生們去看望,見他頭髮梳得一絲不苟,雖然清瘦了些,但是面色從容平靜。


1985級武大學生、《劉道玉傳》的作者野莽在一次採訪中回憶,剛被免職的時候,劉道玉內心其實是有埋怨的,「他有嶽飛式的憤怒,屈原式的牢騷,怎麼就不能理解他教育改革的一片良苦用心呢?當時他認為這是上面領導的壓制」。直到70歲以後,他完全放下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他的心靈好像徹底解放了。」


這次採訪之前,劉道玉特意強調,希望「一定在文稿當中適當的地方要反映我的觀點」,「我不是大師,真的我不是大師,我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我僅僅就是一個熱愛教育,一個執著的教育改革者而已,僅此而已,別的什麼名譽啊、榮譽什麼對我來講都是身外之物,都是附加給我的。」


不過,武大學生以及所有關心教育改革的人們更願意把這看成一種謙詞。1989年年中,張星久去鄂西北的一個偏僻縣城講課,當地領導是老三屆的大學生,飯桌上第一杯酒舉起來,敬的是劉校長。「他就是大家心目中一個大學校長,一種說不清的,就是應該這個味道。」在張星久和他的老校友們看來,劉道玉已經成為了一個參照系,後來人會不自覺地將其他校長與老校長進行比較。「他之所以那麼持續得到大家敬仰,大家可能看得更清楚,尤其在我們的教育現在在某些方面有些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我們可能更覺得他的東西彌足珍貴。」

相關焦點

  • 只有官員拜見學者,沒有學者拜見官員的道理
    如果用這副對聯來形容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我覺得最為合適,因為他始終秉承一個信念,一個讓他不惜被免職的信念——只有官員拜見學者,沒有學者拜見官員的道理。回校後的第三年,四十八歲的他成為了校長,是當時中國重點大學最年輕的校長,沒有之一。上任不久,他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搞教育改革,先後推行了學分制、主輔休制、轉學制等一系列舉措。
  • 「自古以來只有官員拜見學者,沒有學者拜見官員的道理」
    這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開路者,至今仍是這座校園裡最有聲望的校長,在當代中國,他或許是最沒有權力卻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劉道玉信奉這些箴言,他說,對現在的生活狀態已經沒有什麼不滿足。他的耳朵已經不太靈光,但是他並不以為意,平日也不愛戴助聽器,「這讓我沒有任何的事前顧慮,我很樂意。你知道耳不聽,心不煩嘛,是不是啊。」他側過頭,讓記者對著自己的左耳說話,「左耳好,我不愛聽保守的意見,只聽改革的聲音。」
  • 劉道玉:自古以來只有官員拜見學者,沒有學者拜見官員的道理
    在很長一段時間,武大校長的名冊裡甚至沒有劉道玉的名字,校報也不刊登他的文章。然而,《人物》接觸的每一個武大學生都告訴記者,劉道玉校長是這所學校的精神力量,是他們「永遠的校長」。學校裡如今沒有劉道玉的任何題字,也沒有任何一座建築、任何一條道路冠上他的名字。1988年,劉道玉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免職,原因眾說紛紜。
  • 遊姓(13)|北宋著名學者、哲學家遊酢:成語「程門立雪」主角之一
    遊酢,字定夫,學者尊稱為廌山先生、廣平先生,北宋著名學者、哲學家。遊酢拜理學奠基者程顥為師遊酢畫像(圖據《閩北日報》)遊酢少年時就聰慧過人,經書子集看過一遍能熟記在心,倒背如流。遊酢和楊時拜見程頤,誕生成語「程門立雪」這一年,遊酢和楊時一起,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天,正是嚴冬中最為寒冷的一天,遊酢與楊時初次去拜見程頤。程頤當時正在家中閉目養神打瞌睡,他們兩人一言不發,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外等候。
  • 畫地十策,選賢任能,張齊賢初進宮拜見皇帝卻先奔飯桌
    這個道理,趙匡胤很早便已明白。從兵變開始,趙匡胤的身邊便環繞著許多股肱之臣,為他出謀劃策、鞍前馬後出生人死,石守信、王審琦、劉慶義等「義社十兄弟」,還有趙普、苗訓等謀臣,每一個都為大宋這座帝國大廈的建立貢獻出了力量。因此,趙匡胤很明白幫手對於他的重要。在登上帝位之後,龐大的一個國家需要管理,每一個職位都不能有所或缺。
  • 學者稱人大超5年未答辯博士生95%是在職官員
    一名在紀檢部門工作的官員對時代周報記者坦言:「官員在職獲得高學歷、高學位的,人們有充分理由懷疑其學歷、學位的含金量。」  在職讀博有多難  和全日制博士教育相比,在職博士一般只有學位,沒有學歷。通常來說,官員若想獲得一個博士學位,脫產不現實,只能選擇在職攻讀。
  • 在拜見英國女王時,你可能不太知道的9個日常禮儀
    可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習英國皇室日常禮儀,不然很有可能會出醜的,關於這一點,就連很多世界政要,在拜見女王時,也是因為不懂得這方面的禮儀,結果不但鬧出了不少笑話,還受到了眾人的批評,弄得自己十分的尷尬,所以為了避免這些錯誤,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拜見英國女王時,你可能不太知道的9個日常禮儀!
  • ​歐洲小夥羨慕大宋朝,不遠萬裡來開封拜見趙匡胤
    5月25日開封小夥領著一位老外拜見了北宋皇帝趙匡胤快快點擊視頻《劉欣:向世界講好開封故事》第三集龍亭劉欣(開封成龍外語學校教師):你怎麼這麼困?因此,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至今,東亞和東南亞各國都留有中國文化的痕跡。Chinese culture has had a long history. It is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Rites that it is etiquette and morality make who we are.
  • 古人真的稱呼官員為「大人」嗎?
    看過古裝劇的人,都會發現,電視劇中無論哪個朝代,只有是個當官的,都會被別人稱呼為大人。那麼古人真的是這樣稱呼嗎?且聽秀才一一道來。首先大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的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指聖人或君子,也就是身居高位的當權者。
  • 皎然拜見韋應物,對方說出一番話,竟讓這位詩僧欽佩不已
    所有有些書生在參加科考時,就會攜帶自己的詩文去拜見一些名家,既希望能得到指點,也期盼可以被引薦。比如唐代寶曆年間,朱慶餘就曾在科考前夕,背著行囊來到長安,作了一首詩寫給當時任職水部郎中的張籍。詩人收到這首婉約詩之後,心知肚明,當下就提筆回贈了一首詩,暗示他不必為考試擔心,後來也成為詩壇佳話。
  • 古代學者論述字體:(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據此推斷,字體是
    有古代學者論述某字體的形成時說:「(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即胥吏)佐書」.據此推斷,該字體是(  )A.小篆B.隸書C.行書D.草書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漢字的形成演變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 疏通學者掛職的通道
    不同等級的學者,只是一個職稱的差異,學校管理上的行政化對學者沒有多大的影響。所以,學者所處的秩序,是一個比較鬆軟的等級秩序,這種等級相互之間的位差不大,而且還經常受到各種因素的衝擊。很多學者在學校裡是普通教授,但在學校外面卻是呼風喚雨的大牌學者。更重要的是,隨著科研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提供的身份和等級的數量是擴展性的,而不是有嚴格的數量控制。
  • 拜見幽默遊記作家布萊森
    拜見幽默遊記作家布萊森桂濤比爾·布萊森作為英文作家,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他是美國人,在英國生活40年,出了好幾本幽默遊記。拜見布萊森那天,英國首都倫敦遭遇極寒,飄著雪花。
  • 抖音武當王也拜見老天師是什麼梗和意思 出自哪裡什麼動漫
    抖音上武當王也拜見老天師是什麼意思和梗,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武當王也拜見老天師意思、出處、含義介紹,想知道的小夥伴們快來一起看看吧!  武當王也拜見老天師意思、出處、含義介紹  武當王也拜見老天師是動漫《一人之下》中王也的一句經典臺詞,在抖音上的很多玩家都爭相模仿這一段。
  • 清朝的官員為什麼借錢都租好房子,真實的官員生活沒有那麼富有
    大家好,嗨小夥伴們,清朝的官員不是都像和珅那麼有錢的,我們在電視劇上面看到的清朝的官員,都好像有自己的府邸,有的甚至家財萬貫,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卻不是這麼舒服的,今天小編來推薦的話題就是清朝的官員為什麼借錢都租好房子,真實的官員生活沒有那麼富有。
  • 三個月內兩度履新,學者型官員胡文容離魯赴渝
    作為一位學者型官員,其經歷主要分為高校和組織系統兩部分。1981年7月,年僅17歲的胡文容考入華東冶金學院化工系讀本科,1985年7月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同年8月,胡文容任教山東科技大學,同時攻讀本校研究。1992年,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隨後,胡文容考上同濟大學攻讀博士,1995年,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 邢夫人主動提出帶黛玉去拜見舅舅,是釋放善意還是別有用意?
    但是沒有介紹姓氏。寒暄吃茶之後,賈母派人帶黛玉去拜見兩位舅舅——兩個人都沒有見到。賈赦是推辭,賈政是不在家。賈母未必不知道賈政不在家,但是即使不在家,黛玉作為新來的晚輩,也得到舅舅住處走一遭,這是禮節。這時「賈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主動提出要帶黛玉一起去。這是邢夫人的正式出場。
  • 西方學者談中國制度:內部官員選擇機制有價值
    這個詞本身具有模糊性和概念上的不確定性,很難界定中國與西方的區別  競爭式西方民主政治並非當今世界的唯一最好政治模式,中國也無須對此進行複製  中國的選任和定期政治權力交班制度有利於避免整體性的政策短視,值得深入探究  應當注重培養有國際交流能力和有意願、有能力向世界闡述中國道路和中國夢的學者群體
  • 高人預言官員前途 實際結果一如所言
    唐朝的一位高人預言了一位官員的前途並事先留下了一個信封,結果若干年後打開,發現實際結果一如其所言。李揆年輕之時有擅長卜算之人預告其前途唐朝的相國李揆在未任官以前,在考中進士後被召喚到京城等待宣布。他聽說宣平坊有個叫王生之人善於卜卦算命,便前去詢問自己的前程。王生每算一卦就要收取五百文錢,但前去算卦之人仍然絡繹不絕。
  • 舒淇帶化妝品拜見白龍王 希望走上國際舞臺
    據臺灣媒體報導,舒淇11月7日隻身赴泰國拜見白龍王,一般民眾多會用貼身錢包或吉祥小物給白龍王念祝語加持,但舒淇隨身攜了一大袋化妝品。命理師詹惟中對此「解密」:「化妝品是女藝人貼身物品,給大師加持,代表她希望在鏡頭前展現光採,最重要的是能走上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