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經常帶3 歲的兒子逛商場,每次都拉著兒子的小手。媽媽興致盎然,兒子卻總是噘著小嘴一臉不高興,媽媽百思不得其解。一次,媽媽彎腰給兒子繫鞋帶,無意間看了一下前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兒子為什麼不高興。原來,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處在孩子的高度,看到的都是大人們的腿部。
在幼兒教育中,問題沒有這麼簡單,老師如果不能掌握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就無法做到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蒙特梭利教育把"以幼兒為中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具體來說,體現了三個尊重:尊重幼兒的人格、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尊重幼兒的成長步調。
一、尊重幼兒的人格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體,他們像成人一樣,也有渴望獲得尊重、平等相待的心理訴求。如果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可以任意擺布,那就大錯特錯了。蒙氏老師尊重教室裡每一個孩子,把孩子既當學生又當朋友,和他們平等相待。例如和孩子講話時,蒙氏老師都會蹲下身子,眼睛和孩子平視,並使用恰當的語言和語氣與孩子交流。父母也要和孩子做朋友,與孩子做遊戲、一起聽讀故事,在生活、學習中共同體驗,一起互相成長。
二、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由於遺傳、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每個孩子的興趣點、吸收能力也是不同的,但他們的成長規律和潛力都是一樣的。蒙氏教育強調教師對孩子的觀察,教師通過觀察,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節奏,並以此為基礎設計課程和活動,讓每個幼兒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正如不同的花兒,品種不同,花型、花色、花期及開放的時節也各不相同。有的花型奔放,有的花型嬌羞;有的花色鮮豔,有的花色柔美;有的在春天開放,有的在盛夏開放,還有的則在嚴冬開放。幼兒如同不同種類的品種,沒有完全的可比性,只有各自的特性。園丁的責任就是培育不同的花朵,讓其綻放出各自奪目的光彩,讓幼兒在自由、輕鬆、快樂的教育環境中,彰顯個性化的特質。
尊重幼兒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要遵循6個基本原則:
1.教育內容:幼兒需要什麼;
2.教育量:需要多少;
3.教育時機:什麼時候需要;
4.教育方法:使用什麼教育方法;
5.教育環境:什麼環境條件下需要;
6.教育者:由誰來施教。
這6 個基本原則必須全面兼顧、綜合平衡、正確實施才能達到教育的最佳目的,最大化地激發出幼兒內在潛能,使幼兒擁有完善的綜合素質。
跨世紀蒙氏教育是如何做到尊重幼兒的個性化差異的?
1.分組上課:
根據幼兒的年齡和智齡發展程度,將班級中的幼兒分成3 個小組,每組9—10 人。在課程展示時,班級中的每個老師帶其中的一組。老師會根據本組幼兒的成長階段及發展特點,實施針對性的課程。因此,在同一班級中,不同發展程度的幼兒所接受的課程內容及引導方式是不同的。
2.自由選擇工作:
在蒙氏教育中,蒙氏課程展示後,是幼兒們自由選擇工作的環節。這個環節是蒙氏教育尊重幼兒的個性化差異、因材施教的最佳例證。
三、尊重幼兒的成長步調
幼兒的成長步調即成長規律,在蒙氏教育當中,尊重成長規律就必須了解幼兒的敏感期,重視敏感期教育。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會對某種知識或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特別想學習,也特別容易學會。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根據蒙特梭利對幼兒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為很多個敏感期。
敏感期在幼教界被稱為幼兒學習的最佳期、關鍵期。錯過敏感期並不是什麼都學不會了,但是要學會困難得多。因為失去了敏感期,幼兒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了興趣就沒有了學習的快樂,沒有了興趣就沒有了好奇心、沒有了想像力和創造力,幼兒只能被動地痛苦地學習,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相反,按照敏感期進行教育,學習就會"事半功倍"。因此,我們常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敏感期"。作為幼教人,必須了解幼兒各個年齡段的敏感期及相適用的教育方法。
蒙氏教育有一套相對固定的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過程中,由於孩子不同、環境不同,老師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靈活的操作方法,在不違背教育原則情況下,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科學觀察,制訂個性教育方案,給孩子創造適合的教育環境。在教育過程中,要避免另外一種傾向,就是目前西方幼兒教育最大的問題,對孩子放任自流、毫無引領,以純粹玩代替了全部教育。因此,跨世紀蒙氏教育的"以兒童為中心"是有教育目的、有教育方法的,即按照科學又不失靈活的理論和作業系統實施教學。創造環境和利用環境都要堅持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