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1 03: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期有研究機構的數據表明,新冠患者在患病第11天後不具有傳染性,這一結論引發高度關注。研究人員認為,從病人體內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並不能說明患者具有傳染性,也不能證明病毒是活病毒,這一結論與此前中國、韓國等國家的傳染病專家的看法一致。
結合近日上海發現的兩例境內輸入患者情況分析如下。
甲女士,湖北籍,常住湖北,5月8日曾在當地進行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5月11日陪同其丈夫來滬就醫。5月18日,因需住院陪護,接診醫療機構對其進行採樣,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
乙先生,湖北籍,常住湖北,5月14日晚乘火車來滬求職, 5月15日主動前往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檢測,因血清學檢測結果為陽性,當日即被醫療機構隔離留觀,僅有輕微發熱症狀,5月17日經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核酸檢測為陽性。
該兩位患者被確診後均收入定點醫院。據調查,兩人在乘坐公共運輸及在滬外出期間均佩戴口罩。入院前14天內無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病原核酸檢測陽性者)的接觸史,亦無接觸過來自湖北省及重點地區(含國外),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入院後胸部CT檢查僅示少許輕微的炎症改變,肝腎功能、血常規以及其他炎症指標檢查均正常,三次咽拭子核酸檢測均陰性,抗體IgG已陽性,推測感染病程可能已達3-4周以上,已處於疾病恢復期,殘留的可能只是核酸的片段,已基本沒有傳染性了,兩位患者隔離期間已無任何不適症狀,亦未予特殊藥物治療,目前身體狀況良好,1位已於近日出院,另1位也即將出院。
此前一項來自德國的小規模研究發現,在患者出現症狀的第一周,病毒的複製程度最高,但是在症狀出現10天至11天後,病毒核酸載量明顯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症狀出現的第8天後,儘管病毒載量仍然很高,但無法培養出具有感染性的活病毒。
IgM和IgG是機體對於病毒免疫應答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通過對新冠病毒疑似案例的血清檢測也可以很準確的檢測出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通常病毒入侵人體後最早產生的是IgM抗體,第七版診療方案中提到,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初期便開始出現陽性反應。當產生IgM的B細胞進入淋巴結,在生發中心接受輔助性T細胞和抗原提呈細胞的刺激,進一步成熟分化為漿細胞,大量產生IgG,IgG持續時間較長。
近期,還有研究者的發現表明,IgG抗體在症狀出現後的7-50天和症狀緩解後的5-49天內,從症狀出現到抗體滴度升高的中位數為24天,從症狀緩解到抗體滴度升高的中位數為15天。這表明,廣泛進行抗體檢測的最佳時間範圍是症狀出現後至少3-4周和症狀消失後至少2周。此外,在調查中,沒有發現重複取樣時IgG抗體滴度水平下降的證據。
特異性抗體檢測也受部分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有一定滯後性,需等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應答反應後才能產生陽性反應。另一方面是檢驗結果容易受到血液標本中的一些幹擾物質的影響而出現「假陽性」結果。
綜上所述,往往IgM抗體陽性表示近期感染,而IgG抗體陽性及呈高滴度表示感染時間較長或既往感染,存在傳染性的風險可能已大大降低。公眾對疫情防控的警惕意識仍應保持,同時對無症狀的核酸與抗體IgG均陽性者應科學對待,大可不必過度恐慌。
原標題:《公衛·科普|對無症狀核酸與抗體均陽性者應科學對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