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談話-語言真的是本能嗎?

2020-09-05 EdgingCatalysis



想像你是一個旅行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個當地人走近你,開始用一種不熟悉的語言喋喋不休。他看上去很認真,指著某個地方。但是無論你多麼努力,你都無法破譯這些詞語。

這差不多就是一個小孩子第一次接觸語言時的狀態。事實上,她似乎處於一個更具挑戰性的位置。她的世界不僅充滿了無休止的官樣文章,不像我們假設的旅行者,她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些人正在嘗試交流。然而,到了四歲的時候,這個星球上每一個認知正常的孩子都已經變成了語言天才: 在他們接受正規學校教育之前,在他們能騎自行車、繫鞋帶或做簡單的加減法之前。這似乎是個奇蹟。50多年來,解釋這一奇蹟的任務一直是語言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上世紀6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了一種看似解決方案的觀點。他認為,事實上孩子們並不學習他們的母語——或者至少不能直接學習語法構建模塊(整個過程對於這個過程來說太快太輕鬆了)。他的結論是,他們必須與生俱來的基本語法知識——一種&34;——寫入人類 DNA 中。有了這種語言的固有傾向,找出英語和法語之間的表面差異應該是一件相對瑣碎的事情。這個過程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嬰兒有語言的本能: 一個語法工具包,可以在全世界的所有語言上使用。

這種設備一舉消除了學習母語的痛苦,並解釋了孩子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學會一門母語。太棒了。喬姆斯基的觀點統治了語言科學四十年。然而,事實證明這只是一個神話。在過去的幾年裡出現了大量的新證據,證明喬姆斯基是完全錯誤的。

但是讓我們倒回去一點。有一點每個人都同意: 我們這個物種對語言表現出明確的生物學準備。我們的大腦在以下有限的意義上確實是&39; : 它們有正確的工作記憶來處理句子級別的句法,以及異常巨大的腦前額葉外皮,這賦予了我們首先使用符號的聯想學習能力。而且,我們的身體也準備好了語言: 相對於其他原始人類物種,我們的喉嚨被設置得很低,讓我們排出和控制空氣的通道。而且我們下巴中微小的舌骨的位置使我們能夠很好地控制我們的嘴和舌頭,使我們能夠在一些語言中發出多達144種不同的語音。沒有人否認這些東西是天生的,或者它們對語言很重要。

爭論的焦點是語言知識本身——語言軟體——是每個人類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喬姆斯基的想法是這樣的: 正如我們長出了獨特的人體器官——心臟、大腦、腎臟和肝臟——我們也在頭腦中長出了語言,喬姆斯基把它比作&34;。這個器官在嬰兒時期就開始出現。它包含了世界上所有語言中所有可能的語法規則的藍圖。因此,學習任何自然產生的人類語言都是小孩子的遊戲。出生在東京的孩子學習日語,而出生在倫敦的孩子學習英語,從表面上看,這兩種語言非常不同。但實際上,它們本質上是相同的,運行在一個共同的語法作業系統上。加拿大認知科學家 Steven Pinker 把這種能力稱為我們的語言本能。

這種語言本能的存在有兩個基本論點。第一個問題是差教師的問題。正如喬姆斯基在1965年指出的那樣,孩子們似乎沒有經過多少明確的指導就學會了母語。當他們說: &39;或者&39;時,他們的父母不會糾正他們錯亂的語法,他們只是驚嘆於他們是多麼可愛。此外,這些看似基本的錯誤掩蓋了驚人的語法成就。不知何故,孩子明白有一個詞彙類——名詞——可以是單數或複數,這種區別不適用於其他詞彙類。

這類知識沒有明確的教授,大多數家長自己也沒有接受過任何明確的語法訓練。而且很難看出孩子們是如何通過仔細傾聽來解決這些規則的: 這似乎是掌握一門語言如何運作的基礎。知道名詞是可以複數的,而且它們與動詞不同,這才是語言本能的真正意義所在。孩子們不需要從零開始去理解一切: 某些基本的區別是免費的。

喬姆斯基的第二個論點將焦點轉移到孩子的能力上。把這個問題想成是貧困學生的問題。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具有哪些通用的學習能力?當喬姆斯基闡述他的觀點時,最有影響力的學習理論——例如,美國心理學家 b f Skinner 的行為主義方法——似乎不幸地不能應對語言提出的挑戰。

行為主義把所有的學習都看作是刺激反應的強化,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可以被訓練成一聽到晚餐鈴就流口水一樣。但正如喬姆斯基在1959年對斯金納的觀點進行的一次毀滅性的回顧中指出的那樣,兒童沒有接受母語的正式教育這一事實意味著行為主義無法解釋他們是如何獲得語法能力的。喬姆斯基的結論是,兒童必須進入已經以某種方式準備好的語言學習過程。如果他們沒有被明確地教授語法是如何工作的,而且他們天生的學習能力也不能單靠觀察來完成學習任務,那麼,通過排除的過程,他們的語法智慧必須在出生時就表現出來。

這些或多或少是從那時起支撐喬姆斯基計劃的論據。他們看起來相當謙虛,不是嗎?然而,他們強加在基本理念上的理論包袱卻是極其重要的。在過去的二十年裡,語言本能在重壓之下搖搖欲墜。

讓我們從一個相當基本的觀點開始。把我們可能擁有的語言的天生基礎稱為&34; ,這有多大意義?仔細想想,沒什麼。本能是對某些適應性行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至關重要的是,這種行為必須在未經訓練的情況下出現。一隻剛剛起步的蜘蛛不需要看到一個大師在工作就可以&34;網: 蜘蛛只是在準備好的時候織網,不需要任何指導。

語言是不同的。流行文化可能讚美泰山和莫格利這樣的人物,他們在動物中長大,成年後掌握了人類的語言。但是我們現在有幾個關於所謂的&34;兒童的詳細記錄,這些孩子不是偶然或故意接觸到語言,就像美國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中的 Genie,一個女孩的父親把她關在一個鎖著的房間裡,直到1970年她13歲時被發現。從這些不幸的人身上得到的教訓是,如果沒有正常的人類環境,孩子根本就學不會一門語言。蜘蛛不需要暴露在蜘蛛網下才能織網,但人類嬰兒在會說話之前需要聽到很多語言。不管你怎麼解釋,語言並不像蜘蛛網那樣是一種本能。

但那是順便說一下。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 如果我們對世界上大約7000種語言的基本知識是與生俱來的,那麼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一定是相同的。他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套共同的絕對的語法普遍性。這不是我們所發現的。下面是我們發現的多樣性的一個側面。

口語中各種不同的發音數量差異巨大,在某些科依桑語系(使用&39;輔音的非洲語言)中從11到令人印象深刻的144個不等。他們也不同的詞序使用的主語,動詞和賓語,與所有的可能性被證明。英語使用一個相當常見的模式主語(s)動詞(v)賓語(o) : 狗(s)位(v)郵遞員(o)。但是其他語言做事情的方式非常不同。在 Jiwarli,一個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這個女人吻了那個光頭的窗戶清潔工這個英語句子的組成部分會按照下面的順序排列: 那個光頭的女人吻了那個光頭的窗戶清潔工。

許多語言使用詞序來表示誰在對誰做什麼。其他人根本不用它: 相反,他們用較小的單詞部分創造巨大的單詞,從而構建&34;。語言學家把這些詞部語素稱為詞素。你經常可以把詞素組合起來形成單詞,比如英語單詞 un-help-ful-ly。在加拿大東部使用的因紐特語中的 tawakiqutiqarpiit 大致相當於: 你們有菸草出售嗎?當每個單詞都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時,詞序就不那麼重要了。

至少從我們英語的角度來看,語言的基本成分是詞類: 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等。但是很多語言都缺少副詞,有些語言,比如寮語(在寮國和泰國部分地區使用) ,缺少形容詞。甚至有人聲稱,Straits Salish,一種在卑詩省及其周邊地區使用的土著語言,沒有名詞和動詞也可以生存。此外,一些語言的語法範疇,從我們的盎格魯中心觀點來看,似乎是完全陌生的。我最喜歡的是語法範疇,一種有些語言用來給敘述增添趣味的語言。理想詞是一種完全成熟的詞類,它將一個動作所產生的不同感官體驗結合在一起: 舉一個例子,ribuy-tibuy 這個詞,來自北印度語 Mundari,描述一個胖子走路時臀部的視覺、動作和聲音。

當然,語言並不需要被說出來: 世界上大約130種被認可的手語在沒有聲音的情況下完美地發揮著作用。語言的意義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達,這是一個顯著的事實: 在說話中,通過手勢,在印刷的書頁或電腦屏幕上。它的表達並不依賴於某種特定的媒介。如果所有的人類語言都有一個共同的元素,那麼這個元素竟然隱藏在如此令人困惑的豐富差異之下,這是多麼奇怪啊。

隨著這些無益的發現在過去幾年中不斷出現,語言本能論的遊說者逐漸縮小了人類大腦中所謂的普遍成分。在2002年的一個版本中,喬姆斯基和哈佛大學的同事提出,人類語言能力所獨有的可能就是一種通用的計算能力,稱為&34;。

遞歸允許我們重新排列單詞和語法單位,從而形成具有潛在無限複雜性的句子。例如,我可以遞歸地嵌入關係從句短語——以 who 或 which 開頭的短語——創建永無止境的句子: The shop,位於 Petticoat lane,靠近 Gherkin,which... 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人類識別遞歸的能力並不孤單: 歐洲椋鳥也能做到這一點。人類語法的這種&34;屬性可能並不是如此獨特。人類語言是否真的具有普遍性仍不清楚。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它實際上可能出現在人類語法系統演化的較晚階段,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2005年,美國語言學家、人類學家丹尼爾•埃弗雷特聲稱,亞馬遜雨林的土著語言皮拉罕語根本不使用遞歸。如果語法真的是與人類大腦的硬連線連接在一起的話,這將是非常奇怪的。

這就是普遍性。也許語言本能的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它對我們如何學會說話的預測。這是為了說明語言習得似乎相當快和自動的觀察。問題是,這樣做似乎會使整個過程比實際情況更快、更自動化。

當一個天生具有普遍語法的孩子學習第一語言時,在母語輸入中發現一條語法規則,她就應該把這條規則應用到所有可比較的情況中。以名詞 cat 為例。聽到父母提到貓時使用定冠詞,定冠詞應該提醒嬰兒,定冠詞可以適用於所有名詞。普遍語法預測將會有名詞存在,也許還有一種修飾它們的策略——因此孩子期望遇到這種詞彙類別,並尋找英語用來修飾名詞的策略,即一個冠詞系統。只要聽幾次後跟名詞的 the 就足夠了; 任何一個學習英語的嬰兒都應該立即掌握這個規則,並自由地把它應用到所有的名詞上。簡而言之,我們期望看到兒童語言習得中的間斷跳躍。每當一條新規則出現時,語法複雜性應該會突然增加。

這是一個驚人的預測。遺憾的是,這與發展心理語言學研究領域的發現並不相符。相反,孩子們學習語法的方式似乎很零碎。例如,專注於英語冠詞系統的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會將某一特定冠詞(例如 the)僅應用於他們以前聽說過的那些名詞。直到後來,孩子們才擴展了他們所聽到的,逐漸將冠詞應用到更廣泛的名詞中。

這一發現似乎適用於我們所有的語法範疇。&34;不會在不加選擇的跳躍中得到應用,正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如果語法真的有一個天生的藍圖的話。我們似乎是通過在遇到的語言行為中發現模式來構建我們的語言,而不是應用內在的規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慢慢地弄清楚如何應用他們遇到的各種類別。因此,儘管語言習得可能快得驚人,但並不是自動的: 它來自於一個艱苦的試錯過程。

語言本能是什麼樣的?好吧,如果語言是從一個語法基因中產生的,這個基因在我們的大腦發育過程中奠定了一個特殊的器官,似乎很自然地假設語言應該在我們的大腦中構成一個獨特的模塊。大腦中應該有一個特定的區域是它獨有的,一個專門用於語言的區域。換句話說,大腦的語言處理器應該被封裝起來,不受心智功能其他方面的影響。

碰巧的是,認知神經科學過去二十年左右的研究已經揭開了語言在大腦中處理的神秘面紗。簡而言之,它無處不在。很久以前,一個叫做 Broca 的區域被認為是大腦的語言中心。我們現在知道,它不僅僅與語言有關,它還涉及到其他一系列非語言的運動行為。而語言知識和處理過程的其他方面,幾乎在大腦中的任何地方都有牽連。雖然人類的大腦確實表現出專門處理不同類型信息的能力,比如視覺,但似乎並沒有一個專門處理語言的地方。

但也許語言的獨特性並不是來自於某個地方,而是來自於某種方式。如果存在一種語言特有的神經系統處理方式,無論它在大腦的哪個部位進行處理,會怎樣呢?這是&34;而不是&34;模塊化的想法。證明這一點的一個方法是找到語言能力正常而智力低下的個體,反之亦然。這就提供了科學家們所說的&34;——言語能力和非言語能力相互獨立的證明。

在他的《語言本能》(1994)一書中,Steven Pinker 研究了各種暗示性的語言病理學,為這種分離提供了理由。例如,一些孩子患有所謂的特定語言障礙(SLI)——他們的一般智力似乎正常,但他們在特定的口頭任務中掙扎,在某些語法規則等等。這似乎是一個令人信服的確鑿證據——或者說,如果沒有證明 SLI 實際上只是一種無法處理聽覺細節的能力的話,這個證據本來是有效的。換句話說,這是運動障礙的結果,而不是語言障礙的結果。類似的故事可以講述平克其他所謂的分裂: 語言問題總是植根於語言以外的東西。

前面的論證都表明大腦中沒有任何專門的語言器官。另一條證據線則暗示著更強烈的東西: 不可能有這樣的東西。一種通用語法要硬連接到人類大腦的微電路中,就需要通過基因傳遞下去。但是最近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表明,人類的 DNA 並不具備這樣的編碼能力。我們的基因組具有高度受限的信息容量。我們大量的遺傳密碼被用於構建神經系統,甚至在它開始用於其他任何事物之前。在人類嬰兒的大腦中寫下像假定的普遍語法知識這樣詳細而具體的東西,會消耗大量的信息資源,而這些資源是我們的 DNA 所不能提供的。因此,語言本能的基本前提——這樣的東西可以通過遺傳傳播——似乎值得懷疑。

普遍語法還有最後一個大問題。這就是它對人類進化的奇怪暗示。如果語言是與生俱來的,那麼它顯然是在我們的進化譜系中出現的。巧合的是,當喬姆斯基發展這一理論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語言在人類的其他物種中是不存在的,比如尼安德特人。這似乎縮小了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機會之窗。與此同時,大約5萬年前複雜的人類文明(想想複雜的工具製造、珠寶、洞穴藝術等等)相對較晚的出現,似乎既需要也證實了這一晚期的出現。喬姆斯基認為,它可能在1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而且一定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

停下來想一想: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想法。一方面,喬姆斯基聲稱語言是通過一種宏觀變異而產生的: 一種不連續的跳躍。但這與被廣泛接受為事實的現代新達爾文綜合理論相悖,後者沒有容納如此大規模和前所未有的飛躍。適應性並沒有完全形成。此外,喬姆斯基觀點的一個奇怪結果是,語言不可能是為了交流而進化的: 畢竟,即使語法基因可能在一個幸運的個體中突然出現(已經幾乎完全不可能) ,兩個個體在同一時間出現相同突變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此,根據語言本能理論,世界上第一個掌握語言的人大概沒有可以交談的對象。

好像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事實上,我們現在相信,喬姆斯基的一些進化假設是不正確的。最近對尼安德特人聲道的重建表明,尼安德特人事實上可能確實有一些說話的能力,也許在質量上非常現代。人們還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他們遠非通俗神話中的啞巴野獸,而是擁有複雜的物質文化——包括創造洞穴雕刻和製造精密石器的能力——這與5萬年前人類文化爆炸的方方面面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他們沒有語言,就很難看出他們如何能夠處理這種複雜的學習和合作需要。此外,最近的基因分析顯示,曾經發生過一定程度的雜交——大多數現代人都有一些特殊的尼安德特人 DNA。現代人並沒有趕到現場,消滅倒黴的猿人,現在看來,早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可能已經同居並雜交了。推測他們之間可能也有過交流似乎並不牽強。

這一切都很好,但問題仍然存在。為什麼今天,只有人類擁有語言,這是動物最複雜的行為?肯定是發生了什麼事使我們與倖存的近親失去了聯繫。反語言本能陣營面臨的挑戰是說出這可能是什麼。一個可能的解釋來自於我們可能稱之為&34;的東西,以及200多萬年前促使它運轉的事件。

我們的祖先,人屬,可以追溯到250萬年前。在此之前,我們最近的祖先基本上是直立猿類,被稱為南方古猿,這種生物可能和黑猩猩一樣聰明。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生態位一定發生了變化。這些早期的前人類從以水果為主的飲食轉變為肉食,就像今天的大多數類人猿一樣。新的飲食需要新的社會安排和新型的合作策略(很難單獨獵殺大型動物)。這反過來似乎又帶來了更普遍的新形式的合作思想: 社會安排的出現是為了保證獵人平等分享賞金,並確保參與能力較差的婦女和兒童也能分得一份賞金。

根據美國比較心理學家 Michael Tomasello 的研究,當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同祖先出現在大約30萬年前的時候,人類祖先已經發展出一種複雜的合作智能。這一點從考古記錄中可以明顯看出,考古記錄顯示了人類祖先之間複雜的社會生活和相互作用安排。他們可能會使用符號——這預示著語言的出現——並且有能力進行遞歸思考(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一種日益複雜的符號語法緩慢出現的結果)。它們新的生態環境將無情地導致人類行為的改變。需要使用工具,合作狩獵,以及新的社會安排——例如在男性外出狩獵時保護一夫一妻制生育特權的協議。

這些新的社會壓力會促使大腦組織發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看到語言的能力。畢竟,語言是合作行為的典型例子: 它需要約定——在一個社區內商定的規範——它可以用來協調新的特殊領域所要求的所有其他複雜行為。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需要假設一種特殊的語言本能; 我們只需要看看是什麼樣的變化造就了我們,是什麼樣的變化為我們說話鋪平了道路。這使我們能夠把語言的出現描繪成一個從許多重疊趨勢中逐漸形成的過程。例如,它最初可能是一個複雜的手勢系統,後來才發展到聲音表現。但是,演講道路上最深刻的動力無疑是我們合作的本能的發展。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總是相處得很好。但是我們幾乎總是認為其他人類是有思想的生物,就像我們一樣,我們可以試圖去影響他們的思想和感情。

當人類嬰兒試圖學習母語時,我們看到這種本能在起作用。兒童的學習能力遠比喬姆斯基所預見的要複雜得多。他們能夠從小就部署複雜的意圖識別能力,也許早在9個月大的時候,為了開始弄清楚他們周圍成年人的交流目的。歸根結底,這是我們合作精神的結果。這並不是貶低語言: 語言一旦形成,它就允許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世界——無論是好是壞。它釋放了人類發明和改造的巨大力量。但它並不是無緣無故冒出來的,它也不會脫離生活的其他部分。最後,在21世紀,我們終於可以拋棄普遍語法的神話,開始看到我們人性中獨特的一面。

相關焦點

  • 《語言本能》|嬰兒天生會說話嗎?
    《嬰兒的秘密生活》嬰兒天生會說話嗎?他們學習說話,只是對成人語言的一種模仿嗎?抑或是有其他的因素在影響著他們的語言學習?美國作家史蒂芬平克《語言本能》一書,為我們打開了一道通往嬰兒語言世界的震驚之門。《語言本能》一書,作者用較為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分析了為什麼語言是本能,人類的思維是否受制於語言,心語才是人類思維語言以及語法規則是如何運用的,語言本能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等等。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述本書內容。
  • 語言的本能
    而語言決定論的大廈出現第一道裂縫是源於諾姆·喬姆斯基出版的《句法結構》,他談到,人類語言是人類最具文化性的一種行為,也是最具本能的一種行為。美國第一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則強烈支持這樣一種觀點:人類的行為表明,與動物相比,人類擁有更多的本能。後來,喬姆斯基通過研究人類的說話方式發現,所有的語言之間都有一種內在一致性,也就是說,人類語言存在著一種普遍語法。
  • 「倒喬」風波:語言是人類的本能嗎?
    英國班戈大學語言學教授維維安·埃文斯的新書《語言神話:為何語言不是本能》再次向諾姆·喬姆斯基的「語言本能」論提出挑戰。  諾姆·喬姆斯基:語言像本能  「語言像本能」的觀點是埃文斯想要打破的神話。語言背後的規則深嵌在我們的基因裡。  這種「內在語法」不是學校教科書裡的語法,而是一種普適語法,能產生大約7000種語法規則。平克在《語言本能》書中解釋說:「一種普適語法,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認知中,都是不可簡化的,它支撐著人類的語言本能。」為了尋找這種普適語法,語言學家們忙了半個世紀之久,然而他們追求的很可能是個海市蜃樓。
  • 「死亡本能」真的存在嗎?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就很讓人震驚了,因為正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指出死亡本能可以通過某種靜默的方式發揮作用,也正是這個理論導致所有人都無法理解死亡本能的作用機制,除了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本人。洋洋灑灑,還真的寫了不少。我猜這些內容已經超出絕大多數人的興趣範圍了,包括心理諮詢師在內,畢竟想要理解這些信息點相互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並不容易。
  • 語言本能 | 好好說話,其實並不難!
    如果思想受制於語言,為什麼會有新詞的產生?我們有新的思想產生嗎?這樣的說法顯然說不通。發展心理學家韋恩(Karen Wynn)用嬰兒做了一個實驗,他發現嬰兒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簡單的心算。如果語言和思維是相互限制的,嬰兒怎麼發展出來心算的能力呢?表達思想的方式有很多,語言並不是思維的唯一方式。
  • 真正成就佛洛伊德的是他的性本能理論.
    這個時候佛洛伊德提出一個口號:「性是一種本能」,這樣的說法是符合科學觀念的。在原有的清教倫理性是一種邪惡,是一種魔鬼附身。在科學時代是非常荒唐的,但你推翻別人的說法也得給出自己的說法,給出的說法叫做「性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心理需要。
  • 《語言本能》| 人是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互動動習得文化、發展個性的
    ——史蒂芬·平克語言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在「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演講中,芒格說到有件讓他獲益匪淺的事情:一個在香港一所名牌中學當校長的朋友送了我一本書,叫《語言本能》,作者是史蒂芬·平克。平克是一個語義學教授,他的名氣沒有諾姆·喬姆斯基那麼大。
  • 巧用談話語言,強化表達效果
    審查調查談話工作是以談話人員和談話對象進行對話的形式展開的,語言承載了談話的核心內容。談話人員必須熟悉談話語言的特性,根據談話對象的語言風格和性格特點,巧妙運用不同種類的談話語言,有效傳遞談話意圖,增強表達效果。
  • 語言是邏輯的本能:黑格爾語言觀再思考
    本文在基於黑格爾《精神哲學》相關文本的闡釋基礎上,揭示出黑格爾關於語言產生中諸階段特別是記憶階段的理論涵義。並進而指出,黑格爾認為語言就是思維的形體,是思維本身;語言具有自我產生和發展的否定性動力,其過程是從模仿到自我規定。並且,邏輯作為思維的形式,來自於語言的本性,就是語言的展開和產物。從某方面來看,邏輯是語言的「本能」;從另一方面看,語言卻是邏輯的「本能」。
  • 如何卓有成效地破除談話僵局?
    2.情緒對話高難度談話不單單指發生了什麼談話,它還涉及到我們的情緒。還記得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小歡喜》嗎?英子想報考南大,與媽媽宋倩進行了多次高難度談話,期望得到媽媽的支持。但是結果都失敗了。」是否應該發起談話,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1.真正的矛盾是在自己身上嗎?很多時候,其實問題只是出現在自己身上,與別人沒有關係。自身問題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
  • ​人類的語言:本能還是文化
    《語言的誕生:人類最偉大發明的故事》人類的語言:本能還是文化文/雲也退發於2020.10.19總第一套盡人皆知的說法是:合作就需要交流,交流就要靠一套複雜的語言系統,所以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語言的誕生在人類演化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可是到底什麼是語言?如果一直追問下去,就要問到「語言如何誕生」了。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因為沒有任何有形的物證保存了早期人類語言的形態,人們通常只能提出各種假說,然後搜集證據用以證明假說。
  • 孩子不愛吃蔬菜,你知道真正原因嗎?除了奇葩理由,大多都是本能
    原創|小豆芽育兒記很多寶媽都有同一個煩惱,那就是孩子不愛吃蔬菜,面對這樣的情況,寶媽們真的是傷透腦筋,可是寶媽們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愛吃蔬菜嗎?大部分寶媽覺得孩子不愛吃蔬菜,就是慣出來的「毛病」,等他們餓一餓就好了,可寶媽們卻不知道,孩子天生就不愛吃蔬菜,這都是本能。
  • 社會交際:如何通過建立良好的談話習慣來更流利地交流
    知道如何處理談話中斷意味著知道如何保持談話流暢,這是你達到流暢的唯一方法。下面的三個選項可能會讓你覺得很熟悉,如果你碰到其中的一堵牆,它們甚至會對你很有幫助。但它們真的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嗎?了更多的書許多對語言學習不熟悉的人覺得,他們應對障礙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棄交談,回到書本上。
  • 學習語言,你知道是受你大腦的哪些部分控制的嗎?
    我們從最初的牙牙學語,到我們上學以後學習英語及其他各種語言,當我們讀書、看報、演講、寫作時,我們有想過我們大腦中的哪些區域和這些語言功能有關係嗎
  • 談話技巧:肢體語言的一招一式
        說起溝通,人們自然會想到最直接、有效的口頭語言。不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情感聯絡都需要簡明、直接的語言來表達、傳遞。除此之外,動作、表情、視線等肢體語言,雖然也被人們在不經意地運用著,但它在溝通交流中的影響力和特殊作用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美國著名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調+38%聲音+55%肢體語言。
  • 男女對語言的使用,真的存在差異嗎?
    「哎呀今天真的是煩死了,肚子不舒服了一天!」「我認為多喝熱水能促進血液循環,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利於緩解疼痛。」「隔壁組的綠茶妹妹搶了我的客戶,我非常生氣!」「太過分了!走!我們一起去找她說(chao)理(jia)!」
  • 【監察實務】突破口供20種「談話」技巧
    「談話」的語言技巧與方法「談話」活動是以語言來轉變被調查人的對抗態度,實現其供述違紀違法行為的目的,依靠普通的生活語言是無法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的。因為我們與「談話」中所面臨對象的關係是調查人員與被調查人的「你死我活」的關係,被「談話」者的供述與交代意味著將要受到紀律和法律的制裁,因而這種抗拒心理始終貫穿在「談話」的過程中。
  • 給你的談話加點料——《話有引力》,讓你的語言更具魅力
    為了讓自己的講話內容能更富有深度,我讀了不少書籍,但是卻發現,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聽你侃侃而談,你的話題不能引起對方的共鳴,他就會覺得你的語言是無趣的。 這對一個老師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於是針對那些並不太喜歡學習的孩子,我研究出了更好的溝通方法,面對他們,一定要講一些跟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以此來引入我的談話點
  • 專業語言矯正機構≠語言培訓班,你真的知道嗎?
    而專業的語言矯正機構,首先需要具備就是專業的語音病理學的專業知識。在知識層面上,語言矯正需要的專業知識有:語言病理學、神經學、發音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而語言矯正需要把這些專業知識科學合理地整合起來才能達到最好的矯正效果。在專業技能方面,語言矯正不僅需要相關專家的理論基礎和矯正經驗作指導,還需要語言矯正師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專業技能進行最有效的執行。
  • 攻擊性是人類的本能嗎?| 知識周刊
    後來,當被問及他們是否同意採取軍事行動時,71%接受調查的市民回答說「是」,儘管只有31%的人認為這一行動為將來打擊恐怖主義活動能產生真正的作用。除了認為大多數美國人都能接受純粹的報復行動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之外,我們還能得出什麼別的結論嗎?從廣義的範圍看,人類已顯示出自己是一種特別具有攻擊性的物種。除了某些嚙齒類動物外,再沒有其他脊椎動物那樣頑固、那樣放肆地自相殘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