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十三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全力推進搬遷安置和後續扶持各項工作,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和地方有關重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導。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
「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三十一
搬出去有盼頭 留下來有幹勁
巴尼小鎮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從山上的金滿村搬遷到巴尼小鎮,近3年的時間裡,搬遷戶們的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搬出四面透風、容易漏雨的「千腳落地房」,住進如今寬敞明亮的樓房,當地居民的生活不斷改善。另一邊,留在山上的村民在企業幫助下改種經濟林果,家庭收入節節攀升。
這陣子,52歲的米四東心裡老惦記個事:吃兩碗包穀稀飯。包穀稀飯是把包穀和蠶豆混在一起,有時加點臘肉,擱在三腳架上,生火煮製而成。在高黎貢山上,包穀稀飯曾是金滿村人的主食,大多數人連個菜都不捨得炒,就配一碗蘸水吃。從山上搬下來快3年了,米四東說:「在山上盼著吃大米飯,如今天天吃米飯,又想念包穀稀飯了。」
巴尼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陸聘婷 攝
米四東的家在巴尼小鎮,地處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洛本卓白族鄉,緊鄰著怒江。這裡是怒江州首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017年國慶節,金滿村首批40戶村民入住,2018年最後11戶村民入住新居。如今已有搬遷戶168戶744人,都屬於白族支系勒墨人。
3年時間,這裡的人和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個夏天,記者走進了巴尼小鎮。
曾經——8公裡的距離,20年的差距
村民叄益光的家裡乾淨亮堂,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家三口在老房子前的合影。由於山地太陡,找不到平地打地基,老房子都是籬笆為牆、木板為頂、木頭為柱的「千腳落地房」的樣子。四面透風的房子裡面黑黢黢的,下面養牲畜,中間住人,上面放糧食。「一入雨季,屋裡就怕漏雨,潮乎乎有蝨子」。2017年搬遷前,金滿村九成村民就住在這種房子裡。
貧困群眾搬遷前居住的房屋 陸聘婷 攝
從巴尼小鎮往背後的高黎貢山深處走,沿著一條水泥路走上8公裡,就回到了金滿村村委會。金滿村11個村民小組,其中5個不通公路、1個是地質災害隱患點,這6個組如今已整體搬遷。「最遠的馬社王底小組有16戶人家,到村委會要過懸崖、涉小河、爬陡坡,走上三四個小時。」說起過往,村委會主任沈光幹噓唏不已。
站在村委會的院子裡,只見大山圍繞、白雲悠悠,山外面還是山。2014年底,金滿村人均收入僅有1400多元,全村1310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50人。沈光幹說:「在山上,一年到頭辛辛苦苦,還是窮成這個樣!」
聽老人們說起以前的生活,就像聽「穿越故事」一樣:去鄰近的縣背洋芋回來種,前後得一星期,頭疼腦熱不捨得花錢去衛生院……「過去從金滿村到巴尼小鎮的8公裡距離,也是發展相差20年的距離。」巴尼小鎮社區副主任和碧武介紹,群眾剛搬出大山時,不會用電器,連起床疊被子的習慣都沒有。
不過,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裡住上一段時間,大家都知道了現代生活的好處。鄉中心完小五年級的學生花燕梅一家去年搬到小鎮上,每天早上走幾分鐘就能到學校。「搬下來好,在這裡衣服不容易髒,老師也講得好!」孩子的話,總是簡單明了。
如今,按照「一戶一宅基地」的政策,米四東在山上的老房子拆了,一家人踏踏實實住在了小鎮上。米四東感慨:「還是在山下容易賺錢。」
山下——幹活更方便,管理更規範
在巴尼小鎮,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就是摩託車,還有不少人家門口停著機動三輪車、小貨車和轎車。米四東說,有了錢,大家都願意買輛摩託車,「幹活方便了許多。」
記者了解到,巴尼小鎮目前外出務工118戶282人,以本地打零工為主。在小鎮上,就有家扶貧車間生產民族服裝,平時有20多個女工。車間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一個熟練女工一個月掙三四千元沒問題。
巴尼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 陸聘婷 攝
賺得多了,還要看花得多不多,對於搬出大山的人來說,上樓後的生活成本增加了多少?
米四東算了算帳:小鎮的水費一戶每年20元,電費也不貴,過日子主要就是買些吃的。「這個就豐儉由己了,青菜要買,土豆南瓜山上就有。」
和碧武介紹,隨著巴尼小鎮社區建設越來越規範,一些以前「難以想像」的方法都有了實打實的用處。「比如我們這裡實行積分制管理,積極參加升國旗儀式、搞好衛生都有加分,居民可以到超市用積分兌換商品。」社區超市經營者玉花梅說,去年超市裡兌換了2萬多元的積分。
當然,搬下來的時間並不長,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處在適應階段。在和碧武看來,村子裡的人與外界的交流還是偏少,視野和觀念轉變得還不夠快。
米四東就有這種體會。洛本卓白族鄉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金滿村被列入「雲南省第四批旅遊特色村」。作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米四東如今在巴尼小鎮教授勒墨人的傳統歌舞。「等哪天怒江大峽谷的旅遊火起來了,這門技藝一定會是旅遊的『招牌』產品。」米四東心裡尋思著。
山上——既抓「生態帳」,又算「經濟帳」
一邊是米四東感慨「山下容易賺錢」,另一邊卻是仍然留在山上的5個村民小組80戶人家,如今的8公裡,還有20年的發展差距嗎?
「兩不愁三保障」早就實現了,現在村裡的生活跟過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眼下村裡惦記的,是怎樣既抓『生態帳』,又算『經濟帳』。」洛本卓鄉宣傳委員麻繼成兼任金滿村黨總支書記,搬遷啟動前就駐村工作,到現在還扎在村裡忙活調整種養殖業結構。
靠山吃山,金滿村過去是在四五十度的山坡地上開荒種包穀,如今要進行山體生態修復,除了改種經濟林果,別無他法。
麻繼成說,鄉裡組織搬遷群眾將原住地的土地林地出租、流轉或退耕還林,採取「合作社+村黨總支+農戶+基地」模式,種植花椒、核桃、草果、香櫞等經濟作物。現在,1000多畝花椒、1000多畝核桃、600多畝草果和300多畝香櫞已經成了山上的「綠色銀行」。「村裡今年準備再發展250畝香櫞,香櫞兩年就能掛果,收益前景非常可觀。」
農產品「升了級」,收入也「開了源」。麻繼成說,農民在企業承包的果園裡務工,每天的工資有100元,如今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在果園裡幹活。
巴尼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健身場所 陸聘婷 攝
「搬出去有盼頭,留下來有幹勁。」如今,鄉裡還在加緊研究制定金滿村鄉村旅遊規劃。「等客棧、農家樂、步行街都建好了,幸福一定來敲門。」洛本卓鄉黨委書記郝春榮說,鞏固脫貧成果、走向鄉村振興,「好日子還在後頭」。
原標題:《搬出去有盼頭 留下來有幹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