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人的三觀也在變,看待歷史,我們應該回顧過去,站在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下,評判一個人,這樣才是客觀的。如果用現在的眼觀去評價一人、評價這人做的事,那難免有失偏頗。
就說霍去病射殺李敢一事,現在有不少批判霍去病,說他不地道,處事之法站不住腳。
這樣的說法有失公允,用我們現在的三觀來看此事,確實會覺得霍去病有毛病,行事偏激。但站在宋朝人的角度看,他這事確實不算大事,甚至一些熱血分子,對他的行事,還會贊一聲:霸氣,幹得漂亮!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宋朝,流行的就是「為血親復仇」。
我們先來回顧下「霍去病射殺李敢」,這整件事的始尾。
據《智囊全集》記載:飛將軍李廣,因為作戰時,路痴毛病犯了,錯失良機,未能困住匈奴單于,犯下大錯。他留下「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這話,便自殺了。從這話,從他這自殺的舉動,都能看出,李廣丟性命,是自己犯了錯,承了果,和別人無關。
這明眼人都發現的情況,他的兒子李敢卻看不透。李敢將錯歸咎在了衛青身上,認為此人是害死父親的罪魁禍首。因此,他找到了機會,便刺殺衛青,不過最後沒有成功,只是刺傷了衛青。
衛青為人寬厚,他體諒李敢失去父親,受了打擊,心緒不寧,才做出了以下犯上的錯失,故沒有怪罪他,也下令在場的人封口,不得外傳此事。
但世界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最終還是傳到了霍去病的耳朵裡。
霍去病是位私生子,從小就不受重視,幸好舅舅衛青、姨夫劉徹給力,他才終於成長為了一代名將。正因從小受衛青的恩,他便將衛青當父親一樣敬重、孝敬。如今聽說衛青被人傷了,他肯定不爽,想要報復回去。
於是,在一次狩獵中,霍去病不去射野獸,而是將箭頭對準了李敢,當著眾人的面,直接殺了李敢。
據《智囊全集》記載:中是這樣記載的:「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
由此可見,霍去病的確很大膽,當著眾人的面就感殺人。難道他不知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一說法嗎?
霍去病又不真的是蠢,他不可能為了一個小人物,搭上自己尊貴的命。他之所以敢如此做,自然是有底氣。
一:身份尊貴
霍去病和李廣,兩人就不是一個等級的人,地位懸殊太大了,以至於霍去病就算殺了李廣,也可以輕易粉飾這件事。
霍去病17歲就出身牛犢不怕虎,敢帶800騎兵衝進大漠,與敵人作戰;19歲,抓住匈奴祭天金人,搶奪下祁連山;22歲,在漠北之戰表現出色,帶兵滅匈奴7萬餘人。這樣驚豔的人物,那就是漢朝的掌中寶,定海神針呀,漢朝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會護著他,畢竟有他在,漢朝底氣就足,就能不怕匈奴的侵擾。
和他比起來,李敢就是個無名小卒,無關輕重,死了,對漢朝影響不大。
這樣一比,大家都知道怎麼選,知道怎麼處理此事。
二:師出有名
霍去病殺李敢,是為了給舅舅報仇,這個理由不算牽強,也算師出有名。
衛青對霍去病有恩,如今衛青被人傷了,作為一個有血性,有情義的人,他為恩人出頭,教訓膽大妄為之人,旁人不僅沒有理由指責他,相反,還得稱讚他是一位重情重義之人。
其實,做一件事,只要不站在自己的角度,不做只對自己有利的事,而是站在大義的角度去行事,那麼就算這件事情有爭議,處理起來也會很容易。
霍去病就是因為明白這一點,因而才敢如此肆意妄為。
三:道德至上
這一點是關鍵的,它也是霍去病膽大的底氣。
自古以來,人們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都對家族、對親人看得很重。
據《智囊全集》記載,記載了孔夫子的一句話:「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也就是說,要是父親被人殺害了,那麼殺人兇手,就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必須殺了他給父親報仇。就算在眾目睽睽下,或是在官府人員身旁,見到了仇人,也不能膽怯,要上去和仇人拼命,要了仇人的命。
孔聖人的「金句」一出,世人皆奉行。所以在當時,「為血親復仇」,這就是至高道德呀。
霍去病這樣的行為,不僅不會引來世人的唾棄,反而會成為世人的榜樣。他在大庭廣眾下,也不膽怯,手刃仇人,這不就是應了孔夫子的言行嗎?如此行事,當是典範。
再說了,在漢朝,這種為親人復仇之事,頻頻出現,已然成了一種流行。根據統計來看,已經確定是有其事的復仇案件,就高達了59例。由此看來,在漢朝人眼中,復仇一事,不算什麼大事,他們見多了,早就習以為常了。因而,他們不會去指責霍去病。從《智囊》、《漢書》這些史書,對此事一筆帶過的態度上,也能看出他們對此事的看法,顯然,他們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浪費筆墨記錄的大事。
再說了,要是有人就想借霍去病殺李敢的事情生事,背後不是還有劉徹坐鎮嗎?他不可能眼睜睜看著霍去病有事的。而要想堵住悠悠之口,對劉徹來說,不難,隨便找個藉口就能擺平此事。
所以說,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霍去病這事,做得不地道,做得狠了點,但在漢朝人的眼中,他這事站住了腳,做得對,不應受詬病。
這就是三觀差距引發的爭論,但是我覺得這種爭論是沒必要存在的,因為每個人,只要做到了無愧於心,無愧於當下,就足夠了,他就已經算是成功人士,是眾人敬佩的榜樣,霍去病就是這樣的人!
故事出自於《智囊全集》:
怎麼樣,歷史很有趣吧。秦王嬴政、大唐李世民、朱元璋、乾隆等各種大人物小市民故事應有盡有。其實,讀歷史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讀歷史書遠比小說讀起來更有趣,常有人問我有什麼好的歷史書可以推薦推薦?我常推薦他讀讀《智囊》】
邱吉爾說:「不學習歷史註定要重複錯誤。」讀史可以明智,鑑古方能知今。成功人士普遍愛讀史,晚清名臣曾國藩不但自己讀,還要求孩子讀,光讀還不夠,還要做筆記,寫心得。
《智囊》是什麼?這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智慧總集,人稱「小資治通鑑」。全書收錄先秦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加上點評中的同類故事,共有3000多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紀曉嵐非常喜歡此書,無論到哪兒,此書都隨身必備。曾國藩也對此書頗為推崇,曾諄諄告誡諸位弟弟:「此書務讀三遍。」杜月笙也對《智囊》愛不釋手,他識字不多,讓別人讀給他聽,感慨道:「讀懂此書,才算讀透了社會。」
所以,我建議大家讀讀《智囊》。說心裡話,有時你感覺缺少機會,實際是缺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