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從讀寫工具到文化津梁

2020-12-17 國際在線

「倉頡作書而天雨慄、夜鬼哭」。

據中國的古老傳說,漢字是黃帝命倉頡所創,先民對文字神秘力量的崇拜,可見一斑。和漢字漫漫數千年的歷史相比,漢語拼音在我國推廣的短短60年,不過是拈指一瞬。然而,就是這一個甲子的輪迴,漢語拼音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乃至人類的文明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曾說:「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座現代化的文化橋梁。它一方面方便人民大眾走向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五月上旬,《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餘人,共同研討漢語拼音研製、推廣和應用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這也掀起紀念漢語拼音一甲子的高潮。

「掃盲」利器的誕生

「a[啊]、o[喔]、e[鵝]、i[衣]、u[烏]、ü[迂]……」升入幼兒園大班的劉彗欣小朋友在家裡大聲朗讀新學的漢語拼音。她來自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之一的河北張家口。這一幕,被到她家短住的外公程先生看在眼裡。這不禁讓他想起50多年前自己上小學時學習漢語拼音的場景。

程先生生於1958年6月。同年的2月2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今年,程先生迎來了他60歲生日。幾十年間,漢語拼音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拼音打字、查閱字典、學普通話……而漢語拼音方案設計最初的目的在於掃除文盲。

如何讓紛繁複雜的漢字,能為普通老百姓學習、掌握,是當時一批語言學家奮鬥的方向。

1952年,「文字改革文員會」成立。同年,教育部成立「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教育家林漢達擔任副主任。他認為,語文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經過3年的精心研究,設計了「漢語拼音」方案,簡稱「拼音」。1958年秋季開始,拼音字母成為中國小學必修課,小學生首先學習拼音字母,利用拼音字母學習漢字。

而程先生成了最早學習漢語拼音的人之一。「記得小時候,村裡能斷文識字的人非常少,上完『高小』(當時的小學)就算文化人了。」

統計數據表明,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到2011年的4.08%,2017年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普通話普及率達到73%以上。同時,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和依據,國家幫助包括壯族、布依族、侗族、苗族等12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進了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民族文字,其中壯文印上了人民幣。

漢語國際化的曙光

20世紀90年代以後,伴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漢語拼音因其口語化、音素化、拉丁化的特點,而成為漢字使用國際通用計算機鍵盤進行信息輸入的重要工具,讓古老漢字搭乘信息快車走向了世界。

1999年,時年94歲高齡的周有光說:「漢語拼音方案是信息化時代的有用工具。利用漢語拼音幫助漢字,可以方便中國文化在國際網際網路上傳播到全世界去。」

2001年,有一個歷史性細節,往往為人們所忽視。7月13日,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時,用了漢語拼音拼寫的"Beijing",而非以往國際社會常用的"Peking",這一細微的改變,見證了漢語拼音從民族形式到國際形式、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的歷程。

60年來,漢語拼音的應用擴大,速度驚人。原來主要是小學識字工具,現在廣泛地發展為信息傳輸媒介。原來是國內民眾了解本國文化的鑰匙,如今,延伸為連結中國於世界的國際文化橋梁。

「在對外漢語的教學初級階段中,使用拉丁字化的漢語拼音,能使學生提高學習漢語的效率。」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曾小丁,於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在義大利馬切拉他大學的孔子學院做漢語教師,她對《工人日報》記者講道:「由於漢字結構複雜,又是表意文字,國外學生們很難直接從字形上獲得讀音,往往上課學完,下課就忘了。掌握了漢語拼音,這樣的困難就減少了許多。」

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說:「目前全球已有14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26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可以說孔子學院開到了哪裡,漢語拼音就走到了哪裡。」

人工智慧時代,漢語拼音生生不息

「如果說《漢語拼音方案》前30年的主要功績是為漢字注音,拼寫普通話,掃除文盲,並且從國家標準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標準,那麼後30年的主要功績則在於適應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國際化。」國家語委原副主任、研究員陳章太表示。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已開始向人工智慧時代邁進。

下一步,漢語拼音還將有哪些新作為?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表示:要打贏推普脫貧攻堅戰。切實規劃好漢語拼音教育,為提高農村地區普通話水平和民族地區普通話普及率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實現「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裡」。要提升語言文字信息化水平。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在信息技術與人工智慧發展中的基礎作用,重點支持面向機器翻譯、智能輔助語言學習的語音和文字識別、語言理解等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究。要推動漢語拼音的應用。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注重服務教育和特殊人群需要,增強漢語拼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要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同時著力規劃漢語拼音在國際標準應用、國際漢語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好漢語拼音作為文化工具和國際標準的紐帶作用。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如今,漢語拼音已經深入每一個人的學習與生活,特別是進入資訊時代,漢語拼音使很多人能夠在網際網路上學習、寫作、互通信息,能夠利用網際網路處理公務、商務等事務,成為生活和工作的好工具、好夥伴。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來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餘人,共同回顧漢語拼音研製的歷程,研討推廣和應用漢語拼音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 拼音工具,文化津梁
    研製「漢語拼音」本來是為了推廣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和推進掃盲工作,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文盲基本消除。20世紀末,計算機中文處理實現利用「拼音變換漢字」的智能化技術,可以不用字形編碼而快速地直接輸入中文,漢語拼音與信息化無縫對接,可謂是無心而有遠慮之舉。中國文化借著拼音的橋梁,走向了世界各地。
  • 漢語拼音一甲子:從歷史走向未來,從中國走向世界
    從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批准並決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起,漢語拼音已經走過六十年。從學習漢字到推廣普通話,從文本輸入到信息溝通,從教育普及到國際交流,漢語拼音早已嵌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須臾不可缺少。  百年探索,凝聚數代人智慧的結晶  新中國成立之時,多年的戰亂令社會滿目瘡痍。
  • 漢語拼音60年:開啟「語同音」時代,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事實上,中國人自創拼音方案可追溯到1892年盧戇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階》,此後又陸續誕生了許多方案,其中以王照的官話字母、吳稚輝的注音字母、黎錦熙趙元任等人的國語羅馬字(國羅)和瞿秋白吳玉章等人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北拉)影響最大。但這些方案也因不便於國際交流或不夠精密、簡便、準確等原因而不能滿足需求。1955年,中央責成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著手研究、制定新的漢語拼音工具。
  • 教育部: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在教育薄弱區域的基礎工具作用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指出,要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在農村和民族地區等教育薄弱區域的基礎工具作用,強化推普脫貧,推動基本普及,為實現「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裡」。專家介紹,《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之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它造福社會,服務世界,聯結古今,融通中外,影響深遠。
  • 大家熟悉的漢語拼音,到今天整整61歲了
    (二)原則同意吳玉章主任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認為應該繼續簡化漢字,積極推廣普通話;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範、中、小學校進行教學,積累教學經驗,同時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且在實踐過程中繼續求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
  • 漢語拼音一甲子
    如今,無論是小學生的識字入門,還是數據檢索的注音排序、網絡輸入的拼寫輸入,漢語拼音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制定科學的注音方案,最初是為掃除文盲 為什麼要推行漢語拼音?「最初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找一個好辦法來掃除文盲。
  • 潘佳│拼音工具,文化津梁
    中國文化繼「書同文」之後,結束了數千年「口耳相傳」的歷史,開啟了「語同音」的新時代。 1926年11月,「國語統一籌備會」自行發表《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才由「大學院」(教育部)公布,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國語羅馬字的產生是拉丁化運動在我國的正式開幕,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果。從此,拉丁化(羅馬化)成為漢字改革的主流。
  • 衝繩的夢想:萬國津梁
    「3·11之後到昨天(7月6日),來自中國的旅遊團一個也沒有,我們都閒著沒事幹。」衝繩旅遊株式會社的華裔導遊江莉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希望3年多次往返籤證的實施能給衝繩旅遊業帶來一劑強心針。衝繩方面如此重視7月1日開始實施的3年多次往返籤證,或許是因為它使衝繩成為了中日之間的一道「津梁(橋梁)」:持有該籤證的中國遊客只需在第一次赴日時前往衝繩一次,並住上一晚,之後則可在3年內任意多次往返日本,一次停留期可長達90天。東亞物流中心衝繩想成為「萬國津梁」的夢想並非起自現代。
  • 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使漢語拼音發揮更大作用
    漢語拼音已經成為識讀漢字、學習普通話、培養和提高閱讀及寫作能力的重要工具,成為改革和創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重要依據,成為編制盲文、手語、旗語、燈語的重要基礎,廣泛用於中文文獻排序檢索以及工業、科技領域的型號和代號等多個方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漢語拼音輸入漢字被普遍使用,漢語拼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須臾不可或缺。
  • 買天然健美好物來津梁,保證正品售後無憂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也讓人們增強了健康意識,同時意識到健康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少健康平臺逐漸出現在大眾眼前。作為穩健醫療旗下的健康美麗生活平臺,將天然、科技、健美完美融合的PureH2B津梁生活自然引起了不少關注。
  • 本臺短評:推行漢語拼音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50年來,漢語拼音為我國普及教育和發展科學文化事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推進信息化和對外開放進程中,漢語拼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從手機簡訊、商品包裝,到信息處理和文化交流,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離不開漢語拼音。目前海外學習漢語人數已經達到4000多萬,漢語拼音成為海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方式。
  • 臺灣: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臺北市政府發表聲明指出,未來如果「中央」堅持採用「通用拼音」,臺北市將在現行的小學注音教學之外,進行「雙軌教育」,同時教授通用、漢語拼音,以免學生長大後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臺北市強調,雙軌教學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但市府是「被迫」的,因為學生如果不學國際上通行的漢語拼音,未來到國外可能輸在起跑點上,在使用電腦輔助系統時也較難和世界同步接軌,甚至可能被淘汰。
  • 臺灣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臺北市政府發表聲明指出,未來如果「中央」堅持採用「通用拼音」,臺北市將在現行的小學注音教學之外,進行「雙軌教育」,同時教授通用、漢語拼音,以免學生長大後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臺北市強調,雙軌教學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但市府是「被迫」的,因為學生如果不學國際上通行的漢語拼音,未來到國外可能輸在起跑點上,在使用電腦輔助系統時也較難和世界同步接軌,甚至可能被淘汰。
  • 當自然拼讀遇到漢語拼音 Phonics VS Pinyin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家長對於自然拼讀與漢語拼音的學習會產生疑惑,首先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的概念。自然拼讀法(Phonics)是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孩子學習英語讀音與拼寫、增進閱讀能力與理解力的教學法;同時,也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初學者學習發音規則與拼讀技巧的教學方法。
  • 漢語拼音從哪兒來?
    研製「漢語拼音」本來是為了推廣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和推進掃盲工作,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文盲基本消除。20世紀末,計算機中文處理實現利用「拼音變換漢字」的智能化技術,可以不用字形編碼而快速地直接輸入中文,漢語拼音與信息化無縫對接,可謂是無心而有遠慮之舉。中國文化借著拼音的橋梁,走向了世界各地。
  • 【歷史】頒布60年,漢語拼音走進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後,隨著語文現代化的一系列政策,中國的語言文字真正走上了「語同音」的道路。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這都得益於漢語拼音的重要作用。
  • 臺灣改用漢語拼音 民進黨抨擊文化向大陸傾斜
    臺用漢語拼音 民進黨批:文化向大陸傾斜  環球時報特約撰稿人麥紛報導 臺灣「行政院」日前決定將全臺的中文譯音從現行的通用拼音改為漢語拼音,在野的民進黨30日抨擊此舉是向大陸傾斜的「文化版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回顧
    根據統計資料,從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為止,寄來的方案有655個,從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漢語拼音方案公布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000多個,從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667個。群眾設計的各種各樣的文字方案總共有3300多個。這種創製造文字方案的積極性,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上是空前的。這充分說明了語言規劃的社會性。
  • NTFS磁碟讀寫工具中文免費破解版(Paragon ntfs for mac)
    軟體介紹NTFS磁碟讀寫工具破解版是一款功能強大的磁碟讀寫工具,軟體的安裝包雖然比較小,但是它的功能非常香,輕輕鬆鬆的解決你的文件讀寫問題,還可以保護磁碟的空間,主要針對ntfs格式,可以在不同的系統上進行操作,非常的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