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該如何度過?一位社會學教授的思考

2020-12-12 澎湃新聞

本文為周雪光教授2018年11月2日在北京大學元培「學記」活動所作演講的整理稿,原以《周雪光老師「學記」紀要》為題載於「元培學學學」公眾號。在這篇文章中,周老師談到:「我女兒上大學時,我給她的建議是,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儘管你們在高中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識的河流,在大學看到的是湖海,讀了研究生接觸到汪洋。在大學期間找到你最喜歡做的事情,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人首先是要做他最想做的事情,那麼他才可能做到最優秀的程度。第二件事,在大學裡要交好朋友。在大學四年裡交的朋友是你終生的朋友。交朋友不是說你關注人際網絡——這個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將來會對你的事業和認知都有很大的幫助。」

▲周雪光,1959年生,山東淄博人。1975年畢業於淄博一中高21級,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1982年復旦大學本科畢業。1983年留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社會學系,1991年於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社會學系,長期從事組織社會學和社會分層領域的研究工作,代表作有《組織社會學十講》、《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一個組織學研究》等。

大學應該如何度過 我的學思之路

周雪光

非常高興能和大家有這個機會交流。到我這個年齡,好像慢慢地養成了一種好為人師的習慣。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有很多的經驗教訓想要說給後來的學生聽,也希望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現在心靈雞湯都很多,我也讀到很多。我的感嘆是,等你到哪一天,一讀這些東西就知道哪些是適合你的,哪些是不適合你的,那你就真正找到自己了。所以我今天說的內容,也希望你取自己需要的那一點。

飛宇(編者註:孫飛宇系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副院長)給我的任務,是談談自己的大學經歷,但我的大學經歷是比較特殊時代的產物,所以可能對你們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我在大學任教許多年,可以從老師的角度回顧一下,大學生身上的哪些品質是我希望看到的,或者是我覺得,如果具有這些品質,將來能夠發展得更好。

我自己的大學經歷是這樣的。我是77級的(1978年春入學)。這兩天金庸先生逝世。很多人就說,當時,自己是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讀金庸,而且是頂著老師和家長的反對,似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讀書。這就是我長大的時間段的情況。在文革期間基本上是「無書可讀」。文革時期讀高中,學校圖書館中大部分書籍被認為是封資修的,都封閉起來了。我當時很想讀過去的舊書,就拼命和圖書館的老師拉關係,一個勁磨他,到現在還記得清那個老師的模樣。他終於答應借我一本書。我去取書時才發現,原來是一本介紹馬克思《資本論》的書。他不敢借給我《高老頭》這類的「封資修」作品。我讀了這本書之後,就去找了《資本論》來讀,後來又讀了當時通行的「馬列六本書」。所以在高中期間讀了許多馬列著作。不是說我喜歡讀這些理論書,而是因為只有這些書可讀。我在復旦讀大學和以後的學術生涯中一直對理論很有興趣,大概就是因為高中的時候讀了很多這類書籍吧。這樣看來,我的經歷和你們的經歷差別太大了。你們現在能夠獲取的知識太豐富,高中又被逼得太緊,據說現在有些大學生厭倦讀書了。

我女兒上大學時,我給她的建議是,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儘管你們在高中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識的河流,在大學看到的是湖海,讀了研究生接觸到汪洋。在大學期間找到你最喜歡做的事情,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人首先是要做他最想做的事情,那麼他才可能做到最優秀的程度。第二件事,在大學裡要交好朋友。在大學四年裡交的朋友是你終生的朋友。交朋友不是說你關注人際網絡——這個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將來會對你的事業和認知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學應該追求什麼東西?我回想到,有一個美籍華人朋友的孩子上大一時找我交流。他說他準備在四年裡讀雙學位,這對學分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他一開始就把大學四年中上課的每一個學分都計劃得非常好,一個都不能錯,錯了一分就會無法達到雙學位的學分要求。從第一個學期到最後那個學期他都計劃得清清楚楚。我聽他講了之後就非常可憐他。本來大學是你尋找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機會。但是你如果一開始就有非常強的主見了,你像小魚一樣從河流遊向湖海,但是還沒來得及看見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非常窄的目標,奔著這個目標去了,而周圍的很多東西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人生,是一種追求,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

周雪光教授部分代表著作

北大有各種各樣的老師、課程和活動。應該通過努力去尋找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方向。這是一個過程,最終每個人能夠在這些努力中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最後的結果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我非常喜歡學術,但是學術並不適合每個人的。重要的是怎樣發現自己適合什麼領域方向?你要做到這一點就成功了。

「怎麼找到這個興趣」,我對於這一點要講兩面之詞。第一面,是應該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興趣。我在讀研究生上理論時,老師給了十個選題,讓學生選自己喜歡的題目去做期末論文,我選的是自己最不熟悉的。那時我對馬克思等思想理論了解比較多,但是老師叫我去選題的時候,我選了社會學中已經不活躍的一個學派,叫功能主義,而不是那些我已經熟悉的題目。當時功能主義已經臭名昭著,沒人想碰它了。但因為這個選題,我讀了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至今仍然對我思考問題有很大影響。我覺得,不是說一些知識是死的還是活的,有用還是沒用,而是在於怎麼去看它,怎麼從中去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是一方面,你要主動去尋找適合你的成分。

我們朋友聚會時,有時會討論到如何教育子女的話題。我的一位物理學朋友提出,不應該任由孩子去自我尋求,在孩子發展路途上的關鍵時候,如果有人指點一下,他就可能少走很多彎路,避免不該發生的事情。我覺得他說的也很有道理,因此,第二面之詞,是有心地去聽聽別人的意見。不是說別人說的你都接受,而是有心地去看怎麼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而不是自己悶著頭一根筋地走下去。我碰到過一些學生,他們有很強的自信,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我覺得我們需要每過一段時間來反省一下自己。

下面再講講關於學術研究的話題。我自己是個學術人,這麼多年都在做學術,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第一,因為學術人有最大的自主性,比如研究型大學的老師,不管是上什麼課、講什麼內容、怎麼支配自己的時間,基本上是可以自己決定的。我認為人有自主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些大人物忙忙碌碌的,其實他們的時間都是被別人支配的。但是大學老師可以調整自己的節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從功利性的角度來講,大學老師培養人才,桃李遍天下。從研究角度來說,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記在你的名下,都是你自己想做的。為什麼做研究的人會有那麼大的動力,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選擇來工作,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個動力超越了任何其他激勵。我可以早上四點鐘起床,到咖啡廳去工作。別人看到可能說我工作辛苦,但我覺得這是很愉快的事情。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學術。我女兒上大學後就發現自己不喜歡讀paper,但是喜歡動手,於是選擇了產品設計專業。我帶過一個博士生,是北大中文系本科業的。他讀社會學phd一段時間後告訴我,他不想讀博士了。他說,他更喜歡那種每天結束時就可以看到一天成果的工作,而研究工作需要很長周期才能看到結果。他後來轉到了商學院讀了MBA後到公司工作了。我雖然為他惋惜,但也支持他的這個選擇。

在大學讀書需要注意的就是,專業的熱點是在不斷變化的,而我們的職業生涯是長期的,終生的。大學期間,重要的是怎麼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和寬廣的視野,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現在最熱的是計算機,非常火,從事這個行業的大學生創業,常常聽到一些人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故事。但是你到公司後的職業生涯中,總是要去做管理工作的。矽谷工程師的平均年齡大約是二三十歲。過了這個年齡段以後大多會從事各種管理工作。你需要能夠不斷適應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變化。基本技能和知識結構是在大學裡打下的。所以我覺得在大學的時候,應當儘量去補短板,而不是拼命發揮你的特長。你去把自己不知道的補好,就有了一個未來應對各種情形的工具箱,將來打開這個工具箱就能夠找到針對各種情形的工具啦。如果只按著一條路走,你可能剛畢業時走得很好,但是將來可能變成那種只能在一類工作裡生存的人。

大學階段正是年輕人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養成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很小的事情,就是作息時間,需要平衡兼顧,有松有馳,有學習有鍛鍊。另外一個是培養對待工作的基本素質。這個說起來很難講。我來舉幾個例子。斯坦福有這樣一個傳統,讓本科生和老師做研究,培養本科生的研究興趣。我也因此和本科生在研究過程中多有接觸。我的項目需要學生有中文能力,所以我有一些從大陸臺灣或新加坡來的會講中文的學生做研究助手。不同國家地區的同學在踏實認真的素質方面,差別比較明顯。從智力上面來說,大陸的學生聰明能幹。要從踏實認真上來說,大陸來的學生總體來說不如其他文化背景的學生。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觀察,其他的同事也有類似的觀察。為什麼?我沒有答案,留給你們去觀察思考。

每年在新生入學時,史丹福大學中國學生會邀請中國裔的教授給新生談談大學學習的心得體會。有一年請我去講時,我針對研究生的學業態度,講了這樣一個觀點。作為一個斯坦福錄取的研究生,你在未來職業發展的競賽場的起跑線上,已經站在最好的位置上。但是,在任何在一個領域中,大約有10個學校的program與斯坦福program的質量差不多,它們也在培養優秀研究生。也就是說,在一個領域中,常常有數百個優秀人才競爭,而好的職位為數不多。有些研究生在學習階段就擔心所學的專業將來就業機會不好,就開始尋找退路。他們一開始就擔心,萬一我畢業時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啊?所以就開始準備各種各樣的後路,而不是全力在學習途中奔跑競爭。當大家都在盡最大努力、以最大速度往前跑的時候,你分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來準備後路,結果是,畢業時你的學術訓練和成就就不如其他人,所以最後一定會沒有競爭力。這是一個self-fullfilling prophecy。這就是說,你預期自己可能做不好,分心為自己準備後路,於是不能全力去提高自己在這個領域中的學術能力,那麼,結果恰恰是你在競爭中不能成功。所以我想說的是,每做一件事,就應該踏踏實實做好。這是一個基本素質。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他們的問題是,在常青藤大學讀書,從收入回報來看,對畢業生未來的工作到底有沒有作用?他們比較了兩類學生,他們都被常青藤大學錄取了,一類學生去了常青藤大學讀書,另一類學生去了公立大學讀書。這個研究發現,這兩類畢業生的畢業起薪有顯著不同,常青藤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明顯高於後一類畢業生。但工作五年以後,這兩類人的工資沒有顯著差異。為什麼?一個人的大學經歷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能力和素質實際上最終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我最後要講的一點是,我們應該永遠抱有學生的心態,總是有好奇心,總是想學習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知識上的或者能力上的。我們周圍有許多頗有成就的人士。但成就是相對的。如果你把周圍同事作為參照群體,或把自己的領域定義的足夠小,你可能是最有成就的。但如果你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領域中,拿我自己來說,如果不是把自己放在社會學的一個領域,而是社會學這個學科、社會科學這個更大的範圍,就會發現自己還有巨大的努力空間。選擇合適的參照群體來比較,你才有動力去做得更好。

學術是一個生活之道,學術生涯不是一個早九晚五的工作,而是一種讓你持續思考的工作和生活。要不要選擇學術,要看你是不是從這種學術工作裡得到快樂,是不是願意做這件事情。有一個說法,學術有三個功能:追求真理,追求美感,追求正義。當然,一個人不可能平均用力同時追求這三個目標。在更多的情形下,我們通過自己在學術活動中的選擇來有所側重地追求其中的一個目標。

文字丨本文為周雪光教授2018年11月2日在北京大學元培「學記」活動所作演講的整理稿,原以《周雪光老師「學記」紀要》為題載於「元培學學學」公眾號

圖片丨網絡

編輯丨周郎顧曲

原標題:《大學應該如何度過?一位社會學教授的思考| 微思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斯坦福教授周雪光:大學到底應該如何度過
    1975年畢業於淄博一中高21級,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1982年復旦大學本科畢業。1983年留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社會學系,1991年於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社會學系,長期從事組織社會學和社會分層領域的研究工作,代表作有《組織社會學十講》、《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一個組織學研究》等。
  • 大學生活怎麼度過?這些社會學大家這樣說
    大學生活應該怎麼過才是有意義的?怎樣學習才更有效?要不要走學術這條路?如何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這些都是很多大學生比較迷茫卻又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考慮這些問題時,有經驗有智慧的前輩們的建議和指導對大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生陳龍也曾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 社會學教你如何批判思考
    學生都散場了,這些食古不化的法西斯只會那邊放馬後炮,講起來還是真是有點「小孬孬」。這股復闢逆流中,臺灣的社會學界也被掃到颱風尾。日前有立法委員特別點名,他宣稱不知道社會學在幹什麼?學運爆發初期,國內幾所社會學系所紛紛響應罷課的訴求,讓同學可以專心投入這場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活動。還有些中南部的系所,老師掏腰包集資租遊覽車,提供同學搭乘北上。
  • 周雪光 | 大學生活應該如何度過
    那時我對馬克思等思想理論了解比較多,但是老師叫我去選題的時候,我選了社會學中已經不活躍的一個學派,叫功能主義,而不是那些我已經熟悉的題目。當時功能主義已經臭名昭著,沒人想碰它了。但因為這個選題,我讀了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至今仍然對我思考問題有很大影響。我覺得,不是說一些知識是死的還是活的,有用還是沒用,而是在於怎麼去看它,怎麼從中去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是一方面,你要主動去尋找適合你的成分。
  • 《優秀的綿羊》:你如何度過大學,就如何度過一生
    大學意味著什麼?是每個人必須上大學嗎?不上大學的人生就沒有出路嗎?只是為了大學的那一紙畢業證,需要四年嗎?大學應該如何度過?名牌大學就碾軋其他排名靠後的學校嗎?......五一假期冷不丁被親戚家上才上初二的孩子問起,這些我當年上學時候壓根沒有想過的問題,至今我依然回答不出。
  • 阿伯特:芝加哥大學與社會學研究
    但說真的,我慢慢地融入了整個大學。部分是因為通過一位教授——艾扎克·維斯佐普(Izaak Wirszup),我因而認識了一些數學系的教授。他當時是一個本科學舍的舍監(master of undergraduate house)。我非常熟悉舍監這種職位,因為哈佛也有類似的體系。
  • 周孝正: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
    著名社會學家、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1966年畢業後赴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88年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任教,2007年退休。講授「當今中國社會和社會問題」和「人口社會學」等課程。進行人口、環境、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
  • 文化社會學也研究抗日神劇?
    耶魯大學文化社會學中心的主任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教授正在向該系的學生們講解文化社會學的思想起源。學期尾聲,暑假在即,原本慵懶的校園周末晨間,依然有二三十位學生前來聽講。並且幾乎每個人手中都有各自準備的英文閱讀材料,厚厚一沓。
  • 社會學學科最好的大學,南京大學 北京大學還是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學這個學科,應該是很冷門的學科。也是未來社會最需要的學科。社會學學科訓練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視野訓練、批判性思考、包容多元、內身性反省。這些對學生的成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鑑於很多同學對社會學了解得不多,本文以軟科2019年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之南京大學、北京大學還有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和廣大高中同學分享一下社會學學科的辦學實力,在高考報考志願時,喜歡這個學科的同學,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姜付秀:如何做好一名研究生
    【MBA中國網訊】2018年12月27日晚,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財務與金融系教授姜付秀應邀在明德商學院309教室做講座,演講主題是「如何做好一名研究生」,商學院2018級資產評估碩士班學員參加這次活動。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鄭杭生逝世 終年78歲
    據中國人民大學官方微博消息,社會學界泰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鄭杭生先生於10月9日晚九時左右因病逝世,享年78歲。鄭老先生曾任人民大學副校長,亦是人大首批一級教授。先生致力於社會學的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學的構建,開創了社會運行流派,影響超越了社會學界。鄭杭生,浙江杭州人。1936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五年制哲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哲學教研室負責人、現代西方哲學教研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系主任;1987年9月至1997年4月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 如何想像社會學想像力 ——略讀《新社會學想像力》有感
    雖然《新社會學想像力》部頭不大,但抽象度很高,讀後給人一頭霧水的感覺,而就是這樣難讀和難懂的書,我竟然還將讀後感的草稿弄丟了。所以,現在看到的這個讀後感是我重新寫的。除非記憶力非常好,能一字不漏進行敘述,否則第二次和第一次寫出來的定然有很大差異。對於我這樣一個記憶力不是很好的人來講,第二次和第一次寫出來的差異應該還比較大。
  • 如何高質量的度過大學四年?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
    但是究竟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特別是對於大一新生,如果能從進入大學之初就能從一個新的高度鳥瞰大學全過程,相信對於在大學開好頭,起好步大有益處。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不管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學歷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
  • 大學四年應該怎樣度過?教授:不同的階段做不一樣的事,引人深思
    大學四年應該怎樣度過?教授:不同的階段做不一樣的事,引人深思大家好,歡迎來到結談教育,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怎麼有規劃的度過大學四年?大一的學生,剛來到大學,周圍的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大一的新生接觸了很多新鮮的事物,但是有人也會在這樣的新環境中感到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大一的新生可以多參加學校的社團,社團是大學裡的一大特色,各種各樣的社團,豐富了大學生們的生活。大一新生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在這樣的社團裡,你可以認識很多新的朋友,多跟朋友們交流,你一定會有很多收穫。
  • 《唐人街》是如何煉成的:UCLA社會學教授周敏的學術之路
    因此,如何解構"移民新時代的唐人街"的這一涉及社會、經濟、政治各領域的複雜社會生態,美國學界還在等待有緣人。2. 無心插柳的社會學家周敏老師在當今的美國社會學界聞名遐邇,曾任美國社會學學會國際移民分會會長,美國社會學會亞洲與亞裔研究分會會長。但她與社會學結緣,卻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會。
  • 教育學+社會學,「教育治理的社會學研究」論壇在華師召開
    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王旭東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王旭東教授認為,此次論壇主題具有時代性、實踐性與前沿性,是教育學和社會學兩個學科的深度融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南京大學教授賀曉星指出
  • 大學生應該如何度過大學生活?
    早在二十幾年前,大學生可謂是天之驕子,哪家哪戶如果出了一位大學生,方圓幾十裡都會前來祝賀,稀罕的尤其緊,那找工作簡直不是事,有的學校還包分配,畢了業的大學生都前來搶人。當然了,針對目前現狀來說,如果是名牌高校畢業,對於以上情況是不存在的,但是需要擔憂的是高薪就業,專業對口就業。
  • 日本留學讀研:直考合格同志社大學社會學前輩分享
    每個人的考學之路都獨具特色,有時一帆風順,有時坎坷波折,最終收穫的都是成功的碩果,前輩們的經驗總是可以幫助後輩們撥開一些眼前的迷霧,得見更廣闊的留學之路,今天我們帶大家聽一聽合格【同志社大學社會學專業】的莫同學來聊聊自己的考學經歷~出身背景:西南民族大學 日語專業合格院校:同志社大學 社會學研究科日語成績:N1 163
  • 理論社會學回應現實關切
    加強宏觀理論研究長期以來,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以重視經驗研究、貼近社會現實為特色,學界對如何發展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多次展開討論。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成伯清認為,中國社會學研究近年來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從曾經以西方話語為中心走向了更多具有自主性的專門研究,如網絡理論、時空社會學、不確定與風險研究。歸根結底,中國社會學的理論思考要回應中國現實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急切、緊迫的問題。學科自信是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學科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 【戰「疫」說理】疫情大考下,一位社會學博士的觀察與思考
    我是武漢大學社會學專業一名博二的學生。今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註定這個庚子年非同尋常,從冬日的寒風料峭到四月的草長鶯飛,和所有湖北人一樣,我經歷了封城和自我隔離。雖然沒能像往年一樣如期返回武大,欣賞櫻花的浪漫和東湖的美景,但是,我的心中多了一些感慨,多了一份惦念,也多了一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