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產業是個需要吆喝的產業,城市營銷是個需要推廣的工程。而古代呢,也有各種版本和層面的城市IP推廣。廣東省博物館「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裡,展出了一批白雲山、珠江水……主題的絲織品,就是兩個世紀以前開發的「羊城八景IP」的「文創產品」。
「羊城八景」是廣州城市的「千年大IP」。八景的評選始於宋代,之後歷代不衰,評選過多次。宋代「羊城八景」包括「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霽」「珠江秋月(色)」「菊湖雲影」「蒲澗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煙雨」。元代是「扶胥浴日」「石門返照」「大通煙雨」「蒲澗濂泉」「粵臺秋月」「景泰僧歸」「白雲晚望」「靈洲鰲負」。明代「羊城八景」是「粵秀松濤」「穗石洞天」「番山雲氣」「藥洲春曉」「琪林蘇井」「珠江靜瀾」「象山樵歌」「荔灣漁唱」。清代「羊城八景」有「粵秀連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鎮海層樓」「浮丘丹井」「兩樵雲瀑」「東海漁珠」。 最新版本的羊城八景評選則是2011年5月18日揭曉的「塔耀新城」「珠水流光」「雲山疊翠」「越秀風華」「古祠流芳」「荔灣勝境」「科城錦繡」「溼地唱晚」。
「三城記」中展出的兩件清代白緞地廣繡「白雲晚望」「金山古寺」取材就是元代的羊城八景,繡畫頗具文人畫情調。「金山古寺」實際就是「靈洲鰲負」,因靈洲山又名小金山,「距(南海)官窯二三裡,屹立鬱水中」。山上建有廟宇寶陀寺,始創於晉,宋代蘇東坡曾在此題詩,聲名遠播。據展覽中的介紹我們可知,清代經粵海關出口的繡畫,多是仿照國畫而裝裱成軸、卷、圍屏、聯屏等形式,其中大幅繡畫價格昂貴,需要向海關納稅白銀1.2兩,這大約有點類似奢侈品稅。
還有一套六幅繡畫繡的也是羊城八景,形式為掛屏。除了缺少「扶胥浴日」和「白雲晚望」外,其他也基本都是參照元代羊城八景。但「珠江夜月」一幅似出自宋八景中的「珠江秋色」。大概清朝人覺得用前朝明朝的八景題材不好,所以選用了更早的宋元八景。
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主任,也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白芳曾經在專文中描述了「白雲晚望」「金山古寺」這兩件廣繡。她並指出,廣繡作為歷史悠久的地方繡種,在明清時期得到迅猛發展。伴隨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的不斷擴展,海外市場需求的日益增加,廣繡在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油畫的藝術特色和明暗透視及光線折射的原理,「中西繪畫藝術的結合及再創作是明清時期其他地方繡種所鮮見的」。
而我們同時也能看到的是,作為一種旨在打開國際市場銷路的傳統手工藝品,這些外銷廣繡大量採用了本土的景觀題材,這無疑對推廣廣州城市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而在同時期的其他廣州外銷品上,類似的廣州題材、嶺南風物也不斷出現。那麼什麼才是「國際化」?什麼才是好的「文創品」?這些早期的外銷藝術品,或許能給人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通訊員:黃蘇哲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