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部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平實不炫技的小說中,我們甚至能看到一個「未被玷汙的美國」。
「再見,明天見」是朋友之間一句極輕鬆隨意而又充滿人情味的告別語。然而,在威廉·麥克斯韋爾的小說中,這極普通的感情訴求對於年少的主人公成了再無法獲得的企盼。而有了這樣不尋常經歷的少年的內心,卻始終留存著一個並不高遠卻無從實現的夢想,一個終生的遺憾,「我想回到起步的地方:在那裡,做過的事情可以挽回;在那裡,我找到了你。」
也許你對威廉·麥克斯韋爾並不熟悉,但他卻是納博科夫、厄普代克、塞林格等諸多美國當代重要作家的伯樂、知己與導師。他曾任職《紐約客》40載,是著名編輯、小說家、散文家、童書及傳記作者。《再見,明天見》是作者寫就的6部長篇小說之一,諾貝爾獎得主艾麗絲·門羅摯愛這部作品,她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如《百年孤獨》一樣難以寫就,也和它一樣完美。讀完後我恨不能讓時間倒流,好把自己過去的作品都重來一遍。」小說看似描述的是一段普通少年艱澀的成長史,卻讓讀者從文字外審慎地觸摸了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逼仄的生活和彷徨的情感。這部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平實不炫技的小說中,我們甚至能看到一個「未被玷汙的美國」。
《再見,明天見》[美]威廉·麥克斯韋爾 著,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11月
小說始於一個冬日黎明前一刻發生在林肯地區一座小鎮的槍殺案,死者是佃農勞埃德·威爾遜。有三個運輸沙礫的男子聽到了槍聲,但這槍聲沒有引起恐慌,甚至連警覺都沒有,他們誤以為是汽車的逆火故障,是的,20世紀20年代初,那個地區居民還都夜不閉戶。誰能想像到,在這安謐寧靜的鄉間,竟會發生血案。但現實冰冷,勞埃德死於清晨,他睜著眼睛坐在擠奶凳上死去,並且很詭異的是兇手割下了死者的一隻耳朵。千萬不要被這個冷峻的開頭迷惑,這部小說不是你想像的類型小說,因為這樁殺人案實在夠不上撲朔迷離。兇手史密斯,曾是死者最好的朋友,後來卻因為他,失去了妻子、家庭和所有的財產,這個孤獨失意的男人難逃良心的譴責,最終自殺身亡,但他的棄世並不能解決問題,那關於信任、自尊、人性的問題如藤蔓糾結著,在他的身後人的神髓裡蔓延。
而故事的講述者「我」,初登場便被一片愁雲慘霧籠罩,母親門上可謂禍事不斷,外祖父因被動物咬傷造成血液中毒身亡,唯一的舅舅因車禍失去右臂,母親的妹妹則因失火承受終生的傷殘痛苦,而「我」的哥哥五歲時因被四輪馬車碾過,右腿殘疾。這一連串的災難止於弟弟出生後,母親因急性肺炎去世。其後,「我」就生活在一潭死水中了。可想而知,在這樣困厄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我」是孤寂的,閱讀是「我」的伴侶,可是對於一個渴望陽光生活的孩子來說,這樣的陪伴過於單薄甚至生澀,畢竟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五色斑斕的時段。直到在在建的新家中遇見克萊塔斯,才開始擁有一段短暫的快樂而隱秘的童年時光。但這段時光又戛然而止於「我」被迫成為前面那樁兇殺案中兇手史密斯的兒子。在「我」的後半生中,這隱晦的生澀的短暫時光成了「我」孜孜追索的標的,這追索源於「我」僅有的一次與克萊塔斯在學校走廊上的擦肩而過……
《再見,明天見》是以各自獨立的章節平行推進,將一個完整而錯綜的故事通過倒敘手法和盤託出,而作為讀者,只能無條件地跟隨「我」無條件地沉入那個故事,那段童年。(文/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