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明天見》 諾獎得主摯愛的小說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在這部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平實不炫技的小說中,我們甚至能看到一個「未被玷汙的美國」。

「再見,明天見」是朋友之間一句極輕鬆隨意而又充滿人情味的告別語。然而,在威廉·麥克斯韋爾的小說中,這極普通的感情訴求對於年少的主人公成了再無法獲得的企盼。而有了這樣不尋常經歷的少年的內心,卻始終留存著一個並不高遠卻無從實現的夢想,一個終生的遺憾,「我想回到起步的地方:在那裡,做過的事情可以挽回;在那裡,我找到了你。」

也許你對威廉·麥克斯韋爾並不熟悉,但他卻是納博科夫、厄普代克、塞林格等諸多美國當代重要作家的伯樂、知己與導師。他曾任職《紐約客》40載,是著名編輯、小說家、散文家、童書及傳記作者。《再見,明天見》是作者寫就的6部長篇小說之一,諾貝爾獎得主艾麗絲·門羅摯愛這部作品,她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如《百年孤獨》一樣難以寫就,也和它一樣完美。讀完後我恨不能讓時間倒流,好把自己過去的作品都重來一遍。」小說看似描述的是一段普通少年艱澀的成長史,卻讓讀者從文字外審慎地觸摸了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逼仄的生活和彷徨的情感。這部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平實不炫技的小說中,我們甚至能看到一個「未被玷汙的美國」。

《再見,明天見》[美]威廉·麥克斯韋爾 著,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11月

小說始於一個冬日黎明前一刻發生在林肯地區一座小鎮的槍殺案,死者是佃農勞埃德·威爾遜。有三個運輸沙礫的男子聽到了槍聲,但這槍聲沒有引起恐慌,甚至連警覺都沒有,他們誤以為是汽車的逆火故障,是的,20世紀20年代初,那個地區居民還都夜不閉戶。誰能想像到,在這安謐寧靜的鄉間,竟會發生血案。但現實冰冷,勞埃德死於清晨,他睜著眼睛坐在擠奶凳上死去,並且很詭異的是兇手割下了死者的一隻耳朵。千萬不要被這個冷峻的開頭迷惑,這部小說不是你想像的類型小說,因為這樁殺人案實在夠不上撲朔迷離。兇手史密斯,曾是死者最好的朋友,後來卻因為他,失去了妻子、家庭和所有的財產,這個孤獨失意的男人難逃良心的譴責,最終自殺身亡,但他的棄世並不能解決問題,那關於信任、自尊、人性的問題如藤蔓糾結著,在他的身後人的神髓裡蔓延。

而故事的講述者「我」,初登場便被一片愁雲慘霧籠罩,母親門上可謂禍事不斷,外祖父因被動物咬傷造成血液中毒身亡,唯一的舅舅因車禍失去右臂,母親的妹妹則因失火承受終生的傷殘痛苦,而「我」的哥哥五歲時因被四輪馬車碾過,右腿殘疾。這一連串的災難止於弟弟出生後,母親因急性肺炎去世。其後,「我」就生活在一潭死水中了。可想而知,在這樣困厄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我」是孤寂的,閱讀是「我」的伴侶,可是對於一個渴望陽光生活的孩子來說,這樣的陪伴過於單薄甚至生澀,畢竟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五色斑斕的時段。直到在在建的新家中遇見克萊塔斯,才開始擁有一段短暫的快樂而隱秘的童年時光。但這段時光又戛然而止於「我」被迫成為前面那樁兇殺案中兇手史密斯的兒子。在「我」的後半生中,這隱晦的生澀的短暫時光成了「我」孜孜追索的標的,這追索源於「我」僅有的一次與克萊塔斯在學校走廊上的擦肩而過……

《再見,明天見》是以各自獨立的章節平行推進,將一個完整而錯綜的故事通過倒敘手法和盤託出,而作為讀者,只能無條件地跟隨「我」無條件地沉入那個故事,那段童年。(文/玄子)

相關焦點

  • 自然博物館複製「侏羅紀」、諾獎得主庫切自傳體小說問世
    自然博物館複製「侏羅紀」  信報訊 記者張然地上是比成年人腳掌大一倍的恐龍腳印,抬頭見翼龍振翅「滑翔」,身邊殘暴的霸王龍正在撕咬弱小恐龍。7月15日,走進經過兩年多修復,重新開放的自然博物館恐龍世界,感覺就像進入了好萊塢電影中營造出的「侏羅紀公園」。據了解,此次展覽是本市最大的室內恐龍展。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澎湃新聞 2019-06-24 21:09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得主不懂英語的一記響亮耳光
    據日本《產經新聞》10月8日報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摘得了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改變世界的理論竟然是洗澡的產物。同時,益川敏英的學術成果享譽世界,但他對英語一竅不通,從未走出過日本。
  • 凌晨電話響起:諾獎得主是怎樣徵服病毒的
    Rice) 在接受諾獎官方採訪的時候都說了什麼?整理 | 思敏責編 | 崔箏「凌晨四點多電話鈴聲響個不停,我當時是窩著火接的電話。」202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奧爾特這樣說。在得知是諾獎委員會的來電,這份怒氣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驚喜。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今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
  •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2018年05月04日 10:55:00來源:新華網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5月2日,諾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等7名外籍人士在上海正式領取到永久居留身份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中國綠卡」。此前,獲得「中國綠卡」的知名外國人士還包括CBA球星馬布裡、小說《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核物理專家Joan Hinton(中文名為寒春)等。
  • 諾獎得主莫迪亞諾曾談寫作:我寫作的時候毫無意識
    原標題:諾獎得主莫迪亞諾曾談寫作:我寫作的時候毫無意識  什麼事一爆冷,就必然在意外處爆發熱鬧。我不懂電腦,更不會上網,平時座機手機總保持靜默狀態,多少年來我已經習慣了這種文學翻譯的平靜生活。   聯繫不上作者,特來祝賀我,怪不得手機座機都打爆了,對諾獎的熱情總得找些意外釋放處。曾幾何時,國人等諾獎不來,頗不耐煩,難免發些怨言。莫言獲獎,形勢突變,國人對諾獎熱情空前高漲,甚至期望今年再發生奇蹟,由詩人北島蟾宮折桂。即使花落莫迪亞諾家,媒體記者的熱情未始稍減。因而將我捲入這場熱鬧裡面。這樣關心文學獎項,也是可喜可賀的現象。
  • 諾獎有戲了!91歲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卡夫卡獎,距離諾獎近在咫尺!
    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是誰,都是每年文學界討論的一件大事。之前我們曾經聽過很多謠言,說沈從文、魯迅有有獲獎,但是不去或者去世了,其實都是假的。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並非不能預測,因為有一個文學獎項堪稱「諾獎風向標」,那就是以文豪卡夫卡命名的「卡夫卡獎」!
  • 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主題演講
    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主題演講
  • 諾獎作品能否成為中國書業搖錢樹
    三聯書店去年推出2001年得主奈保爾的作品,今年再出版《米沃什詞典》。   出版社爭搶諾獎作品近乎白熱化。其中,有些是作家獲獎前便有了中譯本,有些是得獎後即時引進的翻譯之作。去年,諾獎得主庫切的代表作《恥》2002年9月即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彼時庫切還未獲獎。據悉,當宣布他獲獎後,其作品立即在我國出版界引發圖書版權爭奪大戰。
  • 諾獎得主受聘為我省一高校榮譽教授
    本報訊 (記者卞曄)9月5日,「海智惠贛鄱——諾獎大師江西行」活動在東華理工大學舉行,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教授受聘為該校榮譽教授,這是東華理工大學首次授聘諾貝爾獎得主為榮譽教授。授聘儀式結束後,根岸英一為該校數百名師生作學術報告。根岸英一於1935年出生於中國長春,在日本長大,於1958年獲得東京大學學士學位。
  • 諾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心理醫生這份工作啟迪了我許多
    她曾兩次獲得波蘭文學最高榮譽「尼刻獎」評審團獎,四次獲得「尼刻獎」讀者選擇獎。2018年,她憑藉最新作品《航班》入圍布克國際獎,並最終獲獎。諾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評價她是一位「輝煌壯麗的作家」,並視為叛逆的同路人。學習心理學的經歷極大影響了託卡爾丘克的創作風格。
  • 醫學史上的10月2日:諾獎得主,英國生物化學家託德出生
    回到英國後,他和羅伯特·羅賓遜爵士(1947年諾獎得主)合作開始研究花青素和其他著色問題並在1933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1938年,他被任命為化學教授和曼徹斯特大學化學實驗室主任,1944年受聘劍橋大學有機化學教授和基督學院院士。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智博會期間,包括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來到重慶,13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7位中國兩院院士匯聚一堂,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進行了「智慧碰撞」。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諾獎得主索忍尼辛《第一圈》將出完整英文版
    諾獎得主索忍尼辛《第一圈》將出完整英文版 2008年07月19日 10:51 來源:新京報   英文版始終是「簡寫版」  哈勃·柯林斯旗下的出版商哈勃·普雷尼爾本周宣布,他們將於明年出版《第一圈》英文版的終版,「《第一圈》是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我們心驚膽戰地將此書的全部榮耀展現。」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圖 | 開放閱讀框比對發現,新冠病毒中不存在 HIV-1 序列(來源:歐洲科學家)不過,這個分析並不是說 HIV 序列與新冠病毒序列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他直接指責,以蒙塔尼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對於蒙塔尼的研究工作,饒毅在文中言辭激烈,「他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
  • 南京高中學霸自學大學化學 與諾獎得主英語對話
    劉天嘯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 今年3月30日,南京一中迎來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學校的幾位化學學霸獲得與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高二(2)班的劉天嘯就是其中一位英語也是他的強項,獲得2016年全國中學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所以,他與諾獎得主可以輕鬆用英語對話。 「自然生長」出來的小學霸 劉天嘯的成長經歷,處處體現著「自然」二字。奶奶是中學語文老師,小天嘯最早是受到了奶奶的啟蒙,還未正式上學就能跟著奶奶讀出並記下家周圍的公交線路。
  • 這次,輪到日本諾獎得主說病毒是人造的?
    原因之一,或許是因為,從製造謠言來說,用諾貝爾獎得主的名義,更容易聳人聽聞,更容易傳播。|圖為微信公號檢索「諾獎得主告訴你」的結果,可以看出,很多公號都在用諾獎得主的名頭提升自己的傳播力。當陰謀論遭遇諾獎得主,大多數人都會喪失判斷力。因為你一旦質疑,別人會說:你能比諾爾貝醫學獎得主更高明?多數情況下,這種問題也容易回答。因為假託諾獎得主的新聞,太容易證偽了。這次與Tasuku Honjo教授有關的這個謠言就是一個例子。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科學家在所有的時間都是靠譜的。
  • 諾獎得主門羅作品中國僅一部譯本 凸顯翻譯界尷尬
    這個「短篇女王」獲得諾獎前,其作品僅有《逃離》一部在國內公開出版。不過現在,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她的作品在全球各地的圖書市場火熱升溫,國內多家出版社也對門羅作品的中文版權展開激烈爭奪。網際網路讓世界變小了,可我們的文學視野竟然更小了。倘若不是諾貝爾文學獎,我們能知道愛麗絲·門羅是誰?而得了諾獎之後,門羅在中國的命運已經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