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山西國寶」故事 專家學者傅山故裡論道「傳承與開新」

2020-12-18 和訊

中新網晉中10月24日電 (範麗芳)24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山西中醫藥大學承辦的「2020首屆傅山學術與文化傳承研討會」在山西晉中舉行。「對傅山先生思想和學術的探索、繼承、弘揚等一系列工作,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以更廣闊的視野進行。」山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劉星在致辭中說,此次會議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自信。

24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山西中醫藥大學承辦的「2020首屆傅山學術與文化傳承研討會」舉行。 範麗芳 攝

傅山,字青竹、青主,山西陽曲人,是明清之際著名的醫學家、思想家、書法家、文學家。他在中醫專科、製藥、養生等方面成就非凡,尤擅長內、外、婦、兒各科,其醫學著作《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在醫德方面垂範後學。

「傅山先生是中醫藥學科體系中養生醫學的集大成者,是山西地域性學術流派的標誌性人物。」山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山西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施懷生說,「我們要讓經典從『故紙堆』中走出來,集全國學者力量,從多角度一起挖掘傅山文化,古為今用,更好地傳承發展」。

2020年,山西官方制定《關於建設中醫藥強省的實施方案》,提出「發掘以傅山為代表的一批中醫藥文化資源」。其間,山西中醫藥大學成立傅山文化研究中心,在加強中醫藥教學、科研、臨床的基礎上,追本溯源,發掘、弘揚山西的中醫文化名人。

「因集聚力量不足、發展平臺受限、領軍人物缺乏等原因,目前對於傅青主醫學文獻的搜集、發掘、整理,對傅山思想、學術的探索、繼承與弘揚等一系列工作尚不夠廣泛、全面、深入。」劉星坦言,需要提出有建設性的研究設想,編撰山西歷史文化典籍,推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講好「山西國寶」故事。

當日,國醫大師王世民從傅山先生巧用桑葉、妙用使君子和牽牛子切入,將理論闡發與古經驗案分析結合,體現了傅山獨到的組方經驗、用藥特色,同時示人以漁。

研討會期間,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中醫文獻研究室主任顧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婦科主任、海派陳氏婦科學術思想研究室主任徐蓮薇,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燕京劉氏傷寒學派四代傳人、上海沈氏女科第二十代傳人李成衛等專家學者圍繞傅山與中醫探討交流。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劉平說,山西歷史上的許多著名醫家如今仍為中醫藥學界所推崇,「如擅長灸法的鮑姑,對傳承仲景之學功不可沒的王叔和,當代火神派代表人物李可等,傳承和發揚這些名家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完)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國寶故事個個精彩!《國寶檔案》幕後編導原來是咱山西閨女
    一個月後的某一天,由她編導的作品被評為了「最佳」,她成功地留在了《國寶檔案》節目組,而出自她手的節目,集集精彩,人人稱讚。   都說央視是一個熔爐,不管是誰,不掉一層皮,恐怕都難以勝任工作。陶夢清為了那份肯定,串接起了一件件國寶的故事,從前世到今生,用講故事的方式、用最花心思的題材去挖掘國之重器背後的榮辱興衰、愛恨情仇。
  • 百年傅山真跡亮相山西博物院
    山西的歷史名人燦若星辰,傅山首屈一指。12月29日,「霜滿龕紅——傅山的生平、思想與學術展」在山西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覽是山西博物院聯合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綿陽博物館共同打造的一臺不同於以往的全新文化盛宴。「此次展覽從生平、文學、思想、史學、醫學等不同維度解讀和展示傅山,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傅山。」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說。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清代學者全祖望盛讚其「大江以北,無出其右」。
  • 走近一位真實而傳奇的傅山,山西博物院將展「霜滿龕紅」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清代學者全祖望盛讚其為「大江以北,無出其右」。三百年來,傅山巍然屹立,影響深遠。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教育和展示機構,山西博物院也是傅山作品收藏較為集中的地方,多年來始終致力於傅山作品的徵集、保護與展示工作,也始終在探索以更好的方式向公眾講述傅山的故事。
  • 傅山:一個真正的文化貴族
    行書 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詩軸出獄後的傅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傳奇,背後卻是兒子的甘任勞苦和默默犧牲:傅山壯遊大江南北,聯絡反清志士,結交遺民學者,一路上是傅眉牽挽驢車,服侍左右;康熙十八年,清廷開「博學宏詞科」網羅知識分子
  •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2018-06-03 11:34  本次活動有近70名兩岸專家學者參與,其中臺灣專家有10餘位,活動內容包括參觀海峽兩岸將軍連緣書畫院與中國海峽兩岸將軍書畫展、調研考察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長泰縣閩南民俗文化生態展示等。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閩臺的文化差異並不大,這一點讓彼此在生活上更容易習慣、融合。
  • 情系齊魯活動舉行文化研討會 兩岸學者同臺論道
    情系齊魯活動舉行文化研討會 兩岸學者同臺論道 2012年07月04日 06:3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專家學者聯名籲在「唐僧」玄奘故裡建玄奘大學
    今天,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名呼籲在玄奘故裡建立玄奘大學,不過,關於玄奘大學定位的爭議,修建玄奘故裡的資金難題,把這樣的呼聲置於一個尷尬境地中。  15位專家學者致信  緣起——15位學者呼籲在偃師建玄奘大學  日前,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黃心川,文化部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著名紅學家馮其庸,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所長、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培育等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合呼籲,建議儘早實施玄奘故裡二期工程、設立玄奘大學
  • 河北小村4000多個故事傳承數百年:能講一千零一夜
    這裡地處山西陽泉到山東德州的交通要道,每年農曆四月的耿王廟都會吸引各路商賈。康熙年間,耿村成為貿易集散地。客商帶來了各種貨物,也帶來了他們的所見所聞和各地的民風民俗。耿村人外出經商、當兵、遊歷,也帶回了他們聽到的故事和傳說。天南海北的故事在這裡匯集,愛講故事的耿村人口口相傳。  上世紀八十年代,愛好文學的靳春利向藁城文化館報告了耿村故事的信息,專家們發現這是一座民間文學的富礦。
  • 明晚,山西博物院國寶亮相《國家寶藏》
    在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的帶領下,滿載山西歷史和文化的三件國寶浮出水面。如今,在第二季節目中,咱「大山西」的珍寶終於要在節目中亮相了。這三件國寶雖各有千秋,但都具有年代代表性,且是獨一無二的。本期節目中,還有一位特殊的嘉賓,他就是山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崇寧,作為侯馬盟書研究者、釋讀者張頷先生的兒子,他目睹了父親與眾多考古界前輩為研究侯馬盟書所付出的努力,也感知到了歷史的神奇之處。難能可貴的是,張頷先生和同伴們昔日的工作照和日記都在節目中呈現了出來,讓觀眾在了解侯馬盟書的同時,更是認識到了這些為古文字「起死回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學者的艱辛和不易。
  • 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聚首鹿城「巔峰論道」
    12月8日,在2020中國新產業峰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環節,來自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頂級企業家聚首鹿城,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十四五」」規劃和產業數位化轉型、新基建等內容「巔峰論道」,為包頭帶來一場全新的頭腦風暴。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國寶背後的故事
    國寶節目背後,蘊含著哪些創作理念,有哪些創作故事?國寶文物背後,見證了中華文明怎樣的賡續綿延,書寫了傳承者怎樣的操守品格,又如何展現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促進、交相輝映的生動畫卷?談起節目的創作初衷,《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對記者說,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屬於當代人,也屬於子孫後代,作為媒體人,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傳承好它們。 秉持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的創作理念,從2017年推出第一季以來,《國家寶藏》收穫了較高的關注度,已播出的兩季節目獲得了口碑、收視雙豐收。 和前兩季相比,第三季最大的變化是主角。
  • 專家學者聚焦如何發揮翻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吳楠/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 通訊員康豔)4月8日至9日,由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外語教學》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編輯部協辦的「語言·文化·技術: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
  • 用青春方式 講好五千年「中國故事」
    5月26日,《國家寶藏》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於蕾來石參加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講述如何凝練中華上下五千載的歷史,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演員現場演繹河北博物院藏品彩繪散樂浮雕的前世傳奇。這檔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講得時尚,用現代視角、時尚方式講述了博物館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那些傳世之寶不再是冷冰冰的器物和符號,而是帶著故事、溫度、情感寄託的存在。節目一經播出,便點燃了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於傳統文化的喜愛與探索,激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與傳承。欲揚其美,必知美之所在。
  • 濟南華僑城微電影摘得2020講好中國故事山東分站賽桂冠
    據介紹,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山東分站賽由中國外文局、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指導,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大眾報業集團主辦,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承辦,青島金莽原文化傳媒協辦,以「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為主旨,面向國內外社會公眾公開徵集各領域中國故事、唱響山東聲音。
  • 講好禁毒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面對這份「特禮」,王亞楠內心除了收穫榮譽的喜悅之外,更多的還是那份責任和擔當——如何在今後的講解員崗位上創新,講好禁毒故事,傳承紅色基因。13年來,她以傳播中華歷史文化為己任,講好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禁毒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禁毒風採。13年,她為65萬觀眾提供了中英文導賞服務超過7260個小時,完成重大講解任務90次。
  • 學者談名人故裡:爭奪旅遊資源,不免焚琴煮鶴
    李春林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要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隋軍指出,新時代僑批文化保護要講好愛國愛鄉故事、拼搏奮鬥故事、文化傳承故事、民心相通故事,弘揚華僑精神,推動新時代僑批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廣東、福建兩省僑批博物館以及民間僑批收藏家在會上獻計獻策,就如何活化利用、保護好民間收藏提出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建議。
  • 【學習筆記】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本期《學習筆記》專欄聚焦「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特邀中央黨校、市委黨校專家與廣州黨員幹部群眾,第一時間學講話、談體會、說落實、講成效,真正做到學懂弄通做實。當前,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在每一個時期面臨的具體環境和具體任務不同,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事業本身是一以貫之的。過去在戰爭年代,我們奪取政權,為人民打江山,為人民謀利。在和平建設時期,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實際上也都是為人民謀利益。既然事業是一以貫之的,當然這種精神就要一直傳承下去。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對年青一代來講有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