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帶給你了什麼

2020-12-14 騰訊網

Hello

與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相遇

真幸運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

類型

原生家庭關係同「依戀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依戀理論」中提到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與父母的親密度和互動程度有關,大致可分為三種依戀程度:安全型、迴避型、焦慮型,由於環境和條件的不同,衍生出另一種類型:破裂型。由此可將原生家庭分為四種: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

1、安全型

表現:父母親從小在與孩子互動中,能快速準確理解嬰兒傳遞的信息,迅速始終且如一地對孩子的需求作出反應,心態積極。

影響: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自尊心強,求知慾強,適應力也強,在社交中非常擅長觀察他人的情緒,並能積極的相應,他們通常來說,友好而又非常容易相處,也是社交中非常受歡迎的人。

《小歡喜》中的方一凡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虎媽貓爸」,一剛一柔的模式讓父母各盡其責,媽媽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雷厲風行,爸爸負責調劑生活。在媽媽準備狠狠教育方一凡的時候,爸爸時刻準備著插科打諢,幫兒子逃過一劫。最最重要的是,方一凡的爸媽從來不在孩子面前掩飾對彼此的愛與關心。在方一凡的家裡,愛可以隨時表達出來的,對方一凡的性格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2、 迴避型

表現:迴避型的父母親,往往會忽視嬰兒的需求,也不鼓勵孩子哭泣,表情冷淡。

影響: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通常來說,性格也較為冷漠,他們通常性格多疑,難以相信自己的另一半,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內心感受,而且喜歡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不會有意識去了解他人,這樣性格長大的孩子通常來說都會有社交恐懼症。

成龍的女兒小龍女吳卓林就是這樣家庭長大,對於從小缺乏父愛的她,從小與母親的關係也是一種迴避型,母親的自強自尊有時反而對女兒內心忽視,導致現在吳卓林變得尤為敏感。

3 、矛盾型:

表現:矛盾型的父母親,通常來說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前後不一致,對於孩子心理狀態有時會注意 ,有時會漠不關心。

影響: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多變,在社交關係中,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讓周圍人也覺得困惑,無法進入到深層次的交流。

《天使愛美麗》演繹的古靈精怪的女孩就有這樣的特徵,她的性格總是處於矛盾,她的內心世界尤為豐富,可以說是天使與惡魔兩方面都交織在一起。

4、混亂型:

表現:混亂型父母親經常有辱罵孩子,不注意孩子的自尊,行事非常衝動,而且情緒很低落。

影響:通常來說,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最容易自卑,對自己沒有自信的判斷,常常是屬於社交中的沉默者。

名著《簡愛》小說中的家庭女教師其實就是出生在這樣環境,她內心是孤獨的,也不擅長社交,而最終因為愛情才逐步的改變了她。

每一個家庭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對於父母而言,他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為人母,他們也想把自己認為的最好的生活給孩子,但是他們對愛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原本的愛變成對孩子無形的壓迫,「孩子想要的」和「父母認為需要的」總是有著一條鴻溝,「為你好」三個字讓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降到零點。

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和家庭,在與父母的對峙中,我們唯有理解父母,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拼盡全力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去享受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在改變中,發現自我。

文章作者:梵星

文案編輯:梵星

配圖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是什麼?
    隨著心理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更多的人熟知(雖然不全是正確的認知,但是畢竟要有個過程),「原生家庭」的概念深入人心。原生家庭是什麼?我做個類比你就知道了:「原生家庭關係,原生親戚關係,原生親家關係」,「原生班級關係,原生年級關係,原生學校關係」,「原生小組關係,原生部門關係,原生公司關係」。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好像明白了點什麼?包括原生家庭在內的各種關係,其實都是「原生環境」關係。在職場被PUA,是你太弱了。在學校被PUA,是你太弱了。在家庭被PUA,同樣是你太弱了。
  • 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是令他驚訝的是,有一天他的孩子問他:「爸爸,你怎麼總是不回家,是不是忘了我們?」這時他才大悟,他讓他的孩子過著他以前被父母忽略的生活。我們渴望改變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卻又無意地重複著自己討厭的被對待方式,只是對父母深層的認同。
  • 你知道什麼是「原生家庭」麼?
    什麼是「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是一個心理學常用概念,指一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而和「原生家庭」相對的就是「新生家庭」,又稱「再生家庭」。你成年以後脫離了父母,自己結婚新組建的那個家庭就是「新生家庭」。我們的性格或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本身從小生長的家庭(也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中所給與輸入的印記。
  • 原生家庭到底帶給了你怎樣的痛苦?|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近年來很多影視作品也開始挖掘原生家庭的影響:例如《都挺好》中蘇明玉的原生家庭,母親對明玉的冷落與差別對待,讓她非常強勢固執、獨立堅強、但內心極度缺愛,家庭帶給她的壓力貫徹一生;《黑天鵝》中尼娜的原生家庭
  • 蘇珊·福沃德心理學經典作品: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你可以自己去治癒
    "原生家庭"這個詞兒,這兩年非常火。你會看到很多與此相關的情感類文章,這個詞似乎一下子給我們平時難解的那些情感謎題,找到了理所當然的出口和答案。性格不好,自卑或者自負,是因為原生家庭。在婚姻裡愛情中卑微或者過度執迷是因為原生家庭。處理不好親密關係,脾氣暴躁控制欲強也是因為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淺析問題家庭的三大類型以及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作家,她在《原生家庭》一書中分析了各類問題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傷害子女,並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原生家庭》這本書榮登《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被譽為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
  •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帶給一個人的影響,可能是伴隨一輩子的,尤其是負面影響。你被什麼傷害過,就恐懼什麼。人對痛苦的記憶總是比快樂更深刻。
  • 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最大的影響,就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到好的
    原生家庭,其實帶給一個人最深刻的影響,就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到好的,這種好,並不是人們經常所說的那種物質層面的好,而是別人對自己的好,只要別人稍微是對自己流露出來一點點的善意,就會讓自己變得手足無措。最近幾年來,關於原生家庭,經常會聽見身邊的人提起,很多人或許對這個詞還不是特別的了解,原生家庭,通俗的講指的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一個家庭中的氣氛和一些傳統的習慣以及家庭中每一個家庭成員的互動都會影響自己的子女在長大成人後自己在新家庭中的表現,對於一個人來說,只有清晰的認識到了自己原生家庭對於自己的影響,才能夠在新生的家庭中更好的生活。
  • 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你一定要走出來
    可是,有時候父母的教育或者養育方式可能是錯誤的,而且父母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子女的傷害,那麼這種「有毒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持久的,可能是終身的。有些父母如果吸毒、酗酒、工作不順心,或者夫妻關係惡化,可能會經常指責、辱罵甚至毆打孩子。「有毒的」家庭帶給孩子的會是自卑、內疚、負罪感、恐懼和不懂得愛,所以「有毒的」種子會一直埋藏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
  • 別把原生家庭的創傷帶給孩子!父母做到4點,降低原生家庭的創傷
    我恍然大悟:我的思維模式,對待事物的行為態度,在家庭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而我的行為模式,性格特徵,又是受父母的影響,尤其是我的母親。我現在的膽小、不自信、喜歡抱怨、害怕面對困難,其實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記得母親講過我幼年時候的一件事。那時候我剛出生不久,不知道什麼原因,每日哭鬧。而母親是傳統的婦女,沒文化,也沒主見。
  • 《原生家庭》毀掉你很簡單,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就夠了
    文/章莫舒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有人說原生家庭這個詞本身就帶著「傷」,從某種角度說,從來沒有苛求非得擁有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因為這根本不現實。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與原生家庭的「傷」相互呼應了。有個詞語叫「60分的媽媽」,說到原生家庭也如此。一個60分的原生家庭關係已經足夠了,可是很多家庭往往都達不到60分。
  • 歡樂頌主人公的真實寫照,映射出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各種影響
    當姥姥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無奈的爸爸只能做一個當作沒聽到的旁觀者,因為他也沒有什麼辦法,這樣的教育方式他也是認同的,甚至有時候他也會上手。可是卻因為原生家庭的咄咄逼人,把自己的生活和愛情搞得一塌糊塗。但最後慶幸的是,她終於認清了自己,和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進行抗爭。孝敬父母是作為子女應該做的,但是還要管著哥哥一家就太過殘忍。
  • 依戀類型測試: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該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傷害?丨原生家庭測試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會影響每個人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
  • 沒錯,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之前微博上有段話很火:「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因為知道往正確的方向跑,所以總是過得很幸福,總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後從不同人那裡收穫到更多的溫暖和愛。
  • 養育類型——原生家庭不可忽視的影響
    廣西另一名律師稱,此事確實,但具體是什麼原因不太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朝氣蓬勃、未來可期的留學生,對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痛下殺手呢?黃某某又可能是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影響他用如此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呢?我們不妨從不同教養類型對於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的角度去嘗試著分析一下。1 專制型的教養模式。這類型的家長會表現出比較高的控制性,他們對孩子的言行要求非常苛刻,一旦達不到要求,就會斥責甚至懲罰。他們也極少對孩子表達同理心。
  • 不同的原生,不同的人生,構建和諧的原生家庭體系,少不了這三點
    前言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非常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為什麼很多人會避而不談,我想那一定是原生家庭給他們帶來了傷害,帶來了不願想起的回憶。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都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 都說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那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
    每一個人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事實上都在經歷一個:重塑你自己形象的過程。個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你未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很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真正認識自己。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體現在這個人生命的所有方面,最重大的影響在於對家庭和婚姻的認識,以及對幸福的定義和感知能力。
  • 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 原生家庭「傷」
    這類型的家長衷心於大道理侃侃而談,沒有行為藝術,以身作則,更多的是言語輸出。我敢說,你曾經在內心,很想把這番話說出來,但又怕被道德綁架「父母辛辛苦苦養你這麼大,你不懂感恩就算了,還埋怨」,只好委屈地欲言又止。
  • 從你的原生家庭,了解你的愛情劇本
    其實這不光是生物圈裡的法則,也是我們的原生家庭法則。這個法則就是兩個字:「連接」。什麼是「連接」呢?我再舉個例子。有這麼一家收留棄嬰的慈善機構,有一段時間,嬰兒的死亡率很高,於是機構的負責人就請心理學家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