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女性的更年期可以說是多事之秋,主要是因為女性在這個階段內分泌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這一變化或輕或重會引起體內一系列平衡失調,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與精神活動狀況的穩定性減弱,從而導致人體對環境的適應力下降,如出現潮熱、出汗、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睡眠障礙等症狀以及對各種精神因素和軀體疾患都比較敏感,以致出現情緒波動,感情多變,並可誘發多種疾病。
女性的更年期可以說是多事之秋,主要是因為女性在這個階段內分泌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這一變化或輕或重會引起體內一系列平衡失調,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與精神活動狀況的穩定性減弱,從而導致人體對環境的適應力下降,如出現潮熱、出汗、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睡眠障礙等症狀以及對各種精神因素和軀體疾患都比較敏感,以致出現情緒波動,感情多變,並可誘發多種疾病。
目前90%以上的更年期用藥婦女遭受著各種更年期用藥症狀困擾,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女性認為更年期用藥症狀影響了她們的生活質量,並由此帶來諸多煩惱。那麼更年期女性應該怎樣用藥以及如何避免用藥誤區呢?
女性應該怎樣用藥
西醫用藥
雌激素的替代療法
發生更早期綜合症主要的原因是 :卵巢功能衰退 ,雌激素的分泌失調所致 ,因而在更年期給予適量的雌激素治療 ,對改善更年期綜合症的症狀起很大地作用 ,但是必須在婦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而且患有婦科腫瘤的婦女在未手術除前不可以濫用。
保健品
目前已投放市場的一些保健品的有效成分是植物激素,用於改善女性更年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產品大多已在大眾媒體上進行宣傳。這種針對大眾的強勢宣傳有可能使該市場的容量一下子擴大數倍。同時,由於天然雌激素或植物雌激素可以避免合成雌激素的一些副作用,這類藥物將是合成激素的強有力的競爭者,甚至在未來的更年期用藥市場有可能成為合成雌激素的升級換代產品。
在植物雌激素中,目前市場的主力軍是大豆異黃酮,它是從大豆中提煉的一種營養物質,與人體的雌激素有相類似的分子結構,具有雙向調節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的作用,能有效緩解中年女性因雌激素減少而引起的各種不適。同時有實驗證明,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多酚,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可以清除人體內多餘的自由基,發揮抗氧化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性疾病,如乳腺癌的發生。
但是無論是天然雌激素還是合成雌激素,對人體來說還都是外來物。所以可以不用應該儘量不用。
中藥辨證施治女性更年期
在祖國醫學中,更年期症候群大致相當於「髒躁」、「百合病」和「經斷前後諸證」等病證。根據中醫理論,「腎主生殖」,「肝主疏洩」。腎虛引起激素水平下降,肝鬱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故中醫對更年期症候群的治療主要是「補腎」和「舒肝」,常用的方劑有左歸丸、逍遙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
女性用藥誤區
誤區一:更年期能忍則忍
不少女性認為更年期是自然過程,什麼潮熱、盜汗、渾身乏力、焦慮等到了這個年齡自然而然會這樣。祖祖輩輩都忍下來了,我怎麼可能忍不過去呢?專家介紹說,由於更年期及絕經的頭5年卵巢功能下降很快,以致雌激素急劇減少,對身體的傷害極大,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比如絕經後第一年骨質疏鬆症發生率可達22%,絕經滿5年發生率可達45%。身體的不適如此多,生活質量是否還能保證不言而喻。
誤區二:就醫走錯門
較西方婦女,中國女性更年期的症狀更主要表現為骨與關節疼痛、記憶力衰退、易疲勞。這三種症狀的表現率均高於50%。此外,中國婦女在情緒抑鬱、煩躁、失眠、易怒等神經、精神症狀方面的發病率也較西方婦女高。上述症狀往往被誤解為中老年婦女自然老化的生理現象或個人心理問題,而非更年期症候群。專家介紹說,即便少數婦女因更年期症候群而就醫,去婦科的也僅有31%,大多數人「就醫錯門」,求助的是內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醫師。
誤區三:保健品替代藥品
由於對更年期雌激素缺乏的認識存在誤區,很多女性把補充雌激素當成重返青春的靈丹妙藥,甚至通過自行購買雌激素保養品來延遲更年期或者緩解不適症狀,這是很危險的。雌激素不能濫用,不宜補得過早、過多或過急,單純為了保持年輕而補充雌激素更是有害無益。
怎樣預防女性更年期?
第一,提前認識本病,做好心理準備。正確認識本病的發病原因及其轉歸,了解其臨床表現,在心理上早就做好準備。
第二,處理好家庭、社會關係。更年期婦女情緒易於激動,容易與家人發生矛盾。這就要求大家相互體諒,遇事要鎮靜,不要為一點小事,一句不順耳的話而大動肝火。家庭和睦是全家人的幸福,也是預防本病的重要因素。
第三,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更年期婦女大多臨近退休,有的已經退休或下崗在家,思想壓力較大,心裡總存在一種失落感。這時要把生活安排得有節奏,適當增加業餘愛好。如養魚、養花、繪畫、下棋、聽音樂等等,不僅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還能保持良好的大腦功能,增進身心健康,對預防本症大有裨益。
第四,合理安排體育鍛鍊。體育活動可以通過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各器官的生理機能,以提高身體素質,同時也能提高心理素質,提高對突發事件的適應能力。宜選擇運動量小、運動節奏慢的運動,如打太極拳、練劍、慢跑、散步等,讓患者在運動中獲得歡樂,忘掉煩惱和不幸,對預防本病大有益處。
39健康網( 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實習編輯:朱燕梅)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