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啥意思?
文丨蟈蟈論
長期以來,我國老一輩人口口相傳留下來的很多說法在農村地區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定。他們對人們的吃,穿等等各方面施加了某些限制。這些規則不會出現在書本中,但它們會逐漸通過口口相傳傳播。它已成為農村老年人口中經常念叨的的俗語。對於農村的眾多規矩和講究,很多人雖然都知道並且一直遵守著,但是卻一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麼,甚至有些人只是認為這是一種迷信的講究而已。然而實際上,農村的一些講究雖然是迷信造成的,但是大多數都是有著一定的現實依據的,比如咱們今天說的「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
再說這句話之前,我們來說一個相似的,「寧可借屋落客,不可借屋落月」這句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我們先說說這句話裡的「落月」。這裡的「落」和「月」是分開來講的,月在這裡指的是風花雪月的意思,整句話意思大概就是,寧可讓過路人,或者是客人在自己家裡寄宿休息,也不可以讓男女在自家屋裡同居,哪怕是女兒女婿也不行。有些地方說法不同,但是意思也是一樣的,叫:「寧願借屋停喪,不願借人成雙」。這個說法更狠,更直白。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寧願把自己的房子借給別人辦喪事,也不能讓一些小兩口回來同住一房。哪怕是自己嫁出去的閨女回到娘家了,也是不允許和姑爺住一起的。大概來說:上半句說的是在農村中,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都是人生的大事。下半句指的是一對情侶或一對夫妻去到別人的房子裡面,不能睡在同一張床上,要分開床睡,我們都認為在一個家之中,臥室是最隱秘的地方,就是很私密的地方,因為我們每個人一天之內在臥室呆的時間最長了。
上半句說的是在農村中,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都是人生的大事。我們就說說白事吧,就是家裡有哪個老人去世的話,我們一般都會在家門口停喪好幾天,在這個時候,在外地的子女都要回家見上老人一面才可以舉行葬禮,葬禮一般最低舉行3天,因為來往的親朋好友實在是太多了。現在很少出現借別人家房子來辦白事的事情,但是在以前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時,多是住在比較窄小的土坯裡,如果家裡有老人去世的話,窄小的房屋不能夠容納這麼多人,便會借房屋比較寬敞的鄰居家裡來白喪事。
一旦自家的房屋不夠用的話,都會借旁邊鄰居家的屋子用來放花圈和喪葬,鄰居一般也不會拒絕,你知道為什麼嗎?這是因為在以前的農村中,白事是吉利的,過世的人能夠帶走不好的運氣,能夠把好的運氣通通留下來。農民認為死者可以帶走厄運並留下好運。與此同時,人們認為生命就是一個輪迴。當一個人去世時,這意味著另一個新的生命將會來到這個世界。借房子幫助人們停喪將有助於他們家添人口。雖然喪事在人們看來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但是只要有人想要借自家的房子給逝者辦理停喪儀式,大多數人都會願意的。
這是因為人們都知道死者為大,所以求到外人頭上的時候,也算是無奈之舉,所以為了死者能早日安葬,大家也都會儘量的幫上一幫。其實是人們覺得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是歲數很大的老人去世在自家辦喪事,人們還會覺得是一件好事情,預示著這家人也會很長壽。再就是人們覺得死者為大,人們對死去的人都會比較尊重,所以在以前借房子來辦喪事很正常。其次再說下「不可借屋成雙」,這裡的成雙就是指夫妻或者情侶晚上住在一起。
以前由於交通不是很發達,更沒有那麼多酒店,出趟遠門難免會要借宿,不過借宿時,即使借宿之人是夫妻或者情侶,也是要分開睡覺的。如果兩人住在一起,很可能會行周公之禮,這對房主是極為不尊重的,對房主來說是件很晦氣的事情。如果房主夫妻雙方都在家裡還好,如果房主夫妻一人不在家,就容易惹麻煩,被人說三道四,造成房主的家庭矛盾。所以,一般人家是不會「借屋成雙」的。讓外來夫妻在自己留宿,自古以來就是農村人的大忌。
有詩為證,「野花進房,家破人亡」就是形容留宿陌生人的後果。甚至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農村地區講究,出嫁了的女兒也不例外,雖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農村人在這方面很嚴謹。當女兒跟女婿一起回娘家留宿,必須跟男方分寢而居,否則同樣被視為不吉利。據說在一些思想比較傳統的農村,嫁出去的女兒和女婿回家,也要分開睡,至今依然有人在遵守這個規矩。所以年輕人帶男女朋友會農村老家,很多長輩都會準備兩個房間讓他們分開睡。
現在隨著人們文化水平和見識的提高,這種沒有科學依據的老思想已經逐漸消失了,再加上孩子找對象不容易,很多老人也就不再糾結於這些俗語規矩,只要子女恩愛就好。忌諱年輕男女留宿,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句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就」讓人感覺匪夷所思了 ,很明顯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 ,男女那種不可描述的事比喪事還晦氣!為什麼以前的人會有這樣的看法呢?這種事真的有那麼晦氣嗎? 還是以前的人太過保守 ?但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要借宿,還是不要成雙的好,別人給予你方便,你也要尊重別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