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電視尚未普及,主要的娛樂來自收音機,最喜歡的節目就是每天的評書聯播。《嶽飛傳》、《楊家將》、《西遊記》、《水滸傳》一個沒拉全都聽過,對那些播講評書的名家也全都熟悉知道。而在這些評書中,最愛聽的就是袁闊成播講的《三國演義》。
在評書的啟蒙浸潤下,當然對曹操的印象很不好,什麼「漢賊」、「亂世奸雄」、「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這些詞句在連什麼意思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被我牢牢記住了。
上初中的第一學期,學了一首曹操的詩《觀滄海》,讓我對這個「奸臣」的印象大大改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我那時候一點也不懂詩,對語文老師逐字逐句的枯燥講解也完全沒有興趣,可卻很喜歡單純地讀詩,在腦海中自然就有了一幅圖景:滄海碣石、波浪島嶼、日月星辰、草木秋風,在這海天蒼茫間,時空交匯處,一個男人站在那裡吟詠,只覺得有恢弘又壯闊,又慷慨又豪邁……多年後,我才懂得,這叫做「意境」,這是有才華有品格的作家才能用寥寥數筆勾勒出來的,哪怕不懂詩意,也能感受其中的氣質情懷。
後來又讀了曹操的很多詩,也讀了歷史上的曹操,讀了文學史中的曹操,當然更讀了《三國演義》,發現曹操真是無比複雜矛盾,橫看成嶺側成峰,讓後人一言難盡。
這時,我對曹操的另一首樂府詩《短歌行》,更生感動與共鳴。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本是樂府古題,這樂府古題就像後世的詞牌一樣,誰都可以照著這個曲調填詞。樂府古題很多,可因為年代久遠,都失傳了。「短歌行」之所以流傳下來,實在是因為曹操的這首詩,寫得太精彩,太有名了。
這首詩寫於何時,並無確切的記載,人們只能各自猜想。根據詩意,我們知道這是一首在宴會上寫出演唱的詩。可曹操一生,參加的宴會一定不會少,誰知道是哪場宴會呢?《三國演義》將這首詩放在了赤壁之戰前夕的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我覺得真是挺貼切合理的。
這時候的曹操經過20年的辛苦經營,已經統一了北方。在這條艱辛坎坷的路上,無數敵人和親人部下紛紛倒下,血雨腥風中,北方的軍閥混戰才慢慢結束,百姓開始安居樂業,曹操自己的功業理想也正在實現,想起這些,他的心中滿懷了滄桑與落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開篇就充滿了深沉的感慨與嘆息,有幾分迷茫,也有一點疲憊。可曹操是胸懷萬裡,豁達磊落的政治家,他雖然「憂思難忘」,卻不會獨自沉吟,而是以酒解憂,「唯有杜康」。一杯酒可以澆心中塊壘,一杯酒也可以與青梅同煮縱論天下英雄。想起天下英雄,他的心懷為之一震,於是直接將《詩經》中的幾句一字不改直接抄錄下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將自己對賢才豪傑的渴望與嚮往直接抒發出來,他引用得如此貼切自然,與整首詩渾然一體,了無痕跡。這曹操,一生在政治軍事的舞臺行走,多少次身臨險地,被無數敵人明算暗算,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學素養,將「詩經」中的內容化之無形,也真是讓人心生欽佩。他反覆吟詠著對於賢才的渴慕:「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新朋舊友歡聚在宴會中,「契闊談宴。心念舊恩。」仰望「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天空,他懂得它們「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猶豫與遲疑,曹操敞開了政治家的胸襟與氣度「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面對也許是即將打響的戰役,他最終擺脫了憂傷情緒,表現一統江山的豪邁情懷。
這一首「短歌行」以無限感慨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開始,到壯志凌雲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結束,整首詩情感豐富矛盾,心靈輾轉曲折,正如他的人生,充滿了矛盾與糾結,孤獨與掙扎。
曹操出身於宦官之家,他的父親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東漢末年宦官雖然實力權力都不小,但名聲很不好。因此,曹操的家庭是他進入官僚體系的基礎,卻也是他的負累。因為這種出身,在東漢那個世家門閥的時代是備受輕視的。他要建功立業,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必須得從那些世家子弟中突圍而出,自是艱難無比。所以,我們看曹操一路行走的姿態真的不怎麼好看,在政治軍事鬥爭中心狠手辣,冷酷無情,凡是阻擋他前進腳步的,自是毫不留情。可對於人才,他「唯才是舉」,有著容人的胸襟和氣魄,得到很多英雄謀士的傾心追隨,才最終從各路軍閥中脫穎而出,一統北方。他根本不是什麼漢室的忠臣,他早已架空了皇帝,成為事實上的君主。然而卻走不出內心的糾結於惶恐,怎麼也邁不出篡位的腳步,到底還是以漢臣而終。
曹操不僅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更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對子女的教育也特別成功,長子曹昂有萬夫不當之勇,另外兩個兒子曹丕與曹植,亦都是一代著名詩人。父子三人在文學上的地位完全不需要藉助他們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各自有著名篇為後世讚嘆激賞。
看看他的對手,劉備諸葛亮孫權,他們的兒子都無比平庸,所以當他們身死之後,無人可以接替事業,再也無力與曹魏爭鋒。最後取代曹魏的司馬懿,人家的兒子孫子更牛,以三代接力的方式終於成功建立晉朝一統天下,文章寫到這裡我忽然有了跑題的領悟,原來一個王朝的興亡更迭,不僅僅是政治問題,也有文化素養的原因,更有家庭教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