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高二孩子的作文成績忽高忽低,是什麼原因?如何解決?
文章是要解決問題的。以下是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思路。限於篇幅,只能如此。比思路更具體的寫作過程,需要大篇幅的文字說明,看情況以後逐漸發布。
問題很普遍。
從小學直到大學本科,語文一直與我們相伴,但許多同學卻不喜歡語文,尤其討厭寫作文。上了高中一般要寫議論文,不寫不可以,於是許多同學也變得非常的有才,走進考場,提起筆來,800到1000字的作文,很快被製造出來,至於寫得好還是不好,自己並沒有數。
這裡要說,能寫出來,自然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文從字順,結構上還可以的話,也會得相當高的分數。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許多同學的作文是仿出來的,我們的作文思維,並不那麼深刻,所以有時候能把握的好,有時候把握得並不好。自然,分數也是忽高忽低的。
許多同學會寫議論文,可是對議論文的認識卻一直停留在感性的層面,人云亦云,亦步亦趨,缺少主動的思考。什麼原因呢?簡單說說:
讀的狀態很被動。
被動而缺少思考的閱讀狀態,實在太常見。比如大家喜歡讀福爾摩斯的小說,喜歡讀金庸的武俠,甚至喜歡讀我們經典中的《西遊記》《三國演義》,讀了之後卻只會說,寫的真好,卻很少會思考,為什麼作者寫得好。
我們今天說議論文,對於議論文,許多同學,包括一些老師的認識,也是這樣的。看見好的文章,也會借鑑學習,卻很少會思考,為什麼要借鑑學習。
寫的狀態也被動。
寫議論文,先要明白議論文是怎麼一回事情。葉聖陶等人認為,議論文是把作者所主張的某種判斷加以論證,使敵論者信服的文章;國外也有學者提出,議論文要以邏輯為基石,以論據為結構,以說服讀者接受觀點或採取行動為寫作意圖的文章。
這樣來看,寫議論文就是為了闡述作者的看法,主張和觀點,明辨是非,主要用來說服他人的。要是我們把目光僅僅放在分數上,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呢?
從議論文的性質出發,如何做到讓讀者甚至持相反意見的人被說服?當然是要靠論證的力量,論證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的展開,就其外在形式上來說,體現為立意構思,篇章結構,段落層次,語言詞彙等外在的方面,而在它的內部,則必須有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的過程,來揭示事物的本質,以及規律。外在的形式是大家所熟悉的,議論文的寫作就是從最初外在形式開始的,至於後來是否深入到議論文的內部,則許多時候是一個未可知的問題。
當前許多同學的作文,審題立意大多雷同,具體的行文過程,是觀點加材料,羅列事例缺少分析,論證的過程偷工減料。分析其原因,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習慣了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這種看似非常有邏輯的做法,恰恰是沒有邏輯的滑行。
解決構想。那麼如何從根本上提高議論文寫作的水平呢?應當從內部重視思維的發展,學校的思維有了提高發展,思維判斷能力提高,分析的水平自然就高,對於生活中的某一現象,或者是考試中的作文題目,自然就能提出獨特的看法,主張和觀點,議論文的寫作水平自然就有了保障。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自己,都不要僅僅滿足於會寫結構清楚的議論文,一定要學會從外部形式深入到內部的邏輯。
關於這一點,以後的文章,會有具體的方法示範。
更多學習資料,歡迎關注:人生底色看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