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是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一類食物,是很多人的最愛。
你是更愛吃菜,還是更愛吃肉?
《2014年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展望》中預測,在全球範圍內,人均每年可食用的肉類(牛肉、羊肉、豬肉、家禽和其他肉類)約為43公斤。
其中發達國家人均肉類消費量為76.1公斤,發展中國家為33.7公斤。
在眾多肉當中,大體上可分為紅肉、白肉。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分?營養價值與健康作用是否不同?今天就一起來深入分析。
廣義的「肉」是指任何動物身上的可食用部分,營養學上一般分為紅肉、非紅肉(一般稱為白肉)。
【紅肉】:指的是哺乳動物的肌肉,比如:豬、牛、羊、鹿、兔等,在烹飪前往往呈現出紅色。
【白肉】:指那些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
包括:雞、鴨、鵝、火雞等禽類;還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如蝦、蟹等),以及貝殼類動物(如牡蠣、蛤蜊)等。
近幾年,很多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攝入過多紅肉和加工肉類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雖然相關的結論一直也存在爭議,但飲食指南一直很克制推薦量,也可見一斑。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年人每日禽畜肉40-75g,水產類40-75g。紅肉是包含在禽畜肉這個分類裡,並沒有單獨設置推薦量。
2019年,一篇發表在《柳葉刀》上的文章表明,紅肉的最低死亡風險攝入量水平是每人每天18-27g。而加工肉類是0-4g,基本相當於不建議攝入。
這個連牙縫都不夠塞的推薦量,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持續更新項目」的第三份專家報告中表明,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紅肉和加工肉類對結直腸癌具有風險相關性。
其中加工肉類屬於「令人信服的」證據,而紅肉屬於「很可能的」證據。
這個意思並不是說吃加工肉、紅肉就會赤裸裸的致癌,而只是說從長期來看,食用過量促進癌症發生的這件事,證據比較多,值得留意。
其中的科學原理較為複雜,目前的研究方向也比較多,簡單為大家梳理,幫助深入了解:
01、紅肉中含有少量胺類,會在油煎炸等烹飪過程中產生胺類物質,與亞硝酸鹽反應生成亞硝胺。此外,醃製肉製品時若加入亞硝酸鹽,可與蛋白質分解中產生的胺作用生成亞硝胺。亞硝胺可以在體內分解為有強致癌活性的物質,還可以通過誘導DNA互補鹼基對之間發生變化而引發癌變。02、在150攝氏度以上高溫下烹飪肉類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例如燒烤、炭燻等途徑,會產生雜環胺。而有研究發現,雜環胺具有較強的致突變性。03、還有研究發現紅肉中的血紅素鐵可以催化內源性N-亞硝基化合物。較高的脂肪含量能增加空腸和結腸的腸道通透性,降低膽汁酸對腸壁的保護作用。但這些研究角度的文獻數據還比較少,未來可能也會發現更多。
過量食用紅肉,有較為明確的健康風險,那麼白肉就絕對安全嗎?
消費者和科學界都不這麼認為。
消費者擔心「激素」
因為商品雞肉的工業規範化生產,幾十天即可出欄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原來農村常見的散養雞。
一時間「大量使用激素」、「一隻雞6個翅膀」、「兒童吃完性早熟」等等,謠言四起。
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患有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乳腺疾病的女性,都不敢吃雞肉。
其實,這些速成雞並不是由激素催出來,而是數十年來反覆育種、選種、開發飼料的結果。
我國的養殖雞有很多種,其中大塊型白羽肉雞便是一種成長期很短的商品肉雞,這也是我國市場上目前主要的商品肉雞品種。
白羽肉雞的出欄時間是42天左右,平均為2.4kg。它的特點就是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平均每1.8kg料即可生產1kg肉。
有了這樣的生產方式,養雞場並不需要額外注射激素,那不僅需要額外支出藥物成本,還可能導致雞發生各種疾病,反而會降低生產效率。
這與我們大眾的傳統認知差異非常大,即便雞肉肉質嫩、好烹調、很安全,但這麼多年來的闢謠都不是很成功。
總的說來,雞肉並不是激素催出來的,可以放心。
科學界擔心「汙染物」
近幾年,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發展有了新的挑戰。
海水和河水的微塑料化和重金屬汙染問題使得海產品、水產品的安全問題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微塑料作為一種新型汙染物,已經普遍存在於當今的生態系統中。
微塑料粒徑小於5mm,具有不同形狀,如顆粒狀、泡沫狀、薄膜狀、碎片狀、纖維狀和球狀。
據調查,到2015年全球大約產生63×108噸的塑料垃圾,其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12%被焚燒,而79%被丟棄,隨之進入到環境當中。
重金屬海洋重金屬汙染,指由於人類活動,將重金屬經各種途徑導入海洋而造成的汙染。
目前汙染海洋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有:汞、鎘、鉛、鉻等。
今年,一份針對深圳市售水產品重金屬汙染狀況的分析發現,水產品中鎘、甲基汞、鉛超標率分別為7.43%、1.60%和1.06%。
其中鎘重度汙染樣品主要集中在魚類(重度汙染佔比10.2%)和甲殼類(重度汙染佔比14.7%)。
對比其他地區近5年汙染數據顯示,深圳市甲殼類水產品鎘汙染狀況明顯高於廣東省平均水平。
也就是說,不僅僅紅肉過量食用有風險,水產魚蝦類也存在一定風險。需要我們在日常食物選擇中,做更智慧的搭配和挑選。
211飲食法當中強調,每一餐要有2個拳頭蔬菜、1個拳頭主食、1個拳頭的高蛋白食物。
禽畜肉、魚蝦類,都屬於這一拳頭的高蛋白食物當中的可選項。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年人每日禽畜肉40-75g,水產類40-75g。【禽】:雞、鴨、鵝等【畜】:豬、牛、羊等【水產類】:魚、蝦、蟹、貝類等每一頓都很標準也不是很顯示,一頓吃兩天的量也很常見。那麼,可以按照一周來核算,一周不超過1斤禽畜肉、1斤水產類比較合適。
注意:豬牛羊肉儘量吃瘦肉,雞鴨鵝最好去皮吃。
其他健康細節
了解了不同肉,也了解了每天該吃多少,那麼涉及到烹飪也會有更多健康細節。
這些要"減少": 少吃油炸肉類,減少攝入高溫下所生成的有害物,減少額外脂肪攝入。
儘量避免煙燻、燒烤、醃製等烹飪方式,多用煮、蒸、快炒等烹飪方式,可以降低加工肉類的攝入量,減少患癌風險。
這些要"注意": 菠菜、莧菜等綠葉菜中的植酸、草酸會影響鐵的吸收率,可以快速焯水後再與肉混合,做後續烹飪。
攝入肉類時,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也可以提高鐵的利用率。
這些要"調劑": 長時間燉煮肉,會大量損失B12,不要經常性選擇長時間燉煮的肉類,可以換著花樣來。
生食水產類食物,要留意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寄生蟲汙染風險,可以儘量選擇高品質餐廳或食材,合理控制食用頻率。
肉,是個大分類,但選什麼肉,吃什麼部位、吃多少,都會對健康產生不同的作用。
很多人會覺得40-75g太少,但常做飯的人就會知道,一個人吃70g炒瘦肉絲的話,還是挺多的。
如果我們生活中,都是只把排骨、醬牛肉、烤雞、清燉羊肉這樣的大肉菜看作肉,而忽略那些葷素小炒裡的肉片,就很容易吃過量,以及很容易不滿足。
那麼,也願你餐餐有肉,吃得健康,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