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對健康的重視,對肉類的選擇也更加慎重。特別是對紅肉和白肉的選擇,是目前大家關注的焦點,那這「紅」與「白」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紅肉從營養學角度講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最常見的是豬肉、牛肉、羊肉。這些肉類因為脂肪含量偏高,被認為是導致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誘因。
比如近期國外研究就發現每天每份食物中,總紅肉與冠心病風險增加12%有關,而未加工紅肉和加工紅肉分別與冠心病風險增高11%和15%相關。其中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高導致血膽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為冠心病埋下了惡果。
另外紅肉在加工、烹飪過程中,還會在高溫和油煙下產生多種致癌物。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紅肉(攝入)被列入了2A類致癌物清單。吃紅肉的人群患結腸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險性會都會增高。
當然紅肉作為上千年來人類培育出來的成熟食物,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如紅肉中含人體必需胺基酸,種類和比例與人類需要接近,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高,為利用率高的優質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0~20%,牛羊肉含量可達20%;豬肉也在13.2%左右。還有以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為主的多種維生素。以及鐵、磷等多種礦物質(是補鐵的良好來源)等等……
而白肉也並不是指我們大肥肉,而是在烹飪前呈現白色的肉類,比如魚、蝦、雞肉、鴨肉等等。
因為白肉所含的蛋白質豐富,同時飽和脂肪含量偏低,目前被認為是更好的肉類食材選擇。魚類攝入對降低心血管疾病、腦卒中等疾病發病風險有重要作用。禽類適量攝入也不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腫瘤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當然白肉可能鐵含量和吸收不足,需要有側重補充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控制紅肉的攝入量,同時適當增加白肉的攝入。與此同時,還要關注紅白肉的烹飪方式,例如燒烤方式和醃製的方式,所產生的有害物質就偏多,進而增加了癌症的發病。應當儘量採取蒸煮的方式對肉類進行加工。
同時還要注意營養的均衡,英國醫學雜誌近期研究發現,用富含植物蛋白食物(豆類、穀類等)替代紅肉帶來的獲益在65歲男性中更顯著,且獲益可持續長達20年。
用全穀物和乳製品(如牛奶、奶酪和酸奶)代替紅肉,用雞蛋代替加工紅肉也與降低冠心病風險有關,年輕男性中尤其明顯。如用高脂或低脂奶製品、全穀物替代紅肉,冠心病發生風險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