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品牌」專題系列連載的 第 14 篇文章
之前文章裡有提到過,自品牌不僅是自媒體+個人品牌,而且還需要是擅長或精通某領域的專家,這意味你的專業性越強,自品牌的可信度就會越高。
在我們社會中,一般存在著三種信任機制,分別是熟人信任、貨幣信任以及專家信任。
當身邊的熟人中沒有能夠幫你解決特定問題的人時,你就會需要求助於被各種形式認定的「專家」:
比如,當你生病時,如果身邊沒有熟人具備這方面專業知識,更多時候你會選擇去大醫院掛號看病,最好是找個權威的(院士/教授/主任),聽聽他們專業的診斷。
又比如,當你新房要裝修時,如果身邊沒有熟人是專業人士,在資金充足情況下,更多時候你會選擇專業的裝修公司來設計裝修,最好是找家大品牌或者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聽聽他們專業的建議,並幫助你裝修成你最理想的家居風格。
基於這份信任,各領域的專家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通常有一定知名度和地位、不錯的收入,且得到人們的尊重、好口碑,並能更大發揮自身的價值。
01 為什麼要成為專家?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我們實現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後,就會希望往更高層次需求去追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因此,大部分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渴望自己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或高手,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贏得更多尊重、信任,實現自我更大價值。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職場裡面的主要工作模式和員工自我提升的方式也隨之改變著。普通工作者的時代已經終結,特別是那些重複性工作的崗位,將會被各類人工智慧技術所替代,如果你不具備較高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將來可能連崗位也會失去。
這也是為什麼普通人也要去追求成為專家的重要原因。
02 專家的三重身份
關於專家有三重身份,分別是成果專家、研究專家及模範人物。
●成果專家
在人生路上,很多時候,你總有在某些方面比別人更早接觸了解,或者更早去經歷行動,也從中獲得了一些經驗、教訓,其實,這些經驗、教訓,對於某些人來說,既有意義,也有價值。
你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在不斷的失敗、總結、努力行動之後,成為你們公司甚至是你們行業的佼佼者,你取得的成果就是比別人多,你的經驗也比別人豐富,你的能力和方法也比別人優秀,很顯然你已經接近於成果專家,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經驗、教訓、方法整理成一套方法論出來,去傳授給其他有需要幫助的人。
這就是成為成果專家的路徑。
關鍵在於,你必須意識到,自己已經弄懂了生活中或工作中的一些事,因為你已經比別人早早的獲得了沉重的教訓或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專家
每個人最開始都是學生,專家也是如此,你從現在就可以開始鑽研某個問題,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如果有人研究過某些領域,再給我們娓娓道來,我們一定會注意聆聽,還會很樂意付錢給他。
例如,閱讀學習教育方面的書籍,精通後成為了教育專家;
研究創業方面的書籍,然後成為了創業諮詢專家;
……
成為研究專家的過程:選擇並研究大家認為有價值、有興趣的主題,並儘可能訪問相關的其他專家,結合自己學到的知識,整理成一套理論體系,然後將成果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借鑑學習,進而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模範人物
我們會聽從經歷過實踐過的專家的建議,也會聽從精通某些領域的人的建議,因為他們研究得比我們透徹,也更有理論支撐。
最後,我們也會聽從自己信任、尊重、欽佩、追隨的人的建議,換句話說,我們會聽從模範人物的建議。
當別人認為你人格優秀且靠譜,他自然會向你討教,當你尊重、敬仰一個人,你會向他請教任何問題。
比如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請教身邊那些自己尊重的長輩們,即便他們不是這些方面的專家,但我們依然會聽取他們的建議。
當你能夠身兼成果獲得者、研究者和模範人物三重角色的時候,人們會開始將你奉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也會擁有了超越專家的強大力量,讓自己成為值得信賴的品牌顧問,同時會獲得更多回報、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END—
陳小劍,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維模型踐行者、終身學習者
幫助提升個人認知水平和人生效率